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
2011年12月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市公安局、市通信管理局和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同制定的《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出台。其中,第七条规定:“不得制造虚假的微博客用户。”第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注册微博客账号,制作、复制、发布、传播信息内容的,应当使用真实身份信息,不得以虚假、冒用的居民身份信息、企业注册信息、组织机构代码信息进行注册。网站开展微博客服务,应当保证前款规定的注册用户信息真实。”这一规定表明,微博用户必须进行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后,才能使用发言功能。即“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真实身份信息只用于后台注册,前台发言则可以继续使用匿名。
微博实名制,千呼万唤始出来。早在2003年清华大学新闻系数授李希光就提出了网络实名制的主张;2004年教育部“1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路管理工作的意见》第三点中就明确提出“高校校园网BBS是信息交流的平台,要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如今实行微博实名,可谓是顺应了潮流。
然而新规一出,立即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和热议,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甚至在微博上发起投票,结果显示:参加投票的69%网友反对微博实名,认为微博实名易用性将降低;37%网友表示实名制后将不再用微博;仅有8%认为实名制有利于微博发展。
二、微博实名的维权之力
匿名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微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它也成了打造安全微博体验的一大阻碍,微博欺骗和身份窃取给微博用户和微博服务商带来的损失之高令人咋舌。
1.刷微博粉丝——虚假影响力背后的广告牟利
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刷微博粉丝成为第三产业。目前,淘宝上已出现许多出售所谓“僵尸粉”的商户,通过“粉丝交易”,一个草根用户能够瞬间粉丝过万,而这些粉丝都是商家用专门的电脑软件刷出来的“机器粉”。这些假粉丝没有思想和头脑,无评论、无转发,没有活跃度,其存在的目的只为造成人气虚高的现象。
很多微博用户前赴后继掏腰包刷“僵尸粉”的目的有二:一是因为许多网民不了解真相,会被看似庞大的“粉丝”数欺骗,从而关注某个微博。于是,用相对逼真的假“粉丝”当诱饵,吸引许多真“粉丝”的眼球,可以达到扬名立万的目的。而更重要的是,目前不少企业热衷于用微博“隐性”营销,借助一些高“粉丝”量的实名认证账号,宣传或推介产品,因为借助微博用户的公信力打广告,成本比其他平台便宜很多。所以,如果粉丝多,且加V认证,就能用微博赚钱,每发一条商业性微博都会有收入,粉丝越多,收入越多。尽管各家微博服务商纷纷加大打击力度,但刷“粉丝”的产业链已渐成型,仅靠企业自查恐怕效果不大。需求不断,生意自然也就难断。
2.微博造谣引发谣言“攻防战”
当微博的传播功能被一些别有用心者歪曲使用时,公众在没有核实信息的习惯下,对于自己关注的事物可能随手转发,即可能造成谣言或虚假信息瞬间四起,而微博造谣者真正接受处罚的却很少。基于其特有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微博造谣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首先,微博造谣具有多信源、海量的特点。当海量信息铺天盖地时,核实与辟谣的要求较高,即使能够核实真假,核实后的发布过程也较复杂。其次,虚假信息传播的惯性较强,即使信息已经被证实为虚假信息,转发仍在继续。第三,微博“自澄清”机制启动慢,传统媒体充当了辟谣的主要力量。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造谣微博,个别门户网站已专门设立了微博辟谣小组,但由于辟谣工作量大,仅凭现有的小团队之力是无法彻底解决的。
“后台实名,前台自愿”这一微博“护照”的设置却解决了不少问题。对用户来说,没有增添多少上网的麻烦,只要求个人信息提供上的诚信和真实,却破解了此前“人人都是媒体,人人也都是潜在的受害者”的微博乱象,有效地扼住虚假有害信息传播的喉咙。同时,网站不得制造虚假的微博客用户,通俗地讲,就是不得买卖“粉丝”。这意味着过去在微博营销领域长期被使用的“僵尸粉”将被清理出局,那些依赖僵尸粉成长起来的所谓“大号”,也将面临冲击和考验。而对于对微博运营商来说,发言者受到必要的约束,能提高网站信息的专业程度和公信力。新规实施之后,网站更讲究身份认证,拓展经营平台更加有保障。
在现实生活的有限交往中,我们都要求彼此诚信,而在微博这一网络交流中更应如此,要求行为主体不得违反道德和国家法律,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微博实名制的规定无疑为严格遏制和依法查处网络侵权事件设置了源头性的“过滤网”,为依法保护公民权利、防范造谣惑众和侵犯他人私权提供了制度保障,对于遏制虚假和有害信息通过微博传播、营造诚信健康的网络环境将产生积极效果。
三、微博实名的侵权之危
诚然,微博实名制在减少诽谤、侵犯他人隐私、网络诈骗,以及建设网络公信交流平台上,的确有显而易见的作用。在微博行为失当甚至犯罪发生后,有关部门追究起来,效率也比较高。但是,在目前的情形下,我们还应该看到实施微博实名制可能付出的代价。
1.对微博用户言论自由的影响
