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冬天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 第六章 冰川与核冬天3



六、大灭绝和资源大生成

1、大灭绝

恐龙生活于地球上,从三叠纪到白垩纪,约1.7亿年。它们当时遍及陆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它们的族类还横行于天空和海洋。但是,当地球的历史进入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前),它们却处于兴旺发达时期中而突然全部灭绝了。

 

与此同时,整个地球上灭绝的不仅仅只是全体恐龙,同时灭绝的还有其它动物、植物、生物群体。即,从白垩纪到新生代,淡水生物中的鱼类、两栖类及爬行类,97%已经灭绝;陆地上高等植物的90%灭绝;陆地上软体动物的50%灭绝;海洋中的浮游微生物的58%灭绝;海洋穴居与底栖生物的51%灭绝;海洋游泳生物的52灭绝,其中中生代时期十分繁盛的菊石、箭石全部灭绝;鹦鹉螺类的30%灭绝;鱼类的2/3灭绝,爬行类90%灭绝。

 

新生代,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此前,中生代的恐龙和许多海生无脊椎动物绝灭了。新生代起,哺乳动物得到空前发展,植物界达到被子植物繁盛阶段。哺乳动物的进一步演化,适应于不同的生态环,分化为许多门类,到第三纪后期最高等的动物——人类起源于亚洲或非洲。

可见,白垩纪末到第三纪初这短期内的生物灭绝事件是普遍性的、全球性的,不单是仅限于恐龙。因此,这种大面积、大规模的,对当时繁荣昌盛的各类动物植物的灭绝,必然与一种共同的因素相关。

 

根据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戈壁沙漠地带中的晚白垩世的五个恐龙埋藏地的化石研究分析表明,其恐龙化石成份中含有碳酸盐和磷酸盐物质。其中,含有氟、硫、钡、铅和不少稀土金属之类。钍的含量竟高达0.37%,比地壳中正常含量高出80倍。

 

恐龙灭绝后的掩埋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同一个掩埋地,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发觉出恐龙的化石群。

 

为此,我们不妨这样地对其系统分析:恐龙是当时地球上的统治者,个体强壮,群体庞大,活动范围广泛。如果所遭遇的灭绝性的灾难是一个缓慢过程的话,那么,聚集态同时性掩埋一处的可能性则很小。从而绝对不是当今已经发掘并证明了的,事实上的绝大多数聚集一处的掩埋状况,因为恐龙善奔跑;如果灭绝性的灾难,是极其迅速的,且在非常广大的范围内突然发生(特别是从天而降),必然使得动物们不但逃不胜逃、躲不胜躲,而且还会因大面积灾难的突然降临,必将立即造成动物们心理上的极其紧张和恐惧,进而使得同类动物们反而聚集一体。当小行星突然入侵并伴随惊天动地和火焰滚滚(无论是发生于昼间还是夜间),因此必然引起动物群的极度恐慌,甚至导致绝望的复杂心理,从而更加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加之,小行星的坠落是突然的,撞击后的灾难性扩散后果却是连锁的、延续的。随之而来,导致恐龙的灭绝和聚集性掩埋,以及同期的生物大灭绝,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其中,掩埋规模尤其奇特的是位于加拿大阿尔伯特省南部得拉姆希勒附近的雷梯尔河畔,有一个举世闻名的“恐龙公墓”,每平方公里至少埋藏着100条以上的恐龙遗骸。当代的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后一批恐龙,发生在白垩纪晚期,因地壳剧烈运动所致”。遗憾的是他们没有找出引起那次地壳剧烈运动的原因。

 

然而,在中生代末期的生物大灭绝的同期,在全球范围内,当我们以侵入地球的那颗小行星的碎片主体,在撞击地球并形成最少十个大盆地、一个横惯“亚、欧、非”三洲大陆的一体化沙漠、戈壁、黄土高原的天翻地覆的宏大力量为主线,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这个广阔的撞击覆盖区域的地表底层,发掘出了许许多多的储量巨大的白垩纪煤炭和石油、天然气资源(碳氢化合物)。这些庞大的资源分布体系与大灭绝的生物(碳水化合物)圈层正好吻合。

