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人文”两字,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在西方和中国都有其产生与发展的根源,在传统和西方的双重影响下,其现代词义与内涵是“重视人的文化。”本文从“人文”在中国和西方产生这个词的本源与发展过程,阐述了现代社会对它的内涵的规定与定义的本质表述。并顺便解开了作者的心结——高职院校不宜采用“人文科学”为“系”的名称。
[关键词] 人文 人文主义 人文科学 人文教育 人文定义
本人懵懵懂懂地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全称是“人文科学系”)工作了几年,当时,就对“人文”两个字不理解。当时,查过词典,请教过有关专家,买过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论丛》来读,更是把我送到云里雾里,弄得糊里糊涂的。因为,当时我的主要目的是要找到,人文科学到底包括那些(学科)内容,为该系开设新的专业作理论上的指导,最终,还是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这件事,压在心底里好几年了,2008年的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党和政府对遇难者和灾民的关怀与照顾,又被称为“人文关怀”,再次勾起了,对“人文”一词的兴趣。
一、人文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bēn)卦的彖(tuàn)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
广义地讲,“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我国《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或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重视人文教育,这里的人文,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而言,尤其是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尤其是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对于职业教育来说,首先体现在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规范。
从文艺复兴的历史看,人文应该是重视人的文化。到了近代,人文这个词被用来翻译Humanism,人文主义,这个词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在超越和反对中世纪欧洲宗教传统的过程中,把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作为一种依归,用这种办法来回皈世俗的人文传统。这些人就被称为“人文学者”,后来人文学者所做的学问就变成了“人文主义”,到19世纪的欧洲又有所谓的人文学科,20世纪英美的大学里面也开始出现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意思不是说人文的东西用一种科学的理论来解释,而是说对于人的各面的一种求知、对于人的知识的一种探讨。
近现代中国知识界对人文的理解,是怎样在传统和西方的双重影响下变化的呢?
二、人文主义[1]
“人文主义”这个概念,在中国“五四”运动就开始变异。人文主义(Humanism)这个词从五四时期就开始有了,它基本上有三种翻译,一种叫做“人文主义”,一种在五四时更流行的叫做“人道主义”,还有一种叫做“人本主义”。探讨人文主义,肯定就要谈到吴宓、梅光迪他们创办的《学衡》杂志。他们提出了一个所谓的人文传统问题,认为人文的传统,中西是可以互相参照的,非但中国有人文传统,在西方也有人文传统。他们最崇敬的导师就是哈佛大学的白璧德教授。其实,白璧德也受到了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启发,认为中国的儒家和道家的人文传统是值得敬仰的,他觉得西方也应该有人文传统,这个人文传统是基于一种理性、一种道德、一种志趣,而不是乱七八糟的激进革命的东西。吴宓、梅光迪在哈佛受到教育以后,回国看到五四,特别是《新青年》杂志,激进反传统的一些主张,他们不大同意,于是创办《学衡》,希望重返一种人文传统,也因此被界定为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学衡》基本上是一种采用中国古书的办法,有注有批,他们研究西方学术的办法和研究中国古书的办法是一样的。学衡派并不认为有所谓新旧之分,也没有中西之分,真正的人文主义应该是一种普世价值,是一种真正的文化,这种真正的文化既非西方独有,也非中国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于西方和中国的古典文化之中,特别是中国的孔子思想和希腊文明的精神之中,所以要用一种非常严肃的态度来看传统的人文主义经典,而不是全盘否定。
《学衡》每一期前面都印有《学衡杂志简章》,第一条宗旨就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这十六个字其实很能说明学衡派的文化立场及其对人文经典的态度,这种态度基本上来自于白璧德,白璧德认为现代的混乱之源就是自然主义,尤其是以卢梭为代表的皈依自然的倾向,主张以道德理性克制人欲,强调内省,强调对人类优秀文化的汲取,他希望寻求一种调和,达到亚里士多德、耶稣、孔子所代表的人文精神。他看重的是传统性。相比较起来,《新青年》走的是另外一条路了,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化的现代属性来摆脱落后挨打的地位。
