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环境的分析2.1.2.1 自然
2.1.2.1.1地理环境。城市的地理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条件,它也会使公众对城市产生好感或反感。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等三方面。
地理位置。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市境总面积1859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为168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76平方公里。地处北纬22。11‘-22。46‘,东经113。09’-113。46‘。北接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顺德区,西临江门市区、新会市和斗门县,东南连珠海市,并个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相望。市中心陆路北距广州86公里,东南至澳门65公里,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
地形地貌
中山市地形平面轮廓似一个紧握而向上举的拳头,南北狭长,约66公里,东西短窄,约45公里[1]。地形配置分北部平原区、中部山地区和南部平原区。平原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68%,山地占25%,河流占7%。市境三面环水,境内主要水道从西北流向东南,5000多条河涌和人工排灌渠道纵横交织,互相连通,以冲口门为顶点呈放射状的扇形分布。中山地形是在华南准地台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气候变化和风雨侵蚀,形成了现在以冲积平原为主,低山丘陵台地错落其间的水乡地形地貌。 平原基底是花岗岩,属淤积浮生平源。全市平原面积约1242平方公里,由低山丘陵分隔成三大片:北部平原,范围东起张家边,西至古镇,北达黄圃,南到石岐附近,面积约850多平方公里,是全市最广阔的平原;南部平原又称金斗湾平原,南及东南与珠海市接壤,西南傍磨刀门水道,北和西北背靠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高丘陵,面积约11O平方公里,是市内第二大平原;西南部平原,位于磨刀门水道中游东侧,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地势偏低,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下,地下水位高,是市内低层土壤分布地区。 滩涂主要分布在市境东面沿海、西南部沿海和河岸,有的已越过横门外侧,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全市海岸26公里,濒临珠江口伶仃洋一带,大部分属淤泥质海岸,由于冲积物不断下冲沉积,滩涂面积不断扩大,西、北江河口逐年向外伸展,成为新的冲积平原。 低山丘陵台地位于市境中部偏南,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以五桂山为主脉,与周围诸山形成全市低山丘陵台地的主体,海拔高度多在100至300米之间,300米以上山峰10多座。山脉行列有卓旗山、旗山、长腰龙山、大尖山、南台山、周东坑山、白云迳山、五桂山、飞云洞山等9条山列,其中五桂山最高,海拔531米,山列较连续,地势雄伟,东南坡延至珠海市境。竹篙山区位于五桂山以西,西至磨刀门水道,面积较五桂山区小,基底以花岗岩为主,抗风化力较强,山势较高峻,有300米以上高峰5座,最高峰白水林达473米。五桂山区和竹篙山区的低山丘陵,基本都有植被覆盖;在溪流发育的沟谷,乔木和灌木丛较多。山区丘陵外围,高度渐降,是广阔的丘陵和等高明显的台地,主要分布在沙溪、张家边等镇。台地海拔一般在25至50米之间,风化层厚,多已开发成为果园、旱田,市境的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一带地区。乡村聚落设置、公路取道,也多与台地有关。气温气候
中山地处低纬,全境在北回归线以南,热带北缘,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2]。市境太阳高度较大,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暖。太阳辐射角度大,终年气温较高,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05.3千卡/cm2,其中散射辐射量为57.7千卡/ cm2,平均直射辐量为45.5千卡/ cm2。全年太阳总辐射量最强为7月,可达12千卡/ cm2,最弱为2月,只有5.6千卡/ cm2。光照时数较为充足,有高产的光能利用潜力。光照年平均为1843.5小时,占年可照的42%。全年光照时数最少时间为2月上旬至4月上旬,平均每天2.8小时,最多时间为7月至10月,平均每日6.7小时。气候温暖,四季宜种,历年平均温度为21.8℃。年际间平均温度变化不大。全年最热为7月,日均温度28.4℃;最冷为1月,日均温度13.2℃。无霜期长,霜日少,年平均只有3.5天。受海洋气流调节,冬季气候变化缓和。
相对湿度和蒸发量。相对湿度多年平均为83%,最大是1957年为86%,最小是1967年和1977年为81%。年内变化,5月至6月大,12月至1月小。蒸发量多年平均为1448.1毫米,最大是1971年为1605.1毫米,最小是1965年为1279.9毫米。 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冬、春的低温冷害,夏、秋的台风、暴雨、洪涝和秋冬的寒露风。低温冷害,分干冷、湿冷两种类型,受北方寒潮影响,每年1月和12月,会出现24小时内气温骤降10℃以上的现象,甚至出现霜冻。虽然年平均低温只有7天,但对冬薯、香蕉、塘鱼和早造育秧造成威胁,是早稻的主要灾害。低温阴雨天气经常出现在1月至3月上旬,倒春寒天气通常出现在3月中旬或以后。台风是影响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据统计,造成损失的台风年均3至7次,损失严重的年平均1.3次。台风侵以7月至9月最多。暴雨多出现在4月至9月,占全年暴雨的90%。暴雨汛期雨量达1443.5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82%。寒露风节气前后,每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之间,日平均气温≤23℃,持续≥3天作为一次过程。1954年以来,出现寒露风年份占70%。2.1.2.1.2资源环境。
中山的自然资源丰富[3]。
太阳能资源。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达445155.4焦耳/平方厘米,是省内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水资源。中山属丰水地区,年降雨量1738毫米,降水量共达29.18亿立方米,西江和北江流经该市的(磨刀门、横门、洪奇沥)总水量1497亿立方米,每亩平均水量达12.57万立方米。此外,中山市地处滨海,可利用潮差进行排灌。
