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风起云涌之际,云团的内部结构性密度必然产生动态变化,当出现裂纹并在动态中自动调整磁场分布之际,必然是体内磁场紊乱之时,一旦原来的磁力线分布在调整中泻磁,磁力线将破碎,随之则产生电闪雷鸣,释放能量。这就是雷电的能量本质与物理过程。
由于云团是水汽的聚积体,具有电磁特性和磁爆特性。因此,当以大口径射电磁炮轰击积雨云团,特别是多炮同时交叉轰击,显然能够促进人工降雨。这样的电磁炮人工降雨,是最优化并环保的人工降雨方式,将彻底改变自然降雨的非平衡性,进而有利于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生活。
4.6.3 地下磁爆
地下磁爆,属于地下的磁场爆炸,是地质裂纹导致地磁场泄漏时,由于地磁释放速度远远超越在地表的泻磁速度,从而产生泻磁通道拥挤,随之产生局部磁爆,进而引起地震。
4.6.4太阳黑子磁爆及能量级
耀斑是太阳大气中的爆炸现象,表现为日面突然出现迅速发展的亮斑闪耀,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太阳最大的耀斑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0亿颗100万吨级核弹能量。科学家们通常用产生的X射线亮度来为耀斑划分等级,并分别用X级、M级、C级来代表强、中、弱耀斑。
耀斑爆发一般与太阳黑子活动的活跃程度有关,黑子活动越活跃,耀斑爆发就越强烈,无黑子耀斑爆发比较少见。太阳黑子往往成对出现在太阳表面,是磁场特性的显著表现。
太阳黑子从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大约相隔11年。2008年才是太阳黑子爆发周期刚开始的一年,1月4日是开始的一个标志日。科学家预测2010年-2012年才是本次周期爆发的高峰期。
太阳黑子磁爆,是自然界的磁场能量体除地下和天空之外的另一种典型的磁爆方式。当然,规律不同,规模不同。但是,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是磁体向外界的泻磁及其爆炸。
5、 地震带上的地磁突变及动力源
5.1 东亚地震带分布
亚洲地震带的分布特点有三:一是盆地边沿及其外围弧形山脉地域,一方如塔里木盆地南部的昆仑山脉之弧形地域,另一方面如四川盆地西北部山地(512汶川地震正好位于那个地震带上);二是地质隆起带上,比如第一隆起带日本、台湾;三是地质凹陷带,比如,华北山东安徽地震带。
中国地震带的产生原因,与地形上的形状突变有关,因为“能量巨变形状巨变”是物理学(材料力学)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地震带都是地质上的起伏波动区域,地质板块交接面的地质情况,往往在结构上有较大的差别。比如,四川盆地西部的南北走向的地震带,属于碎裂型的山体结构,与刚性的盆地底部具有强烈的反差,并且具有天然的地质性裂纹特性,是地震易发的基因。再比如,塔里木盆地南部呈东西走向的昆仑山脉之高原地震带,与低海拔并沙漠化的塔里木盆地具有地质结构上的强烈反差,并且具有天然的地质性裂纹特性,是地震易发的基因。
中国地震带形成的本质性原因,与盆地对应的同期形成的山脉密切相关,详细论证见《宏观地球物理探索》、《塔里木盆地因小行星撞击所至》。
5.2 地震带上的地磁突变
地震带上的地磁突变,是地震发生的重要物理现象。有两个典型案例,能够证明地震发生时的地磁变化。
案例1:唐山位于中国华北地震带。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几天,唐山及其邻区很多收音机失灵,声音忽大忽小,时有时无,调频不准,有时连续出现噪音。同样是唐山地震前,市内有人见到关闭的荧光灯夜间先发红后亮起来,北京有人睡前关闭了日光灯,但灯仍亮着不息;
案例2:汶川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地震带。这次“5.12”汶川地震发生当时,北川中学初中物理教师张家春,灾难来临之际,他正在初二(1)班上课,要做一个关于指南针的演示。可奇怪的是,演练过千百次的实验怎么也做不成功,指南针一会指这,一会儿指那,有些困惑的张家春拿起指南针想看个究竟,就在这一刹那,灾难发生了!“同学们,快跑!”年轻的张家春马上反应过来。
5.3 地下磁场突变的动力源
能够引起地震的地下局部区域性磁场,引起其分布突然变化的基本自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连续干旱促进地震带地下地质裂纹发展;二是与地球相邻天体间的空间位置出现特殊分布时,特别是呈一条线或呈直角三角形分布之际,其引力变化有利于地震带地下地质裂纹迅速发展。
