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副本第三章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 第三章 相关地质知识2



黄绵土:又称黄土性土壤,广布于黄河中游丘陵地区。土壤色泽与母质层极相近,质地均匀,疏松多孔,耕性良好,有机质含量低,仅0.5% ,矿质养分丰富。

 

风沙土: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的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风沙土的特征是成土作用经常受到风蚀和沙压,很不稳定,致使成土过程十分微弱,土壤形状与风沙堆积物无多大改变。随沙地的自然固定和土壤形成阶段的发展,由流动风沙土到半固定、固定风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说明只要增加肥分与水分,使植被逐步稳定生长,也能成为农林牧用地。

高山土系列:高山土壤是指青藏高原和与之类似海拔,高山垂直带最上部,在森林郁闭线以上或无林高山带的土壤。由于高山带上冻结与溶化交替进行,土壤有机质腐殖化程度低,矿物质分解也很微弱,土层浅薄,粗骨性强,层次分异不明现。因而将高山土壤作为独特的系列划分开来;有黑毡土、亚高山草甸土、草毡 土、高山草甸土、巴嘎土、亚高山草原土 、莎嘎土、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和高山寒漠土之分。

 

黑毡土:主要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腐殖质积明显,腐殖化程度相对较高,盐基不饱和或饱和度低,pH5---8,为高原优良牧场,也是小麦等作物的高产土壤。

 

草毡土:分布于原面平缓山坡,土体一般较湿润,密生高山矮本草甸。表层有厚3---5厘米至10厘米不等的草皮,根系变织似毛毡状,轻韧而有弹性,地表常因冻融交互作用呈鳞片状滑脱。 腐殖质层厚9---20厘米,含量 6 --- 14%,作浅灰棕或暗灰色,剖面厚度30—40厘米 大都用作夏季牧场。

巴嘎土: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侧的高原宽谷湖盆,植被属于干草原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时可达3—10%,剖面下部砾石背面常有薄膜状碳酸钙累积。大部为枚地,植被稀疏,载畜量低。

 

莎嘎土:分布于羌塘高原东南部,四喜马拉雅山的山前地带。土体较干燥,腐殖质累积过程减弱,且出现积钙过程,土体富含砾石,表层草根较少,不形成连续草皮层,有机质含量约1.5--3%,碳酸钙聚积明显,最大可达10%以上,土壤均较沙质,有风沙危 害,均为牧地。

 

高山溪土:又称冷漠土。主要分布于西藏羌塘高原,山原平坦,植被低矮而稀疏,盖度5---10%。土壤中有机质累积微弱,0.4----0.6%,盐分0.5---1.6%,碳酸钙累积明显。地表见白色盐霜及结皮,多孔,含砾石较多,亦见石膏新生体,其下为砾质母质层,此类土壤甚少利用,仅在低洼处积水后,可饲养羊群。

高山寒漠土:脱离冰川影响最晚,成土年龄最短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冰雪活动带以下冰线附近。土层浅薄,剖面分化不明显,土表有微向上突起的融冻结壳,通体大部为粗骨性,土壤矿物分解度甚低,植被为壳状地垫及耐寒的垫状点地梅等。

 

二、地壳裂纹的两种类型

1、地壳全裂纹

是指地壳自上而下贯穿整个地壳层的裂纹,以地幔熔岩的大量出露为特征。

长裂,百公里以上的地壳带形(隙形)裂纹。

短裂,百公里以下的地壳带形(隙形)裂纹。

 探索副本第三章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 第三章 相关地质知识2

管裂,象烟囱一样的管形裂纹,现代活火山的爆发(喷发)一般表现为这种形式。

 

2、地壳半裂纹

上裂,自上而下但未贯穿地壳的裂纹。在陆地上往往成为峡谷,在海洋中往往构成海沟。

下裂,自下而上但未贯穿地壳的裂纹。在陆地上往往导致局部地表的抬升,山脉的增高,在海洋中则往往导致局部致海底的抬升、海岭海丘的增高。

 

三、地壳裂纹的两种成因

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体积1.083*10**21立方米。其中,大陆地壳15~80公里,海洋地壳的厚度只有11公里(包括海水)。地幔厚度2900公里。地核的半径3480公里。

 

地壳的裂纹不外乎是指地壳任意一域,因故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撕裂或者是爆裂。

 

1、爆裂,是高温高压的地幔熔融物质,冲破地壳的束缚,以火山形式爆发的现象。

2、挤裂,板块漂移中彼此挤裂——造成板块棚举,其下高温熔融地幔也随之棚举,自下而上形成裂纹,当裂纹贯穿地幔时,则构成条形裂纹,进而产生带形山脉或海岭。

3、小行星撞击裂纹

A、砸裂,当小行星偶然闯入地球轨道并坠落于地球之际,其强大的冲击能量,必将把撞击处及环周地域的地壳砸裂,其裂纹往往为圆环形或弧形。进而地幔上涌而形成火成岩环形山、弧形山。

B、震裂,在小行星坠落之际,其强大的撞击冲击波能量,在迅速的扩散中,必将产生同心环形或弧形地壳裂纹,进而形成同心环形或弧形火成岩山脉或地壳层褶皱山脉,以及火成岩为底、原地表层为面的复合式山脉,乃至山脉的抬高。

 

四、地壳裂纹后的地质表象

1、火山爆发

地壳裂纹后,地幔高温高压的熔融物质必然外喷,进而表现为火山奇观。当这类裂纹很短、或者仅是烟窗管状式时,也就是现代地球上仍然偶尔发生的活火山爆发,威力较小,灾难小;当这类裂纹很长、很宽,则火山威力巨大,灾难巨大,地质变化巨大,往往表现为地球上的造山运动。

 

2、地幔物质上涌、外溢

在大规模火山爆发之际,大部分的地幔熔融物质以上涌、外溢的形式输出。

 

3、地幔上滲

地壳自下而上裂纹后,地幔随之上渗、四窜,与原来的地壳物质相互渗透、混合,但不越过地壳表面。

……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4904.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探索副本第三章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 第三章 相关地质知识2》为网友癮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