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兄弟式人情比作人的一条腿,那么,制度就是另一条腿;把兄弟式感情比作车的一面轮子,制度就是另一面的轮子,车离开了哪一面都不行,腿离开了哪一条都会拐。
人有两条腿,无论少了哪一条或者哪一条有问题了,路都走不快。
企业管理也是这样。
长期以来,从全球范围看,管理主要分为“美国式管理”和“中国式管理。”
美国式管理的特征核心是制度,说是以制度治理企业的典范。中国式管理呢,核心特征是人情,是人情治理企业的样板。
有人说,美国式管理更有效,君不见美国出了那么多大企业,根源就是他们一直良好地运用了美国式管理。对此,反对者认为,还是中国式管理好,虽然由于发展起步晚,中国式管理还没样本,但看不见人性化管理风靡全球?何况日本企业,虽然对美国式管理有所运用,但透过三洋等企业,人性化还是占着重要地位。
究竟是应该人性化占重要地位还是制度占核心?管理学界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至今没有定论。
而实践者们,却实因管理学家们的偏见吃足了苦头。
比如农业企业有这样一种现象,公司因为资金有限,抵抗风险能力更有限,创业可以说“全靠兄弟情谊”。不少农业企业就是靠“心往一处使,力往一块拧”的情感而做大,成为龙头的。这似乎是说,人情管理是好的。但随着公司壮大,人员的增多,问题就来了:因为大家平时习惯了称兄道弟,习惯了一切都商量着来,习惯了要不不睡觉要不连续睡几天,等到公司需要规范时,发现文化已经形成,兄弟除了大哥,别人谁的话都不听,怎么也变不成部下了!兄弟犯了错,想起以前种种好,怎么忍心不给他面子,拿他动刀?可不动刀,没规矩,难成方圆,企业以后还怎么发展下去?于是,中国的人情化管理普遍面临难以升级的阵痛。
那么,美国式管理就没问题吗?也不是。一些农业龙头倒是也跟随主流,积极地推行制度化管理。可一方面纷纷出现了迟到扣钱加班没费,约束下级不约束上级等怪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一切以制度说话,在企业工作感觉像生活在电网中,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严重受挫,安全感缺乏;当然,该种管理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是没有文化基础,在一个重人情的国度完全实行制度化管理,本身就难以科学严密有效地运行。于是制度化管理直接导致了人才流动快、企业运营呆板、流程不严密等不得不重视的管理难题。
实行制度管理有难题,开展人情管理要升级,农业龙头们于是经常问我:为什么现在的人这么难伺侯?企业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管理?
其实事实永远比理论更有说服力。
仔细研究一些成绩卓越企业的管理。不难发现,美国式管理尽管制度占主导,但美国企业的员工也不时能感受到公司的温情,如生日礼物,如培训机会等;同样,开展人性化管理的中国企业,尽管人情很重要,但大凡优秀者普遍制度也很严密,像华为基本法,像海尔的文化,其从本质上制度都是很严格的。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学术永远是鲜明的,而实践却是综合的。
因此,如果把兄弟式人情比作人的一条腿,那么,制度就是另一条腿;把兄弟式感情比作车的一面轮子,制度就是另一面的轮子,车离开了哪一面都不行,腿离开了哪一条都会拐。
所以,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别让制度伤了兄弟,也别让兄弟坏了制度。制度伤了兄弟,企业的人性能动性就会丧失;兄弟伤了制度,一团和气中,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就成了问题。
人情化管理的“死结”
中国的传统历来非常强调“人情”、讲究“义气”,人情和义气是什么?就是感情的等价交换:你对我好,我对你更好,投桃报李,循环往复。“关羽守华容,义释曹孟德”,能成为千古佳话,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士为知己者死”“为朋友两肋插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成为中国人心目中为人处世的重要标准。
