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5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为什么始于1825年



【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资本利润率会因利润率下降规律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共同作用而同步下降。自工业革命后,日用品的产量增长速度平均起来大大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导致市场饱和,引起各行业的资本利润率有了下降到零的可能。由于私有制企业不能忍受零利润,又找不到有利可图的行业,因而相继倒闭或歇业,引爆经济危机。工业革命前,生产力只能满足少数富人的需求,市场不可能饱和到利润率为零的程度,因而不可能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据经济学说史可知,自从英国于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便开始在繁荣与萧条的交替中发展着。为此,经济学家曾提出过几十种经济周期理论,但至今仍未有公认的结论,本文将试探分析如下。

    一  简述利润率下降规律

    当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工业革命时代(18世纪下半叶)后,日用品的产量增长平均起来大大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这是工业革命前不可想象的。根据市场规律可知,日趋饱和的市场一定会迫使这些日用品的市场价格趋于下降。甚至有降到零的可能,因为任何日用品的无限增加,都会多得没有人再想购买。

    不难想象,如果物价水平下降了,那么商品的成本也会普遍下降。当然,成本不可能降到零,因为原材料与工资必须支付。由于成本不可能变成零,因此,成本应该比物价下降得轻。

    既然物价下降得重而成本下降得轻,那么,单位产品利润也会趋于下降,并且也有降到零的可能。由于单位产品利润与资本利润率呈正比例关系,因此,单位产品利润下降又能引起资本利润率的下降。从亚当8226;斯密到马克思,都肯定了利润率下降规律,尽管他们的理由不同。斯密认为是投资越来越多引起的,马克思认为是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引起的。

    由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大多数行业的资本利润率或单位产品利润都应按照大致相同的幅度同时下降。如果某些行业的资本利润率偏高(包括生产资料经营行业),那么,其他行业的资本就会涌入这些行业,造成这些行业的商品滞销,降低它们的资本利润率。因此,平均利润率规律能迫使大多数行业的资本利润率趋于一致,并按照大致相同的幅度,几乎同时下降。

    二  利润最大化不是事实

    在正常的情况下,大部分产品的单位利润都会随着市场销量的增长而下降。然而,利润总量却并非如此。一般说来,当市场销量还很小时,利润总量也是很小的。不过,价格与单位产品利润应该是最大的。随着市场销量的增长,单位产品利润逐渐下降,但利润总量却在增长。当利润总量增长到极限时,随着市场销量的继续增长,利润总量也开始下降了。西方经济学崇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认为:当利润总量达到极大值时,各企业就会停止扩大再生产,维持现状。其实不然,各企业的产品销量在利润总量趋于下降后仍然会继续增长,不可能维持现状。原因如下:

    第一,每一个行业随时都有可能增添新的企业,经营相同的产品。当老企业的利润总量达到极大值时,新企业的利润总量正在增长。于是,新企业一定会继续增产以谋取更多的利润。由于新企业不断地诞生,因此,就每一个行业来说,即使利润总量逐渐下降,产品销量也会继续增长。

    第二,企业贪图利润的欲望虽然减弱了,但生存与竞争的意识却丝毫不敢松懈。如果哪一个企业率先停止了扩大再生产,那么,它的产量在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就会下降,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会增加失败的危险。为了竞争与生存,即使利润总量逐渐下降,大多数企业也不得不继续扩大再生产。

    厉以宁教授曾在91年反驳我说,资本可以转移到利润量不下降的行业嘛,否认利润率下降规律会破坏利润最大化原则。其实,平均利润率规律可以让大多数行业的资本利润率差不多同步下降,无论企业向哪个行业转移资本,都不能避免利润总量的下降,反而还会增加转移资本的费用。显然,为了竞争与生存,一般的企业只有追加资本这一条路可走。

    我们应该承认,任何企业都想在利润总量达到极大值时,停止产量的增长,实现利润最大化,然而,竞争屡屡破坏这个美好的愿望,即使垄断行业也不例外。如果垄断行业限制生产,那么,社会再生产将会要求替代产品扩大产品销量。于是,替代产品的增产一定会迫使垄断行业增产降价。

    三  经济危机爆发的现象

    一般说来,每一个行业都是由许多企业组成的,尽管它们经营相同的产品,但是,它们的成本费用水平却不尽相同。例如,有的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常常造成偏高的废品率、管理费、物料损耗率等等;有的企业是在物价最昂贵的时期成立的,机械设备与厂房的造价都偏高,结果导致折旧费等高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这些企业的利润率一般都要低于同一行业中的其他企业。这种现象几乎出现在所有行业,换句话说,每一个行业都是由利润率高低不等的众多企业组成的。

