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姓裴的愤青, 沿袭一贯的生猛风格, 写了篇文章, 痛骂国内的财经媒体没有多少可读性. 被他点名的包括许多国内知名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也包括了国内几大门户网站的财经类栏目.与一般愤青乱骂式抨击不同的是,他列举了许多具体的事例,摘录了一些媒体的内容. 同时,裴先生赞叹西方财经媒体的风格与深度
赞同其描述的现象,但不赞同其结论.的确, 国内多数财经媒体的可读性很差. 随意翻开国内一本财经类杂志或者打开一个财经网站, 有价值的信息了了无几,感觉就一个字"烂"! 但信息无价值, 并没有影响其发行量或者点击率. 人毕竟是进化过来的,爱好垃圾信息在所难免. 一方面,要求普通人都具备专业知识, 不可能! 似是而非,人云亦云,是社会的常态. 另一方面, 媒体是商业单位, 为了不影响生存, 需要迎合大众口味. 在国内,二者互动的结果就是看谁比谁更烂, 就是财经类资讯的庸俗化和八卦化. 越庸俗,越八卦,越有人气,也越流行.严肃的研究类期刊和网站, 挣不到钱, 早沦落到靠作者出"版面费"养活的境地. 其他领域的媒体,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 如果司马迁和曹雪芹上网的话, 不会有什么点击率,估计只能写个开头,就得要饭去了. 有人做过调查, 西方人上网以查信息和发邮件为主,而国内上网是以娱乐为主,聊天,发泄和灌水的占绝大多数. 号称几亿注册用户,以在线聊天为主业, 商业上运做成功的QQ现象,大陆独有. 国外常见的OICQ, MSN, Yahoo Messenger始终都没有找到可以独立运作的赢利点
土壤不同, 西方的财经媒体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 美国几大著名的财经媒体, 称赞型的文章占多数,国内一些财经媒体也继承了这种风格. 但如果有好事者愿意深入研究的话,会发现被其称赞过的商业模式,企业,企业家和经理人,多数早都烟消云散了. 单纯解释为时代变迁, 不足与信, 当初报道的时候吹捧心理成分很大. 这种吹捧,比庸俗化更害人. 庸俗不庸俗,容易分辨. 但报道的是否客观和深刻, 很难分辨. 往往是文章一出, 追随者如云, 效仿者如云, 最后都成了报道或其观点的被套牢者. 从这个角度,烂还是好!至少伤害不到读者的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