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统筹城乡骗局 农业工业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



    现在,我国农业走到了一个关键点,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农业生产力提高缓慢,农民工进城务工长期不能规范,城乡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很明显。为使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力图消除初具雏形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目前,国家的政策主要关注点还在提高农民收入上,虽然在《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出要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工业反哺农业”,但总体上看还是站在农业内部来思考问题,没有站到农业之外来看农业。实际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传统农业不断被改造,在目前的工业文明已经相当成熟的情况下,农业工业化才是农村的真正出路,通过农业工业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工业反哺农业的目的必须使农业工业化。

一、农业工业化的一般性

   农业是工业的基础,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农业养育了工业人口;另一个是工业最初建立在农业提供的资金和原料之上。当工业从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后,形成的局面是农业和工业是互为基础、协同发展的。当手工业从最初的综合农业中分工而出时,手工业的产品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第一批铁器在农业中得以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以后每次的工业的发展,都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农业进入新阶段,现代工业的发展更使农业进入现代化,化肥的应用,各种农机的使用,电气化设施等先进生产技术的使用,都使得农业有了巨大发展。这种发展带来的一个效应就是:农业实现了集约化生产,农业需要越来越少的人就可以了,农民成为进行工业生产的工人,农业文明被工业文明所同化、改造,成为工业文明的一部分,传统的农业被工业化的农业所代替。

 笔者2007年9月份曾经到过我国颇具代表性的新农村——华西村进行过考察。华西村工业的兴起最早是在上世纪60年代,花几百元购买了一盘大石磨,建了一座磨房。这个磨房成为华西工业的起点,这个起点依靠的是农业的钱来奠基的,依靠磨房和其他收入,他们办了小五金厂,工业越来越兴盛,同时农业也越来越现代化。1978年,当小岗村的分田风暴席卷全国的时候,华西村已经不只是在农字上做文章了,他们已经能够工业农业一体化考虑了。华西村的农业当时是如果分田单干,每个人不足一亩地,产量已经不可能再提高,因为当时华西村的亩产已经突破了一吨,再想提高已经很难了。分田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产量,但对于华西来说,当时分了田单干农民的积极性反而会挫伤,产量反而会下降,所以华西村领导权衡再三没有分地而是继续发展工业,这在改革开放历史上其意义是很不一般的。在1981年,华西村的工业产值占80%以上,92%的劳动力从事工副业劳动,纯农业人口只有8%(转引自周怡,2006a,《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16-117)。目前华西村农业所占的比例更少,年产值仅在千万元左右,是华西村年总产值的近千分之一(华西村2007年总产值已经超过了500亿),农业收入几乎可以忽略。工业的巨大发展使得华西农业完全附属于了工业,农业不但完全机械化了,传统的农民也消失了,他们目前的种地的农民是每月拿工资的工人,而且都是从工业中退休以后的工人兼职干,就这样已经绰绰有余,其农业已经完全工业化,从工业到农业华西村全部步入了工业文明。

 华西村的实践告诉我们,工业的发展使农业工业化根本不是天方夜谭,也不是什么“工业反哺农业”,而是一种工业对农业必然的同化和改造。这种必然性实际上是农业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传统农业就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模式,而种植业和养殖业都是依赖生产工具才能进行的,无论是石器时代还是铁器时代,生产工具的获得都不是随心所欲的,尤其到了铁器时代,生产工具的制作越来越复杂,一个人又搞农业又搞生产工具的制作是不可能的,这样就逐步的分工出了工业。这一时期工业的发展是农业发展所推动的,而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推动了一个新事物——市场的发展,工业和农业交换产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的成熟形态市场经济就逐步出现了。如果说早期的工业只是因为农业需要生产工具才得以发展,那么市场经济的出现也标志着工业从附属于农业转变为独立的发展部门,工业创造价值的效率之高,使得农业生产方式也被其改造,农业生产按照工业生产的模式进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改造,农业工业化就这样出现。

 二、我国农业工业化发展路径设计

 农业的发展孕育出了工业,工业的发展要求着农业工业化。我国目前农业所处的困境就在于没有认识到农业工业化的趋势,固守着传统农业的思维,导致了“三农”问题的总爆发。

 我国户口的城乡差别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也是导致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土地耕作依靠的是人工,需要农民不离开土地,为了把农民禁锢在土地上,历代对人口的流动限制很大,建国后我国城、乡二元式户口的存在,顺应了这一要求。但是当农村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之后,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纷纷涌向了城市,农民工进城狂潮出现了,与此相应的是出现了中国式的“春运”。春运的存在就是由于进城农民的家还在农村,过春节了他们要回家,也标志着他们还不是城市人。进城一、二十年了还不是城里人,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户口的限制。

 进城农民不能在城里安顿下来,还在于他们在城市里的生活并没有绝对的保障,城市并没有为他们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机制,很多人还需要家里的土地作为生活的最后保障。这一点也使得农民根本上还不能离开土地。进城的农民得不到与市民平等的待遇,进城后要办理暂住证,这明明白白告诉他们,自己不过是暂时的过客,自己还是乡下的农民,家里的土地才是他们的命根子。尽管家里的土地已经非常少,靠土地根本不可能发财致富,但国家各个方面没有进行农业工业化的设计,旧有的束缚农民的措施没有得到及时解除,农民被象传统农业社会一样禁锢在了土地上,由此才显示出了我国特色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其实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显示很大的“重要性”,就在于我们没有及时引导农业工业化,而是按照旧的传统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农民离不开土地,从而出现的一个“承包制很重要”的假象。