    按照逻辑分析,当大多数行业的利润总量同时下降后,各行业内利润率最低的企业迟早会因为市场上产品销量的持续增长而差不多同时失去利润。由于这些私有制企业都是为了利润而投资的,一旦失去利润,自然会停产裁员,歇业或破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这时起便正式开始了。破产倒闭的企业不得不廉价拍卖资产,清偿债务;歇业的企业在倾销库存;批发商业的库存倾销更严重。这些活动造成了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于是,物价不因产品销量的增长也要下降了,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也随之下降。各行业内又一批利润率相对最低的企业失去了利润,因而也相继倒闭了。这些破产的企业又会廉价拍卖资产,倾销库存,导致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更严重了,物价与利润率再次不因产品销量的增长而下降。以此类推,这种倒闭或歇业的企业会接踵而至。

    未倒闭的企业趁机吞并了许多倒闭的企业,加速了资本的集中,提高了垄断程度。垄断资本家们为了保住微弱的利润不再下跌,不得不降低库存保管费用,一些保管费用较大的产品,特别是消费资料商品,竟然人为地遭到损毁。例如,牛奶、面包被倒进了江河大海,粮食、棉花被集中烧毁,食用畜、禽等被宰杀毁掉。所有这些被毁掉的消费品绝不会低价卖给别人。否则,物价与利润率不是继续下跌,就是长期低迷。

    随着倒闭浪潮的掀起,失业大军的扩大,全社会的产值、产量、物价指数、利润率与利润量、就业率与开工率等一系列经济指标将会持续下降。当然,各种经济指标是不会降到零的,因为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不可能降到零。这些行业的产品产量下降迟早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从而出现利润增加的现象。这种现象一定会阻止社会再生产的萎缩。此时,以衰退或收缩为特征的危机阶段便过渡到了萧条阶段。社会再生产虽然停止了萎缩,但已气息奄奄,继续经营的企业寥若晨星,与刚刚消失不久的繁荣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难分析,在经济危机前夕,市场上的各种产品销量是最大的,国民经济处在最繁荣的时刻。当然,这个最繁荣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匹配的。穷人对生活资料的需求可能还是无法全部满足,因为生产力也只能达到这个水平了。有的产品可以满足全国每个人的需求而绰绰有余,有的产品刚刚能满足全国每个人的需要,有的产品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可以自动限制绰绰有余的产品,但不能保证穷人都能享受到绰绰有余以及刚刚能满足全国每个人需要的产品。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完善福利开支制度,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目标。

    遗憾的是,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企业只因危机前夕无利可图,便停止生产经营,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犹如昙花一现。

    四  批发商引领经济复苏

    随着利润率的止跌,厂商的情绪开始稳定,继续维持自己的生产经营。失业的工人为了就业谋生,不得不接受较低的工资,迫使在职工人的工资进一步下降。失去承租人的厂房、柜台、土地等不得不降低租金,于是,未倒闭的企业提高了利润,歇业停产的企业起死回生,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开始回升,复苏阶段取代了萧条阶段。各行业的产量与就业量开始扩大。

    不难想象,上一次经济繁荣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投机商为了牟取暴利便囤积居奇,引起物价回升。物价与利润的提高,又导致了商业汇票与银行贷款的急剧增加,引起有支付能力的社会总需求迅速膨胀。相比之下,受生产周期限制的社会总供给不可能迅速跟上社会总需求的膨胀。于是,物价与社会平均的资本利润率扶摇直上,经济发展日趋活跃。然而,工业革命后的生产力巨大无比,用不了几年,社会总供给也会膨胀起来,日趋饱和的市场又迫使物价重新趋于下降,社会平均的资本利润率又开始了新的下降历程。不过,产量、产值、利润总量、就业率与开工率等经济指标仍在恢复之中,整个社会经济仍可称为复苏阶段。

    按照逻辑分析,当大多数行业的利润总量同时升到极大值的位置时,一定会重新趋于下降,向着下一次经济危机过渡。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地波动着、发展着。

    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有了新的变化,它把经济增长率的起伏波动也看成是经济周期。这种理论认为,经济衰退不一定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绝对量的下降,只要增长率下降,即使不是负数,也算衰退。其实,这是偶然因素导致的波动,不是规律性的经济周期。例如,生产技术的突破,导致钢材的生产成本下降,或者导致其他行业减少对钢材的依赖,那么,GDP的增长率很可能会下降。这样的周期当然是自然现象,没有必要恐慌了。本文不研究这种无规律性的经济周期。

