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城市化健康发展的立足点



城市,自诞生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积聚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质、资金和技术等,从而逐步演变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大量的乡村人口涌向城市,加之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使得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态环境条件既是城市赖以生存之基础,又是现代城市素质之根本。城市化理应保护好自然环境、创造宜人的人造环境。但是,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事实上已经激发了地球的环境生态问题,带来了环境危害,诸如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如今,城市生态环境出现了日趋恶化的趋势,已经使城市人居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生态环境恶化反过来也对城市化发展有着负面影响:(1)降低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一方面会把具有良好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的居民“驱逐”出中心城区,并使技术和资金也随之流失;另一方面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成本(如为了获得清洁水源,不得不增加投资,抬高水价),影响居民健康,人口不断地从市区迁出,从而导致郊区化和城市中心空心化。(2)降低城市环境竞争力,排斥企业资本,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资本的安家落户,从而影响城市化的质量。(3)导致城市蔓延,城市空问缺乏紧凑,浪费土地资源。(4)灾害性事件的影响。如水土流失引发的洪涝灾害会直接破坏城市基础设施。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忽视了生态平衡,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发展,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生态环境面临持续的高负荷压力,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今后10年是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环境问题是否处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人居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崭新发展理念的形成和提出,“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观念的被认同,使得人们对所居住城市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城市的功能培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城市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产中心、工作中心和居住中心,而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服务人为最高准则,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完美融合,并能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等提供最舒适、最方便、最可靠、最安全的服务场所。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人类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标志着人类正迈入“生态时代”。城市化健康发展不仅要提高城市化水平,而且要提高生态阈值。面对城市化、人口、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严峻的挑战,未来城市发展也必将体现生态文明这一时代特征,只能走城市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结构合理、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的城市生态系统,推动生态化城市建设,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建设生态城市是从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所追求的城市发展目标,是城市发展变革的系统工程,也是走出“人类困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更是现实选择。生态城市的构建为解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弊病提供了途径和范例。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事实上,中共中央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协调,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并要求“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重要论述是“再造秀美山川”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是对全国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科学概括和行动指南,也给生态城市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在城市化进程中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就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现今,人们越来越把城市化进程与生态化进程合而为一,“生态”逐渐成为构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前苏联生态学家杨诺斯基、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瑞杰斯特等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进行了研究。生态城市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巴西的库里蒂巴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典范而享誉全球,其公交导向式的交通系统革新与垃圾循环回收项目、能源保护项目荣获国际大奖。日本的九州市从90年代初开始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构想。德国的埃尔兰根市曾连续25年快速发展,带来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该市率先执行“21世纪议程”的有关决议,采取多种节地、节能、节水措施,修复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生态规划,成为德国生态城市的先锋市。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到目前为止,已有海南、吉林、浙江等省被批准为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扬州、广州、长沙、杭州、绍兴等一大批城市都提出了创建生态城市的目标。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大多以发展城市森林、园林绿化、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等为重点内容。

建设生态城市当初是出于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提出的,但它的内涵不断得到发展完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生态城市在社会经济自然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指标会随之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城市是一个进化的定义。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和工业城市的反思,生态城市已不是纯自然的生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生态城市现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溶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生态城市强调了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学功能,使人们居住的城市有回归自然的质量。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就是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性循环。生态城市也可称作绿色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的城市,只有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促进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自然和人工环境和谐共生。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生态城市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发达的生态经济,建设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的社会。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士谋认为,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因城市化与经济高速发展而使生态遭受破坏的有效途径,也是预防今后出现新的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

 生态城市:城市化健康发展的立足点

 

生态环境是我们从子孙后代手里“借”来的,必须连同“利息”——发展成果,一同完好无损地奉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这种误解,且误解有愈演愈烈之势,高指标的绿地可以改善城市或住区的生态状况。一个时期以来,“高尚住宅区”的出现便是例子,精明的开发商以其低密度、园林化的住区作为新的“理念”包装,以此为买点广而告之。毕竟这是无可厚非的。它确实改善了本系统的居住环境。但我们还应看到其潜在的因素,不加节制在城市郊区无休止地兴建高级住宅区,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及生态环境、景观品质较好地段,加剧了城市的膨胀,同时激化社会阶层的对立。这些都是有背于城市规划的原则。而真正生态城市首先应是“紧凑”城市,城市尽可能集约占地并最大限度保护自然资源,避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可持续发展要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

其实,生态城市不一味强调绿地面积,但强调生物组分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调控功能,要将城市的绿地系统抬升到生态环境质量调控系统的高度来设计和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设要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方面同时进行。大尺度就是把城市做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使城市中的“自然”处于调控环境质量的地位。小尺度就要在交通、住宅、河流、水体等各个方面进行生态学设计,保证快节奏工作环境下的无公害的享受。因此,我们在进行城市设计和建设时,应以现代生态学为基础,利用自然生态过程与循环再生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健康和可持续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从而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质量。生态城市中新的生态文明思想, 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的概念, 不仅仅是出于保护环境,防止、减少污染为目的, 单纯地追求自然环境的优美;它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内容, 对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要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其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化,根本的途径在于改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采取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目标,是城市生态化的必然,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建设生态城市实际上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一项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创业性活动,是一项安居乐业的系统性工程。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开展对生态城市的研究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前沿课题。因为传统的城市规划价值观是“反自然”的,与生态城市价值观是相悖的,有必要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对当前城市规划理论进行根本性变革,系统地研究生态城市理论、原理及其规划设计方法、手段、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更应该改变观念,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城市发展思想从生态觉醒向生态自觉跨越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完善的制度做为保障。只有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才能保持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连贯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可能完全和自己的历史隔断,其发展需要在历史文化的土壤里汲取营养,需要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和更新。此外,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连续性,是人类现代生活发展的必然需要。事实证明,经济越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就越强烈。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要在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保持历史文化脉络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建设生态城市,不能忽略人文精神含量、历史文化内涵等内容。

未来生态城市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从现实城市的不断更新与改造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如果我们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尽管任重而道远,面对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个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在中国出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4809.html

更多阅读

课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摘 要: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参照日本的课例研究的做法,课例研究的实施步骤应为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推进课例研究的有效实施,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制度,二要创建和谐的研究氛围,三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支

试题评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动力、根本动力

一、题源(2014年湖北七市高三联考文综第23题)党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反之,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坚持群众路线的依据是(D)①人民群众是社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3:持续健康发展

     本次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定调中首次去掉了“快”字。  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每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会被看做是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风向标。  如何调整产

第7节:支付宝: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系列专题:《激情创业玩转职场:左手马云右手唐骏》  5、支付宝: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作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是阿里巴巴为了满足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为实现网络安全支付而特别推出的一系列服

产业发展: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持续动力

产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基,是城市发展的推进器。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经济基础脆弱、缺乏造血功能、没有发展动力的城市,不仅发挥不了城市的应有作用,而且会拖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要有大规

声明:《生态城市:城市化健康发展的立足点》为网友转角的暧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