 再看国家目前对农村政策,可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各种补贴逐步加大,但是补贴再大,也不可能长期把那么多农民养起来。第二个方面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显然这些基础设施是需要适应分散的农民个体生产的,不过是更加的使得农民个体经营得以巩固,从而牢牢把农民禁锢在现有的土地上。第三个方面就是加大了对农村进行人才输入的力度,选择大学生任村官,同时把一些优秀的村官招进公务员队伍,形成人才互动,这一点对巩固目前的农村体制有作用,只是力度还太小,农村与城市还没有建立起顺畅的人才交流渠道。从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来看,看起来很重视农业了,但关键是基础还建立在对传统农业的巩固和发展上,还没有从农业工业化的角度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我国目前在农业领域存在的最基本的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农业的发展不会走入正常轨道。传统农业发展了几千年,已经没有多少潜力可挖,用工业发展成果来推动传统农业持续发展,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使得传统农业工业化。如果我们不调整战略,主动走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上,那么,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将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通过走弯路被动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并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破坏,因为长期发展缓慢的农业必然成为社会各种发展的累赘,而且大量的农业人口必然对不能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而有所动作。

 树立农业工业化的理念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新农村建设不是要重造新的农耕文明,而是要顺应工业文明发展的大趋势,使农业工业化,使农民城镇化、工人化,打破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格局,这才是从建国以来我们就追求的新农村。要建设这样的新农村,第一个就是要准备迎接大量的农民进城定居,成为市民。工业化的农业用不了多少农民工作,现有农民90%以上需要转化为其他行业人员。为此首先就是要打破现有的户口限制,实行迁徙自由,尤其是对于想在城里安家的农民工,应当给与住房福利的特殊待遇,鼓励他们到城里安家,并且建立严格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生活有坚实的保障。国家能够拿出四万亿来推动经济发展,我想拿出一部分钱来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不是很难。

 大量农民进城后能不能都有工作,这确实是一个问题,现在的农民多数受到的教育不是很高,进城后的工作是一个问题。但如果我们把农村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来考虑时,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不搞强制性搬迁,而是利用各种政策吸引农民进城,这样有秩序进行,就不怕进城农民没有工作了。我国有几千座县城,完全可以加大县城建设力度,使每座县城都建设成中等城市,城市大了就不怕没有工作岗位,再加上国家的扶持,这样把大量的农民吸引到县城,把一部分农民吸引到大城市,从而建设我们的城市群。同时进行大农村建设,就是把一些人口少、地少的村子合并,条件成熟的建立小城镇。尤其是在国家政策吸引一部分农民进城定居后,将导致部分村子的人口减少,到了一定程度必然的需要村镇合并。在这一点上,我们前面提到的华西村就做得很好,华西村工业发展后,把周围十几个村兼并到一起,成立了大华西,目前大华西已经形成了一个城镇,农业生产统一安排,为农业的工业化生产打下了基础。

 当土地由于大量农民的进城,联产承包责任制完成使命,土地重新收归集体所有后,就可以进行较大规模的农业工业化生产了,农村留下的农民由国家支持机械化生产工具,农民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经测试合格才能上岗,不合格就打发到城里去做市民。农民再不是社会的最底层人员,他们成为拥有高技能的工人。这时候就可以大力发展农业市场,尤其是与国际市场接轨,发挥农业入世的各种有利因素,做到使我国农业国际化。如果做到了这些,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就一去不复返了。

 农业工业化需要制定宏伟的蓝图,目前主要的就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贯彻这一理念,使农村发展逐步走上农业工业化的道路。从我们上面的设计看,农业工业化的建设过程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总纲领不能少这一笔,当农业工业化实现之时,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成熟之时。当然,对农业工业化的设计不可能一撮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尤其是各种细节的设定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为此就需要全国共同努力,使我国农业发展走上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周怡,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16-117页;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

 中荷统筹城乡骗局 农业工业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
《农业产业化本质是农业工业化》,彭炳忠,《经济工作导刊》2003年06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4797.html

更多阅读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命题。在之前,我对这一命题是心存疑问的,但是在从事哲学的教学工作之后,越来越觉得这一命题的正确性。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热电偶检定炉是温度校准工作的重要配套设备 热电偶检定

热电偶检定炉是一种为检定校准热电偶提供恒温热源的电加热设备,是检定校准热电偶的重要配套设备,其外观如下图。各种热电偶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中均规定了热电偶检定炉的相应技术要求,若其实际性能达不到技术要求,则将对热电偶的检定校准

德国研究报告:学历仍是决定收入高低的重要因素

  【爱华网留学综合报道】据《联合早报》8月9日报道,劳务市场和职业研究所一项报告显示,学历仍是决定收入高低的重要因素。  据该报告的结果显示,一个在德国全职从事专家工作的人,职业生涯里总共平均挣237万欧元(约人民币1748.06

中企动力 中小微企业 “做人”是企业持久发展的动力

现在众多的老板和企业领导都在为企业销售工作的持续不力而烦恼,为什么别的企业都做的不错,而我的企业的销售就是不行呢?为什么整个行业都在赚钱,为什么偏偏我的企业亏损呢?为什么做了那么多的推广工作而不见成效呢?为什么我们的销售人员

声明:《中荷统筹城乡骗局 农业工业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为网友第一权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