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物理第七章第三节 《粮安天下》第七章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及格局(第三节 手中



第三节 手中有粮,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和蔬菜、水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食品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我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物热值、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已于2002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78畜产品供给丰富充足

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饲料供给,有力促进了畜牧业快速发展,提高了畜产品产量,保证了畜产品的消费需求。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20多年快速增长,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1985年和1990年我国禽蛋和肉类产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畜牧业生产大国。到2004年底,我国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2007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68657万吨,禽蛋产量25134万吨,奶类产量36334万吨。

图7-91978~2007年我国肉类总产量变动情况

aihuau.com1

(一)畜产品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世界人均肉类占有量为42千克,禽蛋102千克,奶类1006千克。2007年,我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达到520千克、191千克和275千克,分别比1980年增加389千克、165千克和261千克。目前,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禽蛋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然而奶类人均占有量还比较低,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2%。

(二)畜产品供给结构不断优化。从肉类生产结构看,1980~2007年的28年间,我国肉类生产结构发生很大变化。2007年我国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941%下降到624%,禽肉的比重由51%上升到211%,牛羊肉的比重由56%上升到145%。

(三)重点畜产品保障能力增强。

 八下物理第七章第三节 《粮安天下》第七章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及格局(第三节 手中
1生猪生产。 我国是世界上生猪生产第一大国。2006年猪肉产量46505万吨,占世界猪肉产量的440%;生猪存栏4185亿头,出栏612亿头,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23%和452%。2007年猪肉产量42878万吨,比2006年减少78%;生猪存栏44亿头,增长51%;出栏565亿头,减少78%。

2家禽生产 。2006年我国禽肉产量13631万吨,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量的160%;禽蛋产量24088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禽蛋总量的36%。2007年我国家禽存栏5019亿羽,出栏958亿羽;禽肉总产量14476万吨,比2006年增长62%;禽蛋产量25134万吨,比2006年增长43%。

3牛羊肉生产 。2006年我国牛肉产量5767万吨,占世界牛肉总产量的90%;2007年我国牛肉产量达6134万吨,比上年增长64%。2006年我国羊肉产量3638万吨,占世界羊肉总产量的268%;2007年我国羊肉产量达3826万吨,比上年增长52%。

4奶类生产。 2006年我国奶类总产量33025万吨,其中牛奶产量31934万吨,分别占世界总产量51%和58%。2007年我国奶类总产量36334万吨,其中牛奶产量3525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0%和104%。

(四)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根据2003~2007年22个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以及磺胺类药物等兽药残留监测结果,近年来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总体呈上升态势。2007年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和磺胺类药物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84%和986%。

图7-102003~2007年我国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监测合格率

图7-112003~2007年我国畜产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监测合格率

79水产品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两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渔业“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改革经营管理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基础建设投入,加强资源养护,依靠科技进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实现了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26%提高到68%,养殖区域也从中东部延伸到西部,优化了我国渔业区域布局。

从1978~2007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由4654万吨增加到47475万吨,增长9倍;人均占有量上升到36千克,增长近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水产品总产量自1989年以来已连续19年位居世界首位。水产品出口额从1978年的2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974亿美元,增长36倍多,且自2002年以来已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水产品蛋白消费占我国动物蛋白消费的1/3左右,成为重要的优质蛋白来源。水产品的快速增长,不仅解决了城乡“吃鱼难”问题,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图7-121978~2007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变动情况

水平品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根据2005~2007年22个城市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近些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监测的平均合格率为997%,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监测合格率分别为100%、998%和993%。水产品产地药物残留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图7-132005~2007年我国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监测合格率

710蔬菜品种丰富供给充裕

我国蔬菜生产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目前蔬菜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粮食作物的第二大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2007年我国蔬菜产量563367万吨,人均达到427千克。

图7-141989~2007年我国蔬菜总产量变动情况

(一)蔬菜产业快速发展,蔬菜产量大幅增加。自1988年国家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我国蔬菜生产和销售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733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1%,总产值5000亿元以上,占种植业总产值30%以上,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随着蔬菜业的发展,带动蔬菜育种和蔬菜加工业、流通业发展,形成种植、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

(二)蔬菜生产科技进步加快,品种不断更新。我国利用丰富的种质资源,采用先进的方法,先后培育出一批丰产、抗病、优质的白菜、甘蓝、番茄、黄瓜等数千个优良新品种,并在全国广泛推广种植,使主栽品种实现5~6年更新一次,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单产比以前增加10%以上。

