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假定,一是“理性人”,二是“完全信息”。但是,经济学家没有认识到,这两个假定之间的内部矛盾和问题。
“理性人”的假定是毫无疑问地成立的,但是其含义有待完善。正确的“理性人”概念是“行为和动机一致”的正常人、自由人(《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而“完全信息”假定是不必要和错误的。首先,信息是不可能处于“完全”状态的,任何一个事情,无论巨细,其信息都是无穷多的。信息的量,不仅仅取决于信息源本身的公开程度,还有信息获取者的理解力和再加工问题。信息本身具有价值特征,是信息源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不完全是信息源自身的属性。同样的消息被不同的人知道,其反应是不同的。因此,完全信息的假定实际上暗含了信息接受者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完全一致性,而这和理性人各自主张的特性是不融洽的。
理性人的行为动机的确立需要有外部信息的支持,但是,理性人的行为不是根据信息状态的,二是根据自己对信息的价值判断而进行的,面对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形成不同的动机和行为。
打开2008-7-14“新浪财经”网页页面,在【产经】栏目下一条消息标题为“上海房交会宁缺人气不松价 降价促销并未成风”,紧挨其下的【房产】栏目则有另一条消息标题为“房地产市场大幅降温 首次出现量价双挫”,新浪网自己倒是好像做到了信息的“完全”和“对称”,但是上海楼市究竟是什么状态,网友读者清楚了吗?
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加工,均是要付出代价耗费资源的,因此,信息本身具有商品属性,是商品就有私有权问题,“私有权”本身就是一个不对称的东西,因此信息不可能是对所有人“完全”和“对称”的。
自古以来对“理性人”都有精辟至极的阐述,下面搜罗一二供大家赏析。
司马迁:无利不起早。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有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可见,普天之下在司马迁的眼中皆为“理性人”。“理性人”不做无目地的事情,来来往往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是趋利而为,不是信庭散步。
薄熙来:我们没有理由怀疑美国商界的智商。
【在对所谓中美贸易的不平衡现象做解释时,薄熙来说,美国的商家也是充满智慧的……我们没有理由怀疑美国商界的智商。如果和中国的生意做得不合算,他们是不会继续下去的。】
薄熙来的这番话,堵住了美国一些人的中美贸易美国吃亏的论调。美国人当然不会承认自己傻,那么自然不存在在自由贸易当中吃亏的问题了。
任志强:农民知道地里该种什么。
【农民知道不知道地里该种什么,本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我重复说这个,只是希望告诉那些自认为比农民更聪明而又不直接种庄稼的人,不要指手画脚地指挥和教育农民。没想到还真有人出来公开说“农民并不清楚土地里该种什么”。】
任志强的这番话,就是肯定了农民也是“理性人”,没有居高临下地把农民看作是“傻子”和盲目者。农民之苦之穷,不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和信息量问题,而是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导致他们的境况。把粮食期货交易所和蔬菜市场的信息都及时传给每一个农户,不是一个困难的事情,但是解决不了农民的贫困问题。
潘石屹:钱不会走错路。
【在健康、合理的社会中,金钱的流向、交易的保证都完善,钱不会走错路,它走的路永远是绝大多数人的需求满足和财富增值之路。】
潘石屹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钱当然不会自己走路,世界上的每一张钱是有主儿的,钱所走之路,就是主人的所作所为。
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指出:“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商品是物,所以不能反抗人。如果它不乐意,人可以使用强力,换句话说,把它拿走”(《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二章)。主人是理性人,理性人的钱自然就不会“走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