回到企业,将此标准应用到管理中会是一个什么局面呢?在管理者这边:他们大多数都是些人情化管理的“高手”,管理的风格也是“以情感人”——“我对他这么好,我这么信得过他,他应该会知恩图报、把事情做好”;在被管理者这边:“老板待我不薄,事情我的好好做,要不然对不起他”…….上司的“投桃”和下属的“报李”,彼此的“情感交易”,成为维系双方“良好”关系的重要原因,也成为“把事情管好”的重要手段;
所以在很多企业,老板跟员工处得像“家人”一样:事情做错了,顶多给老板认过错,被老板骂一通;老板也像骂家里的小孩子一样,骂完就了事,该干啥还干啥;要是突然某段时间,老板不骂了,员工反而感到不习惯、觉得老板在“疏远”他、在“冷落”他,老板“不在意”他了…….这就是中国很多企业的人情式管理现状。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不是挺好的吗?人的关系处理好了,事情也做好了,人和事的问题都解决了,一箭双雕啊!”。
在商业组织中,这是一种看上去“很美”、“很和谐”,但实质是很脆弱、也十分荒谬的关系逻辑:企业本来是一个做事的场所,当企业中的人把“要不要做一个事、或者要不要尽心去做好一个事”,当成人际关系的“礼物”、当作对某人的“回报”的时候,人和事混在了一起,人和事一旦合二为一,事情的完成要靠感情去驱动,人事不分,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就会出现。
首先,感情无法称量。感情的投入和得到的回报,往往不同人心里各有一杆秤,一旦称量得不一致,问题就会发生。其次,商业组织的矛盾无处不在,对得起“感情”,往往对不起“事情”。企业运作是一个分工协作的链条,各岗位各司其职,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企业最终的目标才能达成。在此过程中,部门和部门之间、岗位和岗位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个人和团体之间,往往与生俱来,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矛盾和冲突:营销部门都希望交货期越短越好,这样可以更好地争取客户;生产部门则希望交期不要太紧,否则生产不好安排;上级都希望下级加班加点,早点把工作任务完工;下级则希望上级不要逼得那么紧,“我也是人,我也要休息、我也要生活啊”;组织管理需要越来越精细化,因为企业要有利润,钱要一点一点省出来,所以凡事都要讲规矩、按流程来办;个人则希望“自由”、希望“无拘无束”,不愿意有太多的流程、制度、规则来约束自己……一边是感情、一边是事情,同一个领导,面对这两件东西:照顾了感情,可能就顾不了事情;照顾了事情,可能又担心伤害了感情。
这就是很多领导既抓“人”又抓“事”所面临的两难境地。
由此可见,企业管理必须平衡人情和制度。
之所以是平衡而非摒弃,是因为人情管理和制度管理从本质上说并无优劣,全因企业管理的具体情况而定。
这就需要先明确标准。
标准是目的,是分界线。比如说现在不管企业实行的人情还是制度管理,目的通常都是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开发员工潜力。
所以,当人情过了头,员工开始疏懒,不积极,潜力激发不出时,通常良好的奖惩管理就能在平衡中起到有效的作用;同样,当制度苛刻,员工消沉,不愿卖力时,只有人情,才能使起在平衡中重拾信心,进取努力。
在这一过程中,正视人性是重要的。
人性宜疏不宜堵,宜管不宜放。人情过度,人性放则无规矩,所以要制度;制度酷,人性堵则无创造,所以要人情。只有人情与制度配合恰到好处,使人性在宽松而不泛滥,紧张而又活泼的环境下,才能最大程度实现自我,为公司做贡献。
只是如何让员工最大程度做贡献,方法也是重要的。
记得看过一个故事:说公司最牛的业务员总迟到,屡教不改,按制度罚,恐其逆反,影响业绩,不管,无以服众,影响长期发展。怎么办?经过思考,公司在发工资时果断地扣了其钱,而第二天,上级主管又把其叫到办公室,说因其业绩好,奖励了他,同时和他认真谈了迟到问题。从此,该员工再不迟到。
所以,只有胡萝卜,员工容易骄横,只有大棒,员工没有归宿,只有胡萝卜加大棒,员工才能认识自己,认识公司,从而成为“三好员工”。
由此,当人情泛滥导致公司发展受限时,公司挥泪斩马谡并不为过;当公司初起步,公司讲究“情同手足”,也是正确的。毕竟管理是科学,只不过是艺术的科学。而要科学成为艺术的科学,全在公司具体实况,全在平衡与非平衡之间。
非平衡,公司走路就容易摔跤;平衡,公司就能奔跑。
本人认为,只有让奔跑持续下去,让平衡形成自己的特色体系,农业龙头才不会因中国常见的“人情”而使企业经营遭遇失控而瘫痪,也不会因制度苛刻而使企业像一架缺少润滑油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