矿产资源。中山的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但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富矿地层缺乏,现已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仅有花岗岩石料、沙料和耐火黏土。其中石料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广泛分布于市内的低山、丘陵和台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岭储量最为丰富;沙料以中粗粒石英砂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内东部龙穴、下沙一带沿海地区;耐火黏土主要分布于火炬开发区濠头村附近。
动植物资源。中山大中型兽类的主要活动场所分布于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区,现存的经济动物主要有小灵猫、食蟹獴、豹猫、南狐、穿山甲、板齿鼠和各种鸟类、蛇类等;平原地区以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鼠类为主;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和多种贝类。植被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植被主要种类有610多种,隶属于105科358属,森林覆盖率为12.95%。
旅游资源。中山市的名人胜迹、五桂山脉和珠江三角洲南部的水乡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市内主要旅游景点有:翠亨孙中山故居、中山影视城、孙中山纪念馆、中山纪念中学、孙文纪念公园、孙中山纪念堂、五桂山森林旅游庄园及革命历史根据地、紫马岭公园、中山温泉、长江水库旅游区、孙文西路步行街、横门海上庄园、三乡泉林旅游山庄及烟墩山古塔、西山禅寺、南山古香林、宋帝遗迹、罗三妹山、桥头小琅环等。土特产主要有三月红荔枝、神湾菠萝、小榄菊花肉、中山杏仁饼、石岐乳鸽、长江脆肉鲩、荼薇花制品、三乡濑粉等。
2.1.2.1.3生态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在3月12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又明确要求: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联系到十六大提出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息息相关,与经济社会发展一脉相承,把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相提并论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维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为树立良好持久城市形象提供了有力保障。衡量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是:各类土地的占有率,城市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环境综合质量指数是由大气质量、水体质量以及噪声影响这样三类情况来体现环境质量的好坏。
改革开放以来[4],尤其是1996-2004年间,中山市农用地面积净减少23719.42公顷,其中,耕地被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23560.39公顷,包括建设占用耕地5695.24公顷,农村结构调整占用耕地17865.15公顷。另外园地面积净增4069.86公顷,林地净增8330.42公顷,牧草地净增23.55公顷,其他农用地增加3139.3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1996-2004年间,建设用的面积净增29455.70公顷。各类建设用的均有所增加,其中,城市用地面积增加2954.38公顷,建制镇用地面积增加9231.93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1423.3公顷,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增加13248.33公顷,特殊用地面积增加211.7公顷,交通用地面积增加1042.21公顷,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1343.78公顷。
表2-11 中山市1996年和2004年土地结构对比表
数据来源: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汇编
城市烟尘控2005年全市全年平均灰霾天气日数75天,增加58 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596.8小时,下2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71.7%。在35.6平方公里的建成区面积中,城降1.9%;全年平均降雨量1900.2毫米,增长6.0%。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理二级标准,制区面积86.79平方公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面积23.82平方公里,建成污水处厂市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为66.9%。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70分贝;
2005年末全市水库蓄水总量4478万立方米,增加844万立方米。全市监测评价河长202公里,其中达标河长190 公里;14个水库水质优良。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100%。森林覆盖率22%;绿化覆盖率达到39.01%。
1996年5月中山市荣获建设部授予第三批“国家园林城市”,这是对中山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肯定。中山市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环境建设,始终把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来抓,以建设高标准的园林生态城市为目标,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坚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方针去发展园林绿化,不断巩固和发展“国家园林城市”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2.1.2.2 基础设施Rosenstein-Rodan最早正式提出了基础设施(urban infrastructure)的这一概念并将基础设施定义为社会管理资本。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银行组织了一系列关于基础设施的研究工作,并在1995年集中发布了其研究成果《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在这份报告中,世行将经济基础设施定义为永久性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居民所用和用于经济生产的服务。
