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自贡是中国的盐都,以盛产优质井盐(食用和工业用)而闻名于世。同时还盛产天然气。在与恐龙化石同一地表层还发掘有远古时代的古树化石 —— 硅化木(长约23米、直径约1.3米)。
当小行星撞击并形成了四川盆地之后,那么,在撞击点的上层则应该是泥土或周围原来地表层与小行星表层的气化物、粉碎物、破碎物的复合式回填层;中层则应该是小行星的残余体本身;下层则应该是撞击后所覆盖的原来的地表及其上的动植物层。
自贡产的甘蔗略带一点淡淡的咸味。现代人在自贡的地表浅层里发掘出了恐龙化石、硅化木等,在中层钻探出盐矿层和天然气。
显而易见,盐矿层正应该是那颗小行星的残余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该小行星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气则是原来地表上大量的动植物被掩埋在撞击物底层后,并在高温高压下以及大量的盐、碱的复合式作用下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是一个物理与化学的复合式变化(高温高压下盐与水反应可产生碱、氢、氯,氢 与碳化物的动植物反应则可生成甲烷等烃化物),因此,其过程就不一定会用太久太久的时间。同时,泥土的覆盖、粉尘的遮天蔽日以及氯这类毒气的弥漫,正是导致恐龙等在同一个时间段里迅速灭绝的综合性致命原因。
另外,撞击掀起的泥土还掩埋了四周的地表,以至四川盆地周围储藏了大量的煤矿和天然气。
湖南、江西是两个相邻的省份,地理环境均是三面环山的准盆地东西走向的南岭山脉位于两省的南面,东部为武夷山山脉,西部为雪峰山脉和云贵高原,两省中间以北南走向的井岗山山脉为分水岭,两省境内都有井盐储藏。四周山中均有煤矿。一条湘江自南往北流入长江,一条赣江也从南往北流入长江。两省境南部的群山中,均富含有色金属矿藏。显然,湖南、江西准盆地也属于同四川盆地内似的小行星的撞击型地貌特征。
当这些盆地、准盆地均系撞击造成,并构成拗陷盆地周边突起的山脉之际,必将同时掩埋原来地表上的古植物层及其中的全体动物、生物,以至于形成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
中国北方煤田的构造简单、煤层稳定、高级储量比例较大。而南方煤田构造复杂、煤层不稳定、高级储量较少。其中,中国的抚顺煤矿储藏于第三系的腐殖泥混合煤层。可见,这两种不同特征的煤矿储藏地质,一种是小行星的碎片主体于撞击点附近的撞击爆炸区域所覆盖的南方煤田构造复杂、煤层不稳定地质。另一种则是小行星在大气层中的大量熔蚀物质的大面积坠落,并覆盖而形成北方煤田的构造简单、煤层稳定地质特征。
全世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的50%形成于中生代末期。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大部分蕴藏在白垩纪地层中。
而白垩纪却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 束于0.65亿年前。白垩纪形成的地层叫白垩系。白垩纪这一名称来源于英吉利海峡两岸的白垩层,是白垩土或石灰的意思。白垩层是一种极细而纯的粉状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主要由一种叫做颗石藻(coccoliths)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构成,在英、法海峡两岸形成美丽的白色悬崖。白垩层 不仅发育于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西部也有分布。
3、物种大突变
由此可见,全球的白垩纪地质,是由于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入侵地球时,在大气层中爆炸成几大碎裂主体,进而分别砸在了中国西部等区域。进而在中国西部构成形状与大小各异的五大盆地和南部的两大准盆地。引起这颗小行星爆炸并碎裂成几大块的原因,是该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由于摩擦而发光、发热,而且迎风面的巨大阻力与背风面的微弱气压之间的巨大压差,最终导致该小行星在着陆前破裂为许多碎块,随之分散性地坠落于同一个较大区域的不同地点。
在地球发展历史上,自中生带生物大灭绝以后,地球上发生了物种的突然巨大变化,或者说是进化。其中,最明显的标志是哺乳动物的兴起。显然,在这个时期的前后,前面是生物大灭绝,后面却是生物大进化。唯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入侵的小行星主体,本身就携带了大量的、品种繁多的生命原体,在灭绝原来地表生物之际,一并播下了新生命诞生和进化的种子。我们从以下这篇科技实验成果的消息中,进一步可以得到证明。
[ 据美国大学每日科学网站4月6日报道,题目为“有机分子在经历彗星撞击地球后仍有可能存活”
一组科学家模拟的彗星以高速撞击地球的实验表明,彗星上携带的有机分子能安然渡过撞击,并在地球上撒播生命的种子。实验结果的原材料来自太空,它们组成了地球上最原始的蛋白质和DNA。
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球系地质学家珍妮弗.布兰克说:“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我们不能因为彗星与地球的猛烈撞击而排除有机化合物从外层空间来到地球的可能性。”
布兰克领导的实验小组把一颗苏打罐头大小的子弹射入一枚硬币大小的金属目标物——其中含有一滴混合了蛋白质基本组成成分氨基酸的水。实验结果显示,不仅很大一部分胺基酸在经历了彗星撞击地球的模拟冲击后存活了下来,而且很多氨基酸还聚合成双链、三链和四链氨基酸——即通常所说的缩氨基酸。分子链更长的缩氨基酸称为多肽,比多肽更长的氨基酸链则称为蛋白质。
布兰克说:“最妙的是,我们获得了一种可能出现的二肽组合、多种三肽组合和一些四肽组合。我们看到,在彗星撞击地球的模拟实验中,根据温度、压力和冲击持续时间的不同,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缩氨基酸组合。这是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的开始”。她还补充说,将目标物冷冻,模拟表面覆盖着冰层的彗星,会增加氨基酸存活的几率。
科学家们设计了这个彗星撞击地球的实验,以便模拟在地球形成早期频繁发生的撞击。这个时期大约是在40亿年前,在当时那些壮观的撞击中,太阳系中的岩石状碎冰块依附在一起,组成了现在的各个行星。
布兰克估计,“假如每年发生一次彗星与地球低角度撞击的事件,撞击产生的有机物相当于米勒~尤里的放电机制每年在大气层中产生的全部有机物。撞击过程的优势在于:你能一次获得所有的有机物,而不是在一年的时间中逐步获得。”
布兰克计划进行的下一个实验,是在模拟彗星撞击地球的实验中测试彗星上携带的细菌孢对撞击的反应。一些人已经提出,这些细菌孢是通过彗星来到地球并开始进化的。 ]
透过这篇科技信息,显而易见,当天外来客对地球的入侵和天翻地覆的撞击,把地球上原来的动植物灭绝之际,同时又把自身所携带的生命体要素广泛地撒播于地球大地(包括海洋),当这类生命原体与地球上原来的生物生命体发生复合作用之后,各种新生命的崛起乃至突变将是必然的趋势。中国哲学思想的两句古训,其实也早已精辟地揭示了这类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即,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致。
综上所述,从中生代末期(距今6500万年前)发生的全球性沙尘风暴、全球大面积火山爆发、全球众多高大火成岩山脉与高原崛起、全球性大陆漂移、全球性冰川(核冬天)、全球性恐龙及其生物动的同期大灭绝、碳氢能源大储备、地球磁场巨变或者是反向这八大地质特征,可以完全充分地证明,“白垩纪事件”是因一颗巨大的小行星(直径达千公里)对地球的入侵并碎裂后分散坠落而引起地球上一系列宏观变化的直接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