5.3.1地震内因:地震带遭遇连续干旱
众所周知,物理学有一个著名的帕斯卡定理:“压力容器内部每个部位,其压力的分布是均衡的”。但是,压力容器往往在遭遇撞击时,如果壳体正好存在隐藏性裂纹或疲劳性裂纹,那么,裂纹就是发生压力容器爆炸卸荷的最先破裂之处。
我们居住的地球,恰恰是一个有内部压力的天体,其内部向外扩张的压力主要有气压、汽压、磁压、液压,这些内压是被地表地质结构束缚的。可是,地震带上恰好有天然的地质性裂纹,甚至是纵深性的裂面,因而是地表结构上压抑地球内部压力的天然的薄弱环节。随之而来,天然的地质性裂纹往往是地壳由内向外释放能量时最容易找到的突破口。因此,地震带上多地震。
当干旱持续多年,直接的物理效果在于必然导致地表水急剧蒸发,地质结构在密度上表现为疏松,使表地质结构对其下的内部压抑束缚能力减弱,方便地表下气体外溢,促进地质裂纹扩展。随之而来,当该区域的内部地质发生如坂块挤压与错动作用或天体间的引力变化之际,地震在该区域发生则是顺其自然的。
在“长期干旱与地震关系”的研究探索方面,中国的地震专家耿庆国出类拔萃。他根据地区性大面积连续干旱的天气现象,总结出一定地震发生规律,并超前预报了这次512大地震,遗憾的是没有及时引起有关部门部门重视。耿庆国地震干旱原理的典型成就在于:根据历代(包括1956~1970年)大旱与地震关系的统计,发现“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5年往往是旱区。旱区越大,干旱时间越长,相应的震级越高”的统计规律(公元512年~1879年中国大旱后2~3.5年,发生了7次7.5~8级大地震)。1972年耿庆国提出“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根据这一规律,耿庆国预报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特别是1976年的唐山地震。在1980年代出版了专著《中国旱震关系》(科学出版社)。2006年他根据旱震关系提出中期预报,近年阿坝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2008年4月26日和27日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下属的“天灾预测委员会”经集体讨论,作出“在一年内(2008.5-2009.4)仍应注意兰州以南,川、甘、青交界附近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预报(文字报告已报中国地震局等,4月30日密件发出),而且,耿庆国根据强磁暴组合,明确提出“阿坝地区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点在5月8日前后10天以内”(以上地震预报三要素:震级、地点、时间均已明确)。(信息摘录于:http://www.zuguowang.com/?action-viewthread-tid-9989 )
5.3.1 地震外因:天体间的特殊位置
地球与临近的天体间的空间位置,当出现特殊星象位置之际,是引力场相对变化的极端时刻(出现较大值或较小值),此时段,有利于地表深处已经存在的地质性裂纹扩张,随之容易引发地震。比如,当地球与另两个或以上天体正好运行到一条直线上时,天体的引力合力,有利于裂纹加剧;或者是两个天体(比如太阳和月亮)恰好与地球成垂直分布时,天体的引力分力,有利于裂纹加剧。
中国地震学者殷爱生,在研究天体空间位置关系对地震的影响方面,比较出类拔萃。他在所著《天象与地震》论文中提出“地震有11年,22年,57年,60年,83年的周期性规律。强调公元2000年后,是地震高发期。”他查阅元、宋、明、清、民国、解放后的历史记载,发现超新星爆炸对地震也有诱发作用。总结元、宋、明、清四朝天文与地震的相关资料,他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金星或木星与太阳、月亮、地球成一直线时,如出现日全食、月食时,可能有地震发生。万有引力是外因,内因是地球内部的断裂带,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本质。近段时间,他还发现月遮辕轩十四也与地震有关。(信息摘录于衡阳日报2008-06-15(周刊) 记者 何芬 http://news.idoican.com.cn/hengyrb/html/2008-06/15/content_6536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