(三)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根据2003~2007年37个城市蔬菜中甲胺磷、氧化乐果等农药残留监测结果,我国蔬菜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持续上升。2007年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为939%,其中,蔬菜生产基地监测合格率为967%,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的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40%、924%和926%。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逐年提高。

图7-152003~2007年我国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

(四)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加工出口形成新的增长点。2007年我国蔬菜年出口量达8176万吨,出口金额621亿美元。主要品种有蘑菇、大蒜、干辣椒、芦笋、莲藕、生姜、萝卜等。出口的国家和地区除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邻近国家外,还远销英国、美国、德国等几十个国家。

711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

我国水果主要包括香蕉、苹果、柑橘、梨和葡萄等。1978年果园面积为16567万公顷,2007年达到104713万公顷,年均增长66%;水果产量由1978年的6570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81363万吨,年均增长12%。目前,我国水果产量已占世界的近1/4,居世界首位。

图7-161978~2007年我国水果总产量变动趋势

从地域分布看,目前果园面积主要集中在河北、广东、山东、广西和陕西五省区,其产量占到全国的一半。由于水果市场的开放早于其他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水果产量提高较快,加上储藏和运输设备不断升级,水果的供应从每年只能吃到相应季节的水果发展到一年四季各种水果保证供应,完全扭转了过去水果供给短缺的局面。

712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优化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农产品供给结构向多样化、优质化转变。从种植业结构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803∶96∶100调整到2007年的689∶139∶172,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提高43个百分点。从大农业结构看,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由1978年的800∶34∶150 ∶16转变为2007年的504∶38∶330∶9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37),农业份额下降296个百分点,畜牧业和渔业的比重分别上升18个百分点和7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产品中优质农产品比重增加。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综合优质化率达到613%,牛肉、羊肉优质化率分别达到35%和30%,优质专用粮食品种发展加快,有效替代了高品质粮食及产品的进口。名优特新畜禽、水产品品种明显增加,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加快。

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产品供给结构的改善,人均农产品占有量中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的比重显著增加。2007年猪牛羊肉人均占有量424千克,比2000年增长107%;水产品人均占有量36千克,比1980年增长68倍;水果人均占有量1376千克,比1980年增长189倍;牛奶人均占有量267千克,比1980年增长213倍。农产品市场供应更加丰富,花色品种更加多样,质量档次明显提高。蔬菜、水果和畜产品、水产品产量增加,供给充裕。目前农产品均衡供给能力增强,全面短缺时代已经结束。

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带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膳食结构的明显改善。食品消费由过去简单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品种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粮油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从2000年的154%下降到128%;人均购买粮食776千克,比2000年下降57%;而人均购买食用油96千克,比2000年增长171%;购买牛羊肉39千克,比2000年增长182%。2007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389元,比2000年增加 5685元,增长693%。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食品,如豆类食品、植物油、奶制品、水产品和水果及其制品的消费增加。2007年农民人均消费水产品54千克,比2000年增加385%;农民人均消费家禽产品39千克,比2000年增加393%。目前城乡居民的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副食消费比重上升,农产品消费结构向着优质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713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既满足了数量的需求,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也满足了品种的要求,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得到优化。同时,也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贫困人口的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了2007年的363%,下降了2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下降了246个百分点。

图7-171978~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

联合国《千年宣言》通过的八项发展目标之一是:在1990~2015年间把世界生存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全球反贫困事业发展并不乐观。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供给充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截至2007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下降到1479万人,比1978年减少235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比1978年下降了291个百分点。低收入人口也从2000年的6213万人减少到2007年的2841万人。2007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元,一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整体解决了温饱。我国的扶贫开发不仅有效减少了本国贫困人口,而且加速了世界消除贫困进程,扭转了过去50多年世界贫困人口持续上升的趋势,使我国成为全球首先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使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

2007年以来,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飞涨,粮食供求紧张,危机四伏,一些农产品出口国迅速转为进口国。与国际粮食市场吃紧相比,中国显得从容许多,中国粮价上涨表现出温和性、结构性和可控性的特点。这份从容的背后是中国粮食自给率10年保持在95%以上,当前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库存充裕,完全有能力保证市场供应。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依靠自己力量,稳定地解决了吃饭问题,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4509.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八下物理第七章第三节 《粮安天下》第七章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及格局(第三节 手中》为网友樱花细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