微博为言论自由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微博的开放式、交互式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精英阶层掌控下的传统大众传媒对话语权的垄断;微博的虚拟性则实现了虚拟人际平等,使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禁锢和束缚,能够自由地发表言论、展示自我、反映民意诉求。而一旦实行实名制,则将现实身份世界的约束因素导入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人们自由无碍的真实表达,降低言论自由度。
中国特色的微博,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在重大社会热点事件中,传统主流媒体集体失声,当其失去媒体独立客观之态度,便会慢慢被人们所抛弃。而微博则成为有效补充,由于微博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人们敢于讲出真话,大胆地监督政府和官员,揭露社会腐败现象,查明真相,伸张正义。人们可以在微博上寻求真相,也是基于微博的非实名制。而微博实名则可能使监督举报遭受追查、打击报复的风险。微博平台的真实严肃与实名制可能造成的网民人身权利侵害相比,实名制所能限制的微博谣言、诽谤与微博对于公权部门的有效监督相比,究竟孰轻孰重,确实值得深思。
2.对微博用户隐私权的威胁
在当前信息社会,个人资料信息已成为具有重大商业价值、可用于获取财富的交易商品,网络则是个人资料信息收集、传播、利用的便捷手段。因此,一旦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管理不当,造成损毁、遗失、泄露,必将带来极大危害。微博实名制要求用户提供属于个人隐私范畴的真实姓名及证件号。然而目前网络安全技术还不够完善,个人信息缺乏专门法律保护,极易被不法分子所盗取、利用,造成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
首先微博实名制可以会给黑客的攻击带来方便。在实名制下,微博用户的隐私往往呈现的是数据化和财产化的个人信息,实名在相当大的意义上意味着更多的个人信息被他人非法利用的可能性。由于网络黑客具有专业的网络技术,能够非法进入实名制下的个人信息数据库,从而大量获得个人的信息,同时由于此时的个人信息已经实名化,一旦传播和非法利用,将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和财产损失。此外,侵入他人系统和截取他人传递的信息,这种行径犹如人室盗窃一般,不论是否造成严重后果,都会对被侵犯者造成精神上的伤害。
其次,微博服务商可能引发微博用户的隐私侵权。有网友直言:网站是否可保证不泄露用户真实资料?微博用户无法确定微博服务商不会对用户的个人数据信息超出原定目的、或超出特定范围的使用。这种不当使用一方面包括未经许可扩散、更改、披露或销毁个人数据,另一方面则指个人数据信息的二次开发利用,即微博服务商对自己所掌握的个人数据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后用于其他某种用途。比如,通过cookies收集用户的兴趣爱好,向其发送迎合口味的商业广告,或者将收集的个人数据进行买卖。
如果微博网站被黑,导致用户用户的身份证信息泄漏,责任谁来承担,如果有人使用这些身份证和姓名去办理信用卡或其他违法犯罪的事情,由此遭受的个人损失由谁来负责,这中间的争议由谁来监管?国家相关部门并没有出台针对性的法律、规章,通过法律途径或者是行业规范对利用个人隐私牟利的企业行为作出查处,微博用户如果想要自我保护,唯一的对策就是不在微博网站中录入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
四、微博实名制需要坚实后盾
的确,实名制能有效减少不良信息的发布,对于微博实名制的技术操作,许多专家也都认同“后台实名”的方法。但要真正做到保护用户信息安全,落实技术安全防控措施,并严禁泄露用户信息,不仅需要技术支持,还需要制度保障。
谈到实名制,作为最早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之一韩国的做法确实值得学习。目前韩国已通过立法、监督等措施,对网络邮箱、网络论坛、博客以及网络视频实行实名制。而为了保护用户隐私,个人信息仅限于后台注册,在前台用户依然可以使用虚拟网名。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即韩国实施的网络实名制核心内容是一个终端(电脑、手机)只对应一个IP地址。但是,这一模式短期内在中国无法实现,因为在全球40亿个IPV4地址的分配过程中,中国没能获得足够多的IP地址。只有网络升级到IPV6,与上述类似的网络实名才能实现。所以说有扎实的技术支持,才能有效解决法律法规的实现问题。
另外,要实现微博实名制,管理部门应该首先明确职责,管理的主体应该落实,让利益受损者谁管找谁。然而,和只有3000万人口的韩国不同,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4亿多人,如何将虚拟的网络世界管理好,的确是个难题。为避免个人信息的泄露,我国有必要出台相关细则,完善微博服务商向第三方提供用户信息的条款,制定严格的审批程序,在与第三方应用共享信息上给予微博用户更多控制权。
网上发言使用真实身份注册,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有利于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微博实名制确实只是网络实名的开始。然而实名制本身也是一个双刃剑,在这么严格的实名认证下,要保证用户敢于畅所欲言,要降低用户个人信息的泄漏风险,需要更健全的法律和细则,也需要网络服务商的配合,就数据收集问题作出更多的改变和努力,以保护微博用户的权利。
[1]冉令军.微博信息的虚假化传播及其规避[J].神州,2011(12).
[2]王雪.网络实名制:安静地走开.还是勇敢留下来?[J].中国传媒科技,2007(7).
[3]张红军.关于微博实名制的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0).
[4]王鼎云.对微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冷思考[J].时代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