三元归一:也谈经济学的研究原点



看过余刚老师转载的http://www.jjxj.com.cn/article/14056.html 戴天宇先生的(《经济学:范式革命》)书摘文章(《重建经济学的研究原点》),也来谈谈经济学的研究原点问题。

如书中所述,戴先生把“曾经出现过三种逻辑展开起点”分为:价值、商品和“经济人”三种。在我看来,我更愿意将之归结为一类,我用《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当中所用的词语“传统的经济学”来通称之。

这样通常的理由在于,貌似三种的研究原点,其实是同一个原点的不同视角下的一个片面观点。这就是说,三种原点都只是描述了一个原点的一个片面而已,在本质上是可以被统一在一起的。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的并列,需要对每一个片面观点进行修正,以纠正因其片面而得出的错误认识,去伪存真,把正确的部分统一起来。《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一书就是这样做的。下面简单复述一下这三个研究原点的统一。

经济学研究的“原点”本体:理性人处置多余所有物的行为。这个“原点”实际上包含了戴天宇先生所说的三种“原点”。

首先,包含了“经济人”概念。

行为者是理性人。理性人这个概念在经济学上也经常性地被称之为“经济人”。但是,“经济人”的概念远不如“理性人”概念更贴近问题的本质,常常会被粗浅地当作“货币拜物教者”的同义词来解读。

在《西方经济的终结》当中,甚至理性人概念也不是许多人通常理解的涵义,而是指“行为和动机具有逻辑一致性”的人,这里的“动机”一词完全是行为心理学意义上的动机,而不是狭义的、错误的被解读为“货币增殖”。

现代经济学以理性人为出发点,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缺乏对理性人特质的深入研究,忽略了理性人另外两个特征,所描述的经济人(理性人)并不完全。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得出,现代经济学当中许多观点都和这个“理性人”具有逻辑矛盾,例如价格自变量的思想,例如均衡的思想,例如一定要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思路,例如边际的思想(注重过程与方法而忽视行为的目的)等等。

其次,包含了“商品”的概念。

理性人的行为对象是“多余所有物”,多余所有物就是“商品”。正如注重“商品”概念的马克思所说的:任何为满足自身需求而生产的东西都不是商品。商品就是为他人的需求而生产的,对自己就是多余的。一个符合逻辑的推断就是:最早的商品就是剩余物品。

以“商品”概念为经济学的切入点,这种做法无疑也是正确的。但是,马克思的不幸在于,他错误地将价值概念当作商品自身的属性来看待,这就背离了他自己对价值是一种“人-物关系”的认知。

马克思在资本论“商品”一章较后部分写道“假如商品能说话,它们会说:我们的使用价值也许使人们感到兴趣。作为物,我们没有使用价值”。这一句说明马克思认识到价值并非物自己的属性,而是人与物的关系。但是,随后马克思又讽刺道:“可是那些自命有深刻的批评力、发现了这种(指交换价值)化学物质的经济学家,却发现物的使用价值同它们的物质属性无关”。本来,“作为物,我们没有使用价值”和“物的使用价值同它们的物质属性无关”是完全相同的意思,都是“价值中性论”,但是,马克思自己可以说,别人说出来似乎不行。

《资本论》的进一步展开,都是建立在价值是商品的属性以及回避这是“对谁而言的价值”这个问题之下展开的。

之三,包含了“价值”概念。

这第三个“包含”其实在以上两点当中已经包含了。但是,第一,古典的经济学以及后来的经济学都没有给予“价值”二字以正确的解读,没有认识到价值的主观属性。马克思从“商品”概念出发,看似一个研究“价值”概念的高手,但是并没有能够摆脱古典经济学错误的客观价值论的桎梏。古典经济学默认价值是商品自身的属性,其价值概念实际上和价格概念是混为一谈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商品”一章当中说到:“产品交换者实际关心的问题,首先是他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多少别人的产品,就是说,产品按什么样的比例交换”。马克思还用“交换价值”替代“价格”并引用列特隆的说法:“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的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如果从马克思的这两段论述,我们可以马克思已经触到真理的脉搏了。但是,在传统古典的价值思想的桎梏之下,马克思没有认识到,他所描述的两种商品(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比例其实就是“价格”,也就是说,价格概念是描述交换的,价格就是“交换比例”,必然涉及到两种物,涉及到“自己”和“别人”两个交换者。但是,在真理的边缘徘徊之后,马克思还是步入了错误,把这个“比例”当作“价值”莫名其妙地归结给了两种使用价值当中的某一个。

由于交换涉及到“自己”和“别人”,因此,谈到其中的价值问题,一定要指出是哪一个物对哪一个人而言的价值。但是,传统的经济学都回避了这个本来无法回避的深究。或者说,回避了“价值”因人而异的主观性。

第二,理性人的行为是建立在动机之上的。而动机是在价值判断之下确立的,没有价值判断就无所谓动机,就无所谓理性人。同样,理性人是自由思想的,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如果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商品具有完全一致的价值判断,那么他们也不能称其为理性人了。因此可以说,研究理性人的行为,就是研究价值判断。

 三元归一:也谈经济学的研究原点

以上第一和第二点都表明,原点(理性人如何处置多余所有物)本来就包含着“价值”概念与其中。所以,以价值二字为研究原点也是正确的切入方向。传统经济学的错误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价值是人与物的一种关系,没有认识到价值是具体的人对具体的物的关系因而是主观的。

 

可以说,经济学对于“理性人处置多余所有物的行为”的研究,只要注意理性人是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只要注意价值是理性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而非物自身的属性,不管从哪一个侧面(理性人自身,或是商品,抑或价值)入手,都可以达到共同的认知。可惜的是,传统经济学的三种研究范式都没有能达到透过一斑而窥全豹的目标。

但是,《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做到对三种研究原点的统一。这种统一建立在正确的理性人和价值概念之上,以及一个正确的切入点——交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4395.html

更多阅读

也谈人生的意义 将心比心 比尔

也谈人生的意义茅于轼再过两年我就要八十岁了。人生的旅途快走到尽头了。这几年我经常在想的一个问题是人生的意义何在?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几十年,到底是为了什么?想了几年,答案慢慢地浮现,越来越清楚了。我很后悔,到老才认真地想这个问

《北京爱情故事》后感:也谈石小猛和沈冰

第二遍看《北京爱情故事》的时候,我有了一些新的感慨。这部剧其实更像是一场辩论会,正方是程峰、吴狄、沈冰、林夏,邵华阳,反方是石小猛、吴魏、伍媚、杨紫曦,程胜恩。辩论主题是爱情、亲情、友情更重要还是物质生活更重要?用吴狄的话说当

论柱子一 :“民族团结柱”的去和留

今早看报纸,说最近在天安门广场两边立起的那56根“民族团结柱”,还真有可能永远留在那里!这段时间一直有这传言,也看到柱子的设计者和支持者们殷切地表示(或曰炒作):希望柱子永立广场。而政府本要在这星期初宣布对柱子去留的最终决定,也推

声明:《三元归一:也谈经济学的研究原点》为网友叼根香烟吻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