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公用事业(电力、管道煤气、电信、供水、环境卫生设施和排污系统、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系统),公共工程(大坝、灌渠和道路)以及其他交通部门(铁路、城市交通、海港、水运和机场)。
把经济基础设施之外的其它基础设施定义为“社会基础设施”,通常包括文教、医疗保健等方面。这一定义比较具有权威性,被经济学者广泛接受。
在这里仅指经济性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在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作了详细分析。根据上面的定义,我们对中山市的基础设施现状做如下分析:具体我们用人均铺装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燃气普及率、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生活用电量、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区公共厕所数量等指标反映城市基础设施在发挥城市功能方面的作用。
电力。电力基础设施水平的高低、以及电力设施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他行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不可欠缺的原动力。2004年中山市全社会用电量为111.05亿千瓦时,比2003年增长19.83%。总供电量85.04亿千瓦时,比2002年增长5.53%,最高电力负荷为2043万千瓦时。比2003年增长17.94%。中山市现有供电能力为6万千瓦,来自两个方面:自身发电和市外调配。中山市地方机组最大供电能力为46万千瓦;市外调配主要来自珠海和江门,最大额度为110万千瓦。
表2—12中山市历年用电量 单位:万千瓦时
数据来源:根据《中山市统计年鉴》(1991-2006)整理得到
供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中山市用水量逐年增加,但同时城市供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保证了全市生产和生活用水。1990年至2005年,中山市的自来水日综合生产能力由12万吨增加到70万吨,提高了4.83倍。城市供水能力与用水量同步长,基本上满足了全市生产和生活对用水的需求(见表2一13)。
表2一13 中山市供水情况表
数据来源:根据《中山市统计年鉴》(1991-2006)整理得到
公路。俗话说:要致福,先修路。可见交通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之间的确是存在密切关系的。截至2005年底,中山市公路通车里程1633.2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6公里,一级公路201.23公里,二级公路603.23公里,三级公路263.87公里,四级公路392.80公里,等外公路82.11公里,公路密度85.4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全部乡镇通一级公路,与周围相邻城市至少有一条一级公路以上的公路相连;县乡公路技术标准有较大提高,全市行政村全部通公路[5]。
表2-14 2005年底中山市公路交通构成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山市统计年鉴2006》整理得到
表2-15中山市历年公路长度和密度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山市统计年鉴》(1991-2006)整理得到
绿化。城市绿地逐年增加。2005年市区绿地面积达1185.4公顷,是1990年(27公顷)的43.2倍,年均增长率33.79%;每万人拥有绿地面积从1990年的0.24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0.53公顷,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59%;全市公园41个,其中中心城区公园11个,有10个为开放性公园,其中紫马岭公园占地1330亩,为全省大型综合型开放性生态公园之一。
表2-16 中山市1990-2005建成区绿地面积统计 单位:公顷
数据来源:根据《中山市统计年鉴》(1991-2006)整理得到
其他各方面基础设施,城市公交,燃起使用率,公厕覆盖率,公共绿地面积等,中山市这几年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很大的进步。见
表2-17 中山基础设施情况表
数据来源:根据《中山市统计年鉴》(1991-2006)整理得到
目前,中山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24%;工业固体废物82.77%;工业粉尘排放有所减少,同时加大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在城市建成区,环境噪音达标区覆盖率为59.4%3;烟尘达标区覆生活污水处理量为3119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大65.4%。城区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强。中山市中心城区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较好,基能够达到100%的处理率。2005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万吨,无害处理率100%。
[1]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山市志》(上),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2-97页。
[2]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山市志》(上),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9-102页。
[3] 中国中山政府之窗 http://www.zs.gov.cn/main/index.action
[4]中山市发展改革局,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汇编,第153页。
[5] 中山市发展改革局,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汇编,第3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