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正波及中国,企业营收锐减,到处裁员。这使得一方面失业人数、农民工返乡人数和低收入人数迅速扩大,需要援助的人数有所上升,另一方面主要仰赖企业捐款的国内慈善机构,失去了大部分善款来源,面临严峻挑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慈善业如何发展,如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认为,推动平民慈善是当前慈善事业发展关键。
平民慈善:一个尚待开发的宝藏
2008年慈善捐赠市场最大的亮点,是汶川地震唤醒了中国平民的捐赠意识。据统计,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公民个人捐款达458亿元,占捐款总额的54%,远高于大陆地区企业捐款388亿元;2008年中国内地个人人均捐款34.66元,是2007年的人均捐款额(2.5元)的近14倍,完全改变了此前国内个人捐赠不超过总额的20%的格局。
不过欣慰之余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我国慈善事业近几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据中国慈善总会的统计,该会每年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而美国70%的慈善捐款来自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皆不同,我们没必要作简单的类比,更无需因此而妄自菲薄。但美国的捐款格局和2008年我国个人捐款爆发的潜力无疑告诉我们:中国平民慈善还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宝藏。
平民慈善是慈善事业不竭的源泉
中国的平民确实普遍还并不富裕,医疗、住房、教育等民生问题压力沉重,加上社会保障不完善、对未来缺乏足够信心等等,不能不说算是平民慈善不发达的原因之一,但充其量只能算是经济原因。虽然慈善行为通常外在表现为经济行为,但其实质却是一种典型的道德行为。因而,慈善事业并非遥不可及,并非只有富豪和圣人才可以做到,而是人人可为的事业。
平民慈善与企业慈善和富人慈善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虽然每个人、每次捐助的力量不大,但因其人数众多,涓涓细流最终将汇成一股巨大的慈善力量。在美国每年数千亿美元的捐款中,多数来自千百万普通人每月几美元、几十美元的固定小额捐款。正是这些小额捐款汇聚成美国的慈善事业的巨额资金。平民对慈善事业的捐助通常较为稳定。普通百姓的生活通常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少,即便部分人受经济环境的影响收入减少,停止参与慈善活动,也不会造成整个慈善捐款数量的急剧减少和慈善业发展的大起大落。
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是由千千万万个有着慈悲心怀和善良品德的公民组成。只有全体百姓的认同和支持,才能形成一种自觉、互助友爱的社会慈善氛围;只有全体公民的广泛参与,才能积累更加厚实的慈善经费,慈善事业才能发展成为一项宏伟的事业,才能实现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金融危机下平民慈善如何才能够走得更远
当前,金融危机给中国的慈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为平民慈善发展带来了机遇。推动平民慈善发展,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加强宣传教育,培育慈善文化。慈善事业的发展不能仅靠人们的“恻隐之心”,而需要相应的教育塑造和文化养成。在很多西方国家,慈善教育都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参加义工等公益活动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1993年,美国政府签署了《国家与社会服务法案》,规定凡做满1400小时义工的青少年,政府每年奖励其4725美元的奖学金。许多学校也把是否做过志愿者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项标准。这种氛围使得美国人无不积极投入到公益事业的洪流中,从而使社会充满勃勃生机。
我国应将慈善文化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从中小学开始,就应该开设慈善文化方面的课程,培养孩子们学会感恩社会,关心他人。同时,应该大力宣传慈善事业,颂扬慈善行为,构建一种良好的公众心态和舆论环境,激活民众心底埋藏着的最基本的爱心,使慈善公益的概念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改进和完善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慈善事业是一个志愿事业,离不开健全的法律环境。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用于鼓励和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综合性的《慈善法》或《慈善事业促进法》等基本法规。慈善事业的准入、评估、监管、激励、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投融资等完整的法律框架尚未形成,直接影响了慈善组织的发育和慈善事业的发展。
当前,首先是要加快慈善事业立法进程,尽快制订一部完备的《慈善事业促进法》;并确立统一、完善的慈善税收制度,提高慈善捐款税收优惠的比例,同时要实行普惠制,改变现行的只有向特定少数几个慈善组织捐赠才能享受到税收优惠的限制性规定;另外,还要改进目前的免税程序,建立起方便、快捷、易于操作的免税程序,确实让广大的捐赠者能享受到免税的好处。
加强慈善组织自身的建设,提升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慈善组织是联系捐赠者和受赠对象的桥梁与中介,其自身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公众进行捐赠的意愿。美国卡内基基金会主席说过:“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一个慈善组织是否有公信力,关键看它是否透明,这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慈善事业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
当前国内慈善组织要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建立严格的自律机制,包括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善款使用的追踪、反馈机制和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 确保社会捐赠款物使用安全有效,确保捐赠人的意愿得到有效落实。
建立经常性小额募捐机制。打造便捷的爱心渠道是推动平民慈善的关键一环。在美国,一个人如果开始参加公益事业,会不断地接到各个公益机构的邀请,参加公益活动越来越深入。国内慈善捐赠的方式则比较单一,通常情况是当某个地域发生了自然灾害,或者某个特殊的家庭遭到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才会有慈善机构、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发动人们捐赠款物,开展相应的救助扶助工作。在平时,则很少有慈善组织进行募捐。出现了一方面有大量的人想捐钱,却无处捐;另一方面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需要钱,却拿不到钱。
因此,建立一种经常性小额募捐机制十分必要。小额募捐是普通人募捐的主要方式,因为,普通人参与慈善事业不能以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为代价,而一般小康人家也不可能一次拿出许多钱进行捐助,但每个月从零花钱中拿出少量资金,并不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也满足了帮助他人的愿望。国内慈善组织应从满足普通人(包括捐赠人和受助人)的需求出发,开发一系列的慈善项目,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
许多国家和地区慈善机构的成功经验表明,动员处于社会金字塔顶端的人的捐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唤醒庞大的金字塔顶端以下的人群的慈善意识,这才是中国慈善事业长久发展的根基。
(作者谢耘耕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