    由于偶然因素的干扰,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发现:“没有两次经济周期是完全相同的。然而,它们却具有许多共同之点。虽然不是孪生子,他们的面貌却属于同一家庭。不存在像月亮运行或钟摆摆动那样准确的公式,可以被用来预测将来的(或过去的)经济周期的变化。”(《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2页)。

    五  经济周期国际化始末

    自1825年的经济危机首次爆发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每隔8到11年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我们知道,平均利润率规律存在的基础是资本流动自由,而现实中的资本不但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流动是自由的,而且在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之间的流动也是自由的,因此,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几乎都在受同一个资本利润率的影响,即受世界资本利润率的影响,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几乎同步波动。

    在第三次经济危机中,英国、法国、德国同时在1847年进入了经济衰退阶段,1848年,大洋彼岸的美国也进入了经济衰退阶段;在第四次经济危机中,英、法、美、德等工业化国家全部在1857年进入了经济衰退阶段;在第五次经济危机中,美国于1865年率先爆发了经济危机,1866年,英国与德国又发生了经济危机,1867年,法国也未能幸免,终于爆发了经济危机。由于第一次经济危机只打击了英国,第二次危机也只不过打击了英、美两国,因此,经济周期的世界性在1825~1847年间还不明显,从第三次经济危机开始,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明显地同步波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一百年左右,即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左右。

    自20世纪30年代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了凯恩斯主义。每当经济出现衰退时,各国政府便实施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政策,增加公共工程项目。由于这种措施降低了日用品的生产能力,因而提高了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阻止了刚刚爆发或刚要爆发的经济危机。不过,用不了多久,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就会重新趋于下降,逼迫政府再次增加公共工程项目。自凯恩斯主义盛行以来,发达国家的公共工程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危机的程度缓和了许多,以至于经济危机或经济恐慌的名称逐渐被经济衰退或经济滑坡的称呼取代了。虽然危机的程度缓和了许多,不过,力度较轻的危机更加频繁了,经济周期大大缩短了,周期由过去的8到11年缩减至后来的3~5年。一般的意见认为,制造业的产出或按月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下降6个月,就算发生一次经济危机,不论力度有多大。由于经济周期的缩短接近甚至少于资本转移的时间,因此,世界各国的经济周期逐渐摆脱了同步波动的局面。

    六  分析经济周期的线索

    实际上,分析经济周期的主要线索有五个:一、利润率下降规律;二、平均利润率规律;三、工业革命;四、市场经济;五、生产资料私有制。

 1825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为什么始于1825年
    利润率下降规律是经济危机的天然隐患;平均利润率规律可以让全社会的利润率同步下降,产生共振效应;工业革命让日用品增长速度平均起来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让利润率趋近于零成为可能;市场经济是两个规律存在的基础,计划经济不支持两个规律的运行;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企业不能忍受零利润,使企业批量倒闭成为现实。

    如果换上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市场经济后,那么,经济危机就可以避免了,因为公有制企业可以忍受零利润。在公有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可以用企业资产税取代企业所得税,那么企业不论有无利润都要按时缴纳企业资产税。如果经济繁荣到了耗尽许多企业的税后利润时,那么这些企业可以进行简单再生产或缩小再生产,因为这些企业还有追逐工资的动力和缴纳企业资产税的压力。同行业内的优秀企业自然会以扩大再生产弥补那些亏损企业缩小再生产的损失,同时还可以吞并亏损企业。待优秀企业的税后利润也耗尽时,社会暂时维持简单再生产,以便维持经济繁荣。

    由于成本可以包含科研基金、固定资产维修基金等等,因此,公有制企业在微利和无利的条件下仍可更新设备,提高技术。一旦生产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国民经济又可以继续提高,而不像资本主义那样,以破坏经济繁荣为代价,然后再恢复乃至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由于前三条线索不是客观规律就是客观现象,不可能更改,而市场经济制度又是公平与资源合理配置的保障,应该保留,不宜取消,因此,医治经济危机只能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由于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下半叶,因此,经济危机始于1825年是可以想象的。不难分析,在工业革命以前,日用品增长速度平均起来不可能大大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虽然工业革命前也存在扩大再生产,但那时的追加资本几乎都用于粗放式扩大再生产。从国内一直扩大到殖民地,而人均消费量并没有多大提高,不可能导致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以零为目标而趋于下降。

