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不知各位朋友想过没有,为什么宗教大多提供积善成德,提倡“无我”?这是破“超”字号伪哲学的门径之一。
原来,比如在佛说中,人在高级的凝神状态,即禅的状态中,会发生种种神秘体验,有不可言状的感情状态,有为理性不可测而直观洞察的彻怪状态;有暂时的我与非契合的境地,还有就是主体意志丧失,似乎是为某种高级权力所把握。这种状态,在印度瑜伽中叫“三摩地”,在基督教中是一种神人合一的状态。
有这样的神秘体验下,就将引发出两种人生态度,一是积极的,肯定人生,在实妹生活中追求宗教经验,这是健全的,也是宗教的积极的一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就不会有所谓“折腾”理论的出笼并为人们所欢迎了。
还有一种人生的态度,是消极的,躲避现实或者仇视现实,在人生之外寻求一种更高的实体,这是一种典型的病态精神,它在价值中国网的集中代表,不是某些人的算命小儿科,而是具有蛊惑力诱惑力的“折腾”论。
我在研究宗教,特别是佛说中,真切感觉到释迦牟尼伟大思想家的伟大智慧的力量,他强调要无上正等正觉,在《金刚经》中谆谆教导我们,“不应以32相观如来”,谆谆教导我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因为,佛法的理论和实践,它是喜悦的,从恬静到热烈的兴会之间的心境,其最高境界不是对超自然物的敬畏,不是对超自然物的依赖,不是对超自然力量的神奇的无限的惊异,不是相信超自然物的仁爱与宽恕的安宁,不是自觉与神际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是什么?佛说认为,这是一种绝对的和永存的快乐的心理体验,这就是涅磐。
释迦牟尼是过来人,他非常非常明白人们在追求最高境界中,最容易陷入 “对超自然物敬畏、对超自然物的依赖、对超自然力量的神奇的无限的惊异….”的泥滩,而对自然世界、人类社会采取消极和悲观的态度,所以他一开始就和其他宗教思想家一样,设计和提倡以“无我”为中心的智慧、以“八正道”的核心的思想体系。这样的佛教理论设计,目的就在于时刻防止人们在宗教的体验下走偏。这一点,费尔巴哈曾说,宗教的“超”字号力量并非客观存在,而只是人的主观信仰和幻想的产物,进一步,这位哲学大师认为,人们信仰宗教的“超”字号力量,主观依据是出自己人类的利已主义的愿望和需要。对比费尔巴哈的揭示,你再去反复研读释迦牟尼的佛学思想,是不是感到他老人家伟大的哲学智慧和身为导师的伟大呢?(当然,佛学思想博大精深,并不只表现为它不是神学而是朴素哲学的思想)
其实,释迦牟尼作为一个智慧的人,而不是一个“超”字号的教主,也是在佛教中第一个反对“超”字号崇拜的伟大导师。在记载他老人家事迹的早年佛教经典中,有这样的一个记载:他在河岸上见过一个苦行瑜珈术之类外道的人,此人苦修二十五年之酒,从而获得在水面上自由行走的神通。佛陀说,这太不值得,既然只花一文钱即可乘船,又何必花二十五年的时间和功夫呢?
你看,在早期佛派上座部,佛祖释迦牟尼所不同于一般人的,只是他的人格和伟大的智慧高深,不是什么“超”字号的。可是到了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佛祖的“超”字号神通越来越多,如在现代《牟子》一书里,释迦牟尼被描写成了飞天入地、变化无穷的神仙。这样一来,在价值中国网上出现“超”字号的学说,以及“折腾”论的出现和某些算命大师的“祼奔”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