《新青年》一些重要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鲁迅、周作人和胡适,他们基本上走的是另外一条路,他们把Humanism理解为人道主义。人道主义被他们看作西方现代文化的最为重要的属性,甚至是人类普遍的理想。周作人在1918年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就叫做《人的文学》,特别提出来什么叫做“人的文学”?就是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他基本上解释的是人道主义,就是对于人有一种很深的同情心。他又认为文学有两个任务,一个是正面的任务,就是要描写一种有人道的理想的生活;另外一个就是侧面批判的任务,就是要批判非人的生活,兽性的生活、贫穷人的生活。他用这两种方式提出来的“人的文学”,背后已经有一种当年比较流行的达尔文进化的观念,人的进化、社会的进化是从古到今一直走向一个更好的未来。这个人道主义的影响非常的大,到了30年代以后,几乎从自由主义到左翼所有的派别,都以人道主义为本。当然,象自由主义者——梁实秋等,认为文学所表现的就是人性,而这个人性是没有阶级之分的,也是一种普世价值。到了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其中有句名言:“哪有什么抽象的人性,只有阶级的人性。”这就把阶级性代替了这种普遍的人性。但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左翼知识分子和作家永远认为文学是和人分不开的,文学对社会的反映基本上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来着手的。所以到了50年代,钱谷融又发表了那篇非常重要的文章《论“文学是人学”》。 这篇文章特别提出,这个人学,就是人道主义的文学,曾经在欧洲18、19世纪扮演了一个革命的角色,虽然这种人道主义文学有它的局限性,可是,它的确成为批判和推翻当时封建政权的工具,所以它有革命的意义。钱谷融就是因为这篇文章后来被打成了右派。
20世纪60年代后,各种政治运动、政治潮流影响之下,知识分子从五四运动以来所扮演的中心地位已经是被边缘化了。特别是在20世纪的后20年,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事实上已扮演了两种角色:一个是知识分子的角色,另一个是学院里面教授的角色。人文主义者或者是宣扬人文主义的人,如果把他的角色换到美国的环境里,如果问一个美国的普通人,什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一定会说是在大学里教文学或历史的人,因为在美国没有知识分子这个名词。这个名词一直到最近才在美国出现,而且是和“公共知识分子”结合在一起的。
三、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humanities),这一名称本身就是科学所界定的,是20世纪对那些被排拒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的学科总称。现代哲学是由科学形成时清除出来的东西界定的,其他现代人文学科则首先以古典语文学的形式出现,其后衍生出历史、现代语言甚至艺术史。
人文语根是一切学科之母,在语根那里,不仅会看到神话学、宗教学、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语言学、伦理学、管理学、传播学、语言学等人文类别之消解,而且会看到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界限之消融。从语根的角度看,人文是从“结绳记事”起步的,而人文学以“人文”为根本。科学以“类”区分事物,先有“类”的科学,后有分类的学科。
人文学科存在和发展的三大意义[2]:人的本质和人文意识,人文学科的方法和骨干,人文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职志。人文学科应当是供奉人类理想之灯的殿堂。
人的本质和人文意识。人的本质的概括取“实践”或“劳动”而不是易于误导读者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使人具有追求超越了逻辑概念的精神境界、终极价值的人文意识,并依据理性,“把一个尚未实现的未来看作人性中必不可少的部份纳入自身,使人获得了‘无’的否定性,从而自我超越地从必然进向自由。”
人文学科,最为典型的数美学和教育学,二者构成了人文学科的骨干。审美境界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而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达于完善的人。从“致人性于尽善尽美”的角度看,美学和教育学,分别是承载着人文意义的最高宝塔和广阔沃野。
人文知识分子艰险而崇高的使命与职志,人文的意义从起源与使命看,人文知识分子是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他们的双重职志在于,守护理想和消解权威。即使在后现代主义思潮蜂起的今天,“作为一只刺激的马虻”(苏格拉底语)而引发人们对“百姓日用”之上的生存之“道”的反思,仍然是只有人文知识分子方能承担的天职。
人所创造的文化和文明是人文科学的两个根本层面,人文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词亦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相对而言,人文语根及其意义则变化不大。
在我国国家学科分类标准中,把人文学科细分为:政治学(14634);历史学(42336); 哲学(18636);考古学(4984);经济学(6804);语言学(38787);管理学(2684);传播学(2131);伦理学(1990);中国文学(396204);外国文学(77081);网络文学(54210);其他人文学科(8860)等13个二级学科。人文学科是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和其它学科(含军事)并列的学科体系。
四、人文教育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处理事物的普遍性。”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平时,我们习惯地把理科和工科以外的学科称为人文学科。其实并不准确。