    七  资本输出减缓了危机

    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再也没有发生过传统的经济危机。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顽疾,只要控制得当,危机是可以克服的。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凯恩斯革命后,通过增加公共工程项目来提高社会总需求,暂时阻止了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的继续下降,减轻了危机的程度。但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可以让公共产品也有饱和的那一天,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一定会重新低迷。再实行凯恩斯主义,增加公共工程项目,就得毁掉已有的公共工程。于是,挽救经济危机必须另寻出路。

    由于生产力落后会有较高的资本利润率,因此,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发达国家开始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资本。大量的资本漂流在异国他乡,为他人创造财富,利润也在异国他乡变成了追加资本,导致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达1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往往只在3%左右徘徊。这种现象愈演愈烈,至今也没有结束的迹象。由于资本源源不断地输出到第三世界国家,因此,发达国家的资本利润率不像以前那样大起大落了。一旦利润率低迷,政府可以增加公共产品的订单,很快就提高了利润率。虽然经济周期频繁,但滑坡轻微。可以说,现代西方国家以次级繁荣取代极度繁荣为代价,才保证了半个多世纪没有发生过传统式的经济危机。

    今年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相关国家的又一轮经济危机的序幕。虽然危机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为房地产贷款的银行成了本次危机的领头羊,但经济危机的实质还是因为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接近零了。其实,没有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牵头,经济危机照样会发生。由于房地产离开价值而飙升属于投机家们炒作的结果,因此,为房地产贷款的银行自然会发生利润率陡降的一天,并成为本次经济危机的领头羊。

    虽然美国与经济严重依赖美国的相关国家又要发生经济危机了,但是,危机的程度仍然不会太大。因为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仍在继续,公共工程仍有增加的空间。

    八  扩大内需治标不治本

    如今,扩大内需成了挽救经济危机的流行名词。其实,增加公共工程项目与扩大福利开支,抚恤贫民,都是扩大内需的手段。但是,这些扩大内需的手段都是治标不治本的。经济危机的重要特征是利润率低迷,挽救经济危机必须提高利润率。然而,高利润率是人民贫穷的表现。早在18世纪,英国的大卫8226;休谟就认识到,高利润与高利息“是商业和工业不够发达”(《休漠经济论文选》,第43页)的表现,而低利润与低利息则表明相反的情况。为此,他还说:“低利息率是人民兴旺的几乎屡试不爽的标志”(《休漠经济论文选》,第48页)。由于他把利润率与利息率的高低变化看成是一致的,即“在可以得到高利息的地方,没有人会以低利润为满足,而在可以得到高利润的地方,也没有人会以低利息为满足”(《休漠经济论文选》,第48页),因此,休谟的话等于说:“低利润率是人民兴旺的几乎屡试不爽的标志”。很遗憾,如今的各大主流经济学派都在颠倒利润率与人民兴旺之间的关系,似乎高利润率才是人民兴旺的标志。其实,休谟的观点是符合逻辑的。不难想象,企业只要还有利润,必然有能力扩大生产;只要企业有能力扩大生产,国民财富肯定不是极大丰富;国民财富极大丰富后,企业肯定没有利润。由于经济危机前夕的利润率处于最低水平,因此,经济危机前夕是国民经济最繁荣的时刻。只因私有制企业无利可图,资本主义经济繁荣便昙花一现了。

    很明显,资本家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经济利益在危机阶段是对立的,扩大内需不是挽救经济危机的最佳药方,凯恩斯主义不可能真正挽救经济危机。当然,扩大内需是必要的,凯恩斯革命也是必要的。问题是,内需完全扩大以后,利润率还是要降低的,经济危机还是会爆发的。要想一劳永逸地低根除经济危机,只有实行公有制市场经济制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4711.html

更多阅读

第14讲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作上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马克思主义100讲 透过《资本论》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之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作(上)作者:王佳菲一部资本主义的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经济危机史。从摇篮时期到蹒跚学步,再从意气风发到年迈垂暮,资本主义体系的血液中自始至终流

归秀法:共和国为什么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钟成立

周银鹤/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钟成立,这是与择吉日的知识有关系的。共和国成立吉日的四柱是:己丑癸酉 甲子 壬申我们知道择吉日首先要避忌是凶煞:三煞、旁正阴符、戊己都天、年克杀

360百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哪一年止于哪一年

  从广义上讲,下乡知青始于1955年,当时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报上发表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报道了这个乡的事。毛泽东主席读了很兴奋,亲笔写了按语:“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

声明:《1825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为什么始于1825年》为网友尘世孤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