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抛撒物
由于“盆地中沉积了白垩系至老第三系的红色碎屑岩层并夹有石膏和岩盐沉积,盆地边缘的山前地带有第四纪红土堆积,这是造成全省地势向北倾斜的地质基础”。因此,可以初步判定盆地边缘的山前地带堆积的第四纪红土,是盆地中撞击残余体红碎屑岩层的抛撒之物,且呈与盆地递远递减的分布规律。而盆地南部的高山中,却储藏了大量的煤炭和有色金属矿藏。显然,准盆地具备撞击成坑的第三特征。
4、坑底反弹式丘陵
由于“赣中南以丘陵为主,多由红色砂页岩及部分千枚岩等较松软岩石构成,经风化侵蚀呈低缓浑圆状。海拔一股200米,接近边缘山地部分的高丘海拨约300—500米。其相对高度除南部在百米以上外,一般仅50—80米。尤其赣中丘陵地区河谷宽展起伏平缓,丘陵之中间夹有盆地,多沿河作带状延伸”。显然具备撞击坑的第四特征——坑底有反弹式丘陵,并分布广泛。
5、凹陷中的覆盖物质
由于“盆地中沉积了白垩系至老第三系的红色碎屑岩层并夹有石膏和岩盐沉积”,而江西省境内有年产30万吨井盐的盐矿,并伴有一定天然气。因此,盆地中的红色含盐碱岩层覆盖了撞击之前的古地表生物圈层,基本具备撞击成坑的第六特征。
总之,通过对江西准 盆地已具备撞击成坑的六大特征的系统分析,可以判定江西准 盆地属巨陨石或者说是某小行星碎片的坠落撞击所致。
第八撞击点 —— 贝尔加湖(月牙形盆地)
一、 地质地貌
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高原南部,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由地层断裂陷落而成。湖面海拔456米,东北---西南走向,呈月牙形,长636公 里, 平均宽48公里,最宽79.4公里, 面积315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30米,中部最深达1620米,蓄水量达 23000立方公里。约占世界地表淡水总量的五分之一, 和原苏联地表淡水总量的五分之四。周围群山环绕,有的高出湖面2100米,多变质岩、沉积岩和岩浆岩。湖岸线长2200公里。有巴尔古津湾和普罗瓦尔湾等湖。 湖中有27个小岛,以奥尔洪岛为最大,面积约730平方公里。该湖有色楞格河、巴尔古津河、上安加拉河等336条大小河流注入,集水面积55.7万平方公里,湖水大部分经叶尼塞河支流安加拉河流出。
二、盆地是撞击坑之论证
1、地质地貌形状
由于“由地层断裂陷落而成。湖面海拔456米,东北---西南走向,呈月牙形,长636公里, 平均宽48公里,最宽79.4公里, 面积315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30米,中部最深达1620米。储水量达23000平方公里,约占世界地表淡水总量的五分之一。周围群山环 绕,有的高出湖面2100米,多变质岩、沉积岩和岩浆岩”。尽管呈月牙形,且高出湖面2100米的山峰与最深处1620米的湖底相对高差达3720米,显然,仍不失具有撞击成坑的第一、第二特征。即,巨大凹陷与周围突起的高山环绕。
尤其特别的是,贝加尔湖广大的周边区域,与南部的蒙古高原构成一个庞大的地质整体。恰恰是在这样的地域整体中,出现了一个月牙形的凹陷,最大谷峰高差达3720米。
由于湖盆弯、窄、长、深,与周围环形山构成“能量巨变、形状巨变”的系统平衡,因此,沿其湖盆之弧形的撞击趋势,使其外側褶皱山脉的褶皱波形与月牙湖的弧岸线同出一辙。在对贝加尔周围广大区域的地貌进行宏观分析后,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显著特征。尤其是贝加尔湖南面褶皱山脉的分布态势,可以给予充分证明,贝加尔湖的拗陷中心是促使其地表褶皱之宏大力量的发源中心。