知识大体可以分为科学和技术,文学和艺术,哲学和宗教等三个大的部分。科学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是讲客观,讲规律,讲理性的。文学和艺术则主要是讲主观,讲情感,讲感性的。哲学和宗教,应该说主要就是讲人文。而且,这种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大量的渗透在文学和艺术之中,甚至大量的产生于文学和艺术之中,也渗透在社会科学之中。所以,人们往往把文学和艺术,甚至社会科学,看成是人文学科。其实人文精神也渗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之中。这里的关键是,渗透还是不渗透,渗透多少,这就同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渗透,这样的社会科学,甚至这样的文学和艺术,也是没有人文的,至少是缺乏人文的。事实上,文学和艺术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形式和内容。这里的内容,应该是人文的。但是,在有的社会、有的时期,它也可能是缺人文,不人文,甚至是反人文的。哲学总该是人文的了。但是如果哲学只讲方法论,甚至只讲“斗争的哲学”,那它也是不人文,甚至反人文的。又比如,医学,以人为对象,本来就始于人文,充满着人文。但是,当人们把它看成一种治疗“技术”的时候,往往反而缺乏人文了。所以,我们常常说,有的人有知识无文化,或者说,有艺术无文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文化指的就是文化中的先进部分、核心部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
五、人文的定义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已有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潮流,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即更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并更为稳定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则始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17、18世纪的约翰8226;洛克、亚当8226;斯密和法国启蒙运动,以及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时期,反思于19、20世纪初的马克思、尼采、罗素所处的反思期,发展于20世纪中后期的现代时期。在发展期,联合国的两个人权宣言则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志,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则是现代人文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首先是人文革命——文艺复兴 ,科学革命——近代科学诞生。并诞生两大观念:人文观念——尊重人;科学观念——尊重规律。紧接着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经历了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和电子时代等三个阶段。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遗憾的是,在这几次伟大的变革中,中华民族始终沉睡不醒。更糟糕的是,一觉醒来的时候,我们又往往把世界的一系列伟大变革,人类的许多共同文明成果,特别是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伟大成果,误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或资本主义的,长期加以否定、拒绝和抵制,极大地增加了我们转变过程中的阻力,也给我们民族历史进程留下许多空白和断层。更遗憾的是,这些误解、空白和断层长期内化在我们的教育之中,使我们的教育常常处于尴尬的地步,进而增加了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文明进程的难度。我们醒来,却没有醒正。
现在,又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人从过去的工具人,经济人,发展到现代的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价值得到充分承认,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认同得到更好的实现,自信、平等和价值感等现代国民素质得到更广泛的提升。
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指的是先进文化中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一种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实现,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
人权观念的诞生以及人权的法制化、人权法的国际化、全球化,是人文真正确立的标志,是人文思想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结语:如此说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人文科学系”是一个错误,因为,高职教育不是知识文化体,是技术文化体系。它是就业教育,其内分类应该与社会职业和社会行业分类相匹配,不应与学科分类相联系,更不应与“人文”这样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词汇联系起来。作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其院、系设置和专业设置,都应该以社会行业、职业、职业群、岗位群为名,最为妥贴。
2008年6月23日星期一
参考文献:
[1] 李欧梵,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M],上海三联书店,2000 年版,
[2] 尤西林,作为社会行动的艺术[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