 

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小行星至少两度造成地球上物种灭绝。请看[ 路透社华盛顿2001年2月22日电讯 ]:

 

科学家们今天在报告中说,小行星撞击地球实际上至少有两次造成物种灭绝,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一次。

 

专家们在明天出版的《科学》周刊上发表的一篇报告中说,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使恐龙灭绝。而早在2.5亿年前,一颗大小与此差不多的小行星或彗星造成的破坏甚至更大。

位于古老的沉积物表面的小碳球(名为巴基球)中的大气给这种说法提供了证据。它们表明,二叠纪灭绝事件起始于宇宙间的碰撞。在这一时期,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灰飞烟灭。参与该研究的纽约罗切斯特大学地球环境科研机构的助理教授罗伯特.波雷达在报告中说:“此次天地大碰撞……释放的能量基本上是上个世纪最强烈地震释放的能量的100万倍。”

 

一度统治地球的三叶虫当时共有1.5万种。它们是奇形怪状、类似于蟑螂的生物。这次撞击造成三叶虫彻底消亡,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节肢动物同时灭绝。

 

参与该研究的华盛顿大学地球太空科研机构的助理教授卢安.贝克尔说:“如果这些物种不能适应,它们就彻底灭亡。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留下一个巨大的火山口,并且使恐龙灭绝。造成三叶虫消亡的小行星与它的大小差不多。研究人员发现了名为巴基球的碳分子层。这些足球形状的球体内是氦气和氩气。

这些球体聚集在日本、中国和匈牙利,位于2.5亿年前二叠纪时期与三叠纪时期的之间的沉积物层。贝克尔说:“这些球体是在碳星中形成的。发现巴基球成为追踪器之所以令人激动,原因就在于此。”研究人员在报告中说,那些气体是核素,意味着它们拥有某种原子结构,从而表明它们来自太空。

 

由此可见,小行星的侵入和撞击,产生了动物、植物、生物大灭绝,并使其掩埋在广泛的大陆古地表之下,进而形成资源宝藏。我们还可以从下面的论证中进一步说明。

 

2、资源大生成

 核冬天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 第六章 冰川与核冬天3

四川盆地是地球地貌上的一个宏观现象。恐龙灭绝也是地球上的一个宏观古迹现象。因此,人类在对地球的认识与探讨过程中,既需要微观的方法,但也更不能没有宏观的方法。

 

宏观法就是以自然界中的宏观系统(太空、星球、大地、海洋、天空、地理地貌、自然奇观等等)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工程的观点、方法与各项传统学科密切结合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其研究的成果自然是与宏观密切联系的现象及规律性的归纳、总结与提炼。它与传统学科相比而言,宏观的事与物就是其依赖的物证。

 

宏观法是一个与传统学科及理论所不同的观点,是宏观的观点,是复合式的观点,是一个可以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观点,是一个可以较为圆满地解答宏观中的一些不同类型的现象,特别是复合式现象的宏观观点与方法论。

 

四川盆地就是地球陆地上的一个宏观地理表象。恐龙的宏观痕迹是全球广大的范围内发掘出的一系列恐龙化石。尽管所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是少量的,远不如恐龙繁荣昌盛时代其总数的九牛一毛。但是,通过这些已发掘出来的化石,早已说明了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强者,不仅品种各异,而且数量众多,分布面及其广阔。但是强盛的恐龙最终却都在地球上几乎同时灭绝了。

 

灭绝了的恐龙的99.9999%至今没有踪迹,尽管其中还有一些没有发掘出来,但是,绝绝大多数者是永远没有存在与发掘的可能。他们早已随灭绝而变化、而消失。那么,这些绝绝大多数不可能被人类发现和发掘的已经灭绝的恐龙究竟会变成或者说是转化成“固、液、气”三类中的具体什么物质呢?在地球上还是否有可能找到其踪迹吗?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的自贡,除恐龙化石从该地发掘出来以外,自贡的地下还有什么与别处不同的物产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492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核冬天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 第六章 冰川与核冬天3》为网友氺蜜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