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经营第五章 《中国城市经营学》(第二部分 第五章)



第五章 地产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一、不同学派对区域概念的理解

1.地理学派对区域概念的理解

区域在地理学中是一个最通用的概念,比如,像地理学家哈特向、孙敬之、阿努青等人就认为:“区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或者是地理学的研究中心。”因此,从地理学出发,对区域的划分就有多种类型:首先,是内部具有相似性的同质区;其次,是具有一定或辐射半径的枢纽区;再次,起不同职能作用的功能区;最后,还存在着上述几种区域类型的混合过渡类型。地理学家陈传康把P·詹姆斯的区域定义和英语对区域的解释结合起来,给区域下了这样一个最通用的定义:

“区域是某个或几个特定指标划分出来的一个连续而不分离的空间,这个空间是指地球表层的一定范围,它的界限是由这些指标来确定的。这些指标可以是均质共性(如气候区、植被地带等);也可以是辐射吸引力(如运输枢纽、流域、贸易区等);也可以是一定的管理权(如行政区、教区等);还可以是起着一定职能作用的功能分区(如城市规划中的功能分区)。”这显然是一个多维的定义,它标志着区域会随着所用指标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2.经济学派对区域概念的理解

区域经济学家杨开忠认为:“区域是主权国家一个组成部分,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管理权,甚至所有权;同时对它的发展及其居民的福利提高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一般来说,区域间虽然存在着距离、外部环境等制约,但商品的流动在原则上不受人为的限制,因而,相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区域是一个开放得多的巨系统。”从内容和作用上看,这一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接近行政区域的概念。(张敦福《区域发展模式的社会学分析》第30页)

3.社会学派对区域概念的理解

社会学者费孝通1983年开始对苏南模式研究中,有意无意地顺着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使他看到了超越行政区域的一种经济区域发展的事实。在区域发展模式研究中,他认为:“发展模式”中所指的“一定地区”,既可能是在某一行政区域内,也可能包括几个不同行政区域的地域范围(费孝通,1995.6)。在苏南模式研究中,他把位于江北的南通划到了苏南经济区,让它和苏州、无锡、常州并称,其道理就在于南通和苏、锡、常有大体相同的经济发展背景和现实发展路子。从概念上说,他心目中的经济区域已摆脱了一般的以江为界的地理区域。费孝通教授的上述看法中,蕴涵着他对区域概念理解的一些独到之处:

社会学的区域概念有别于地理学的区域概念,也可能超出行政区域的界限,更多的是功能论的取向;

一个区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重要的不在于地理环境或行政隶属关系是否相同,而在于整合程度的高低。

费孝通教授的研究指明了区域发展研究的具体方向和道路,找到了实际研究过程中易于操作化的指标。(张敦福《区域发展模式的社会学分析》)

综上所述,不同学科对区域概念的界定之所以存在一些差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区域概念有时看起来很模糊,是极其复杂和难以界定的,因而学术争议是不可避免的。而本章所要研究讨论的重点主要是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出发的。

二、区域概念的层次结构

不管是来自经济学、社会学、还是地理学派对区域问题感兴趣的学者,他们大多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使用不同层次的划分标准对已有的区域进行了概念研究与划分。但是,我们认为,若是从中国和国际现行的“经济地理区域”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大体应包括如下四类区域,对这些不同层次的区域由大到小依次是:

第一级区域----跨国区域: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安底斯共同市场,冰岛经济合作组织等。

第二级区域----跨省区域:如中国的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黄河上游多民族开发区等。

第三级区域-----跨地(市)区域:如苏南、苏北、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地区等。

    第四级区域----跨城区区域:如各地的高科技园区,经济贸易区等。

 阿米巴经营第五章 《中国城市经营学》(第二部分 第五章)
上述四类区域它们是由小到大,逐次递进发展起来的。也就是由高科技园区(新城)发展到跨地市区域;再发展到跨省级区域直至最终的跨国界区域。而本章所要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从第四级区域如何发展到第三级区域,也就是如何通过对城市的经营发展推动对区域的发展直至最终对国家的经营发展。

             第二节 地产是区域发展的前提

2003年中国官方第一次正式承认了地产业是中国的支柱型经济。地产在中国城市、区域和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确,从而在某种角度上证明了“地产是城市的增长极,城市是区域的增长极,区域是国家的增长极”。也就是说没有地产的发展就没有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没有城市的发展就没有区域和国家的发展与壮大,地产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前提。

一、地产与地产大盘——第四级区域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华南地区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大盘”以后,中国地产的发展已经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大盘时代。虽然,当时的大盘仅限于住宅领域,尚未发展到今天完整意义上的第四级区域-----城市高科技园区和经贸园区,但是,地产大盘的出现从客观上已经扭转了过去的单栋住宅只能对城市规划、环境配套和基础设施等城市建设要素的被动适应地位,转变成为城市建设要素主动适应城市大盘建设------造城运动的内在要求。地产业的内在规律作用正在进一步加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拓展了城市的地理空间规模,为城市发展奠定了硬件要求,证实了地产业的基础性产业地位;其次是拉动了多元产业的共同发展,其产业先导性地位不可动摇,所以说没有地产经营就没有城市大盘-----第四级区域的诞生,没有城市大盘就没有今天的现代化城市。

二、城市地产与第二、三级区域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每个经济区域都是依靠一系列网络系统联结成一个整体的,如交通系统、商品流通系统、城镇布局系统等。正是聚集在这些网络结合点上的大大小小的城镇,把区域的经济活动凝结成一个整体。这种布局方式使得城市可以凭借脉络贯通的多种网络系统,把它周围的一片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腹地,加强其自身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没有这一区域的凝聚中心,区域就不能形成一个经济区域(张金锁《区域经济学》)。所以说,第二、三级区域的形成与第四级区域的形成刚好相反,也就是说随着城市空间和经济的发展壮大又再次推动了地产业的发展,地产的再次发展推动了第二、三级区域的最终形成,这就是杨继瑞所说的“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城市功能的具体体现”。

三、地产推动城市与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地产与城市规模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一个重大问题。城市空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其本质就是使资源的配置不断优化调整和重组,其中,城市空间发展一体化是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空间载体;而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是城市与区域高效率运转的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赵民陶小马《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城市空间、基础设施、城市环境都是与城市地产紧密联系的,其中,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是成熟地产开发的必要前提和核心要素,城市空间的形成则是通过对城市地产的总体规划布局和经营开发来实现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是地产推动了城市和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综上所述,不论是第三、四级区域,还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它们都与地产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并且是以地产的发展为前提。地产是决定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没有地产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城市和区域的诞生和形成。所以要经营好一个城市或区域就必须先经营好该城市或区域的地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4573.html

更多阅读

城市经营游戏 《中国城市经营学》(第三部分 第三章)

| 第三部分 第三章 科技园区型政治地--西安高新区 第三章  科技园区型政治地----西安高新区一、西安高新区科技产业园区(CTD)透视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1991年3月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位于西安市科研文

城市经营 《中国城市经营学》(第三部分 第二章)10

(三)中国鞋都的诞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首先,中国已经完成了由计划经济时代下的短缺性经济向市场经济时代下的相对饱和经济的历史飞跃,与此同时,中国国民的价值观和生活形态也由过去的单纯的“20世纪赚金钱”向“20世纪赚休闲”的重大转变

声明:《阿米巴经营第五章 《中国城市经营学》(第二部分 第五章)》为网友年糸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