2、撞击拗陷物及时间
由于“该湖呈月牙形,长度是平均宽度的大约十倍,并且环湖山脉之高峰与湖底的最大相对高差达3720米,同时该湖由地层断裂陷落而成”,因此,撞击物体本身必将深陷湖底,并被撞击后的回填物所覆盖。进而,是促使贝加尔湖成为淡水湖的其中一个原因。
由于蒙古高原是以贝加尔湖为褶皱中心的南部褶皱带,其地槽褶皱隆起于燕山运动只发生广泛而和缓的挠曲和断裂,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
同时,由于蒙古高原的地质情况是:东界大兴安岭,南界阴山山脉,西接阿尔泰,北接萨彦岭肯特山和雅布洛诺夫山脉(贝加尔湖周边的山脉)。高原平均海拔1580米,大部为单调的白地古老的夷平面,可分3 级。即杭爱准平原(海拔3000米)、蒙古准平原(海拔1800米)和戈壁准平原(海拔1500米)。地表结构主要为岩石裸露的垄岗与浅平洼地相结合,垄岗代表基岩的侵蚀面,浅平洼地主要是白垩纪---第四纪的堆积层。
另外,贝加尔湖东西两側的东萨彦岭、和西萨彦岭,分别是西伯利亚南部和中西伯利亚高原东南部。
其中,一方面是中西伯利亚高原位于北亚中部,介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南起东萨彦岭,北至西北利亚低地,面积15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500~700米。由于河流强烈切割,地面比较破碎。构造上属于西伯利亚地盾和地台,围绕阿纳巴、阿尔丹太古代变质岩地盾,有古生代地台型沉积。古老的褶皱基底从中生代以来经历多次升降运动,以上升占优势,河流切割强烈,河谷纵横,阶地发育。如下通古斯卡河和安加拉河河谷,即有9~14级阶地。地形主要是海拔600~700米以下的具有网格状水系的切割台地。
另一方面是西伯利亚南部和东部及远东山地,则主要包括阿尔泰山和东西萨彦岭、贝加尔诸山(西南部山地出产褐煤)、斯塔若夫山脉(即外兴安岭)、锡霍特山脉(即老爷岭),上扬斯克山脉、切尔斯基山脉、朱格朱尔山脉等。均系海拔1000~2000米的中山。
归纳贝加尔湖及其周围环境的综合地质情况,因此,可以判定贝加尔湖的拗陷时间为中生代末期。
3、抛撒物
由于该湖有色楞格河、巴尔古津河、上安加拉河等336条大小河流注入,集水面积55.7万平方公里,湖水大部分经叶尼塞河支流安加拉河流出 。因此,贝加尔湖周边的沙漠、黄土质地的高原表层的盐碱物质,早已被侵蚀溶解后流入海洋,是该湖成为淡水湖地其中另一个原因。因此,贝加尔湖中及周边的地表层抛撒物,在现代则基本上不具备盐碱类物质。
4、坑底反弹式丘陵
由于“湖中有27个小岛,以奥尔洪岛为最大,面积约730平方公里”,充分说明湖盆具有撞击成坑的第四特征——湖盆中有反弹式丘陵。
5、凹陷中的覆盖物质
由于贝加尔湖呈月 牙 形,长 636公 里, 平 均 宽 48公 里,最 宽79.4公 里,最大高差达3720米。因此,狭窄的湖沟,在撞击形成之际,周围的回填土层势必覆盖撞击体。
贝加尔湖由于平 均 水 深 730米,中 部 最 深 达 1620米。因此,人类目前还没有对贝加尔湖的底部物质进行深入探测。当人类对贝加尔湖的底部进行深入的钻探并研究分析,一定会发现其拥有盐碱物质的坠落体及中生代地表沉积层,以及其中储藏的石油、天然气或者是煤炭资源。
总之,通过对贝加尔湖已具备撞击成坑的六大特征的系统分析,可以判定,贝加尔湖属巨陨石或者说是某小行星碎片的坠落撞击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