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全球化是历史上与之相似的社会变迁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首先应该明确的就是全球化的概念,这包括对全球化的起始时间、发源地及其运行方式等问题的界定。确切的说,全球化的含义应该是指经济现象。经合组织的一个出版物认为,“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发明的。莱维用“全球化”这个词来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1】
1.2.1. 经济全球化的起源的探讨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的探讨中,一般分为三种不同的看法:“短时段”的观点,“中时段”的观点,“长时段”的观点。现将其总结如下:在“短时段”的观点中,又分为三种以不同标志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起源,有的学者以冷战结束为标志,主要理由是冷战和社会主义的存在不会造成经济全球化的发生;有的学者以二战结束为标志,主要理由是二战后出现了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等国际性的机构,标志着人类已经意识到全球问题的存在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协商解决;有的学者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为标志,主要理由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依存度,即对外贸易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这些论断虽然不被学术界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对于现阶段的经济全球化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
在“中时段”的观点中,学术界一般将16世纪作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以1500年前后的一系列地理探险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一般认为,随着美洲的“发现”和对非洲、亚洲的征服,一个真正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地区和各国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研究学者如马克思、布罗代尔、沃勒斯坦、麦克尼尔都很重视西方在地理上扩张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因此将1500年作为今日全球化的中时段开端,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是很普遍的。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就以很大篇幅论述了西方兴起前2000多年中,欧亚大陆上各文明之间跨文明交往的世界体系状况,即欧亚大陆跨文明“生存圈”,而西方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从这一“生存圈”的边缘向中心的发展。沃勒斯坦的巨著《近代世界体系》也显示,将近代世界历史看成是西方文明的扩张是片面的。
在“长时段”的观点中,全球化在1500年以前就开始了。这一派的观点尽管目前在学术界不占主流地位,但影响力也很大。其代表人物A·G·弗兰克。
1.2.2. 经济全球化推动力
经济全球化推动的关键是生产力,尤其是知识的积累普及和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向前推进的根本动力。知识的积累和普及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眼界。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技术创新,特别是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不断革新缩短了空间距离,人类活动的范围和想象空间的扩大,相互交往的深入,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出现了吉登斯所说的“时空压缩”。
1.2.3.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现在将国外一些个人的认识总结如下:弗里德里希斯认为,经济全球化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它是一种不断加强的网络化。美国学者A·麦格鲁提出,全球化是指民族国家之间超越现代世界体系的联系与结合。阿里夫.德里克将经济全球化界定为国际范围内统一运作的一种经济,包括资本流动,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元料提供以及管理和组织。约翰.佩纳尔(John Pennell)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经济驱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其他国家相渗透;它同时可以被看作一种将经济力量联合起来的力量,但与此同时也与社会相抗衡。托本等人(2003)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通过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资本流动,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而形成的高度融合和相互依赖关系。而施瓦布·斯马杰将经济全球化这种现象与全球政治与军事实力联系起来,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国家的经济实力与政治关系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的保障,使得经济全球化脱离经济这个单一层面,认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实际上是一个大规模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利再分配的过程。”【2】
而国外一些组织与机构也对经济全球化有一些看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但把经济全球化在不同的层面的发展进行融合发展来看,包括贸易,资金,技术,信息,文化这五个层面,认为“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亦即世界范围各国成长中的经济通过正在增长中的大量与多样的商品劳务的广泛输送,国际资金的流动、技术被更快捷广泛地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现象。其表现为贸易、直接资本流动和转让。”【3】1996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如下: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过程,运输,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有力的促进了这一过程。欧洲委员会的说法是:经济全球化“可以界定为由于商品和服务的流动,也由于资本和技术的流动,而导致的各国市场和生产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的过程。”【4】
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则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扩大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于世界的支配和控制的过程。国内有的学者认为,由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将它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强调互相依存性与竞争性,而不愿将其认定为一种结果、一种制度或体系,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会进一步加剧,而现阶段不是最终的结果,中国经济能够在未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获得到更多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因而,我国学者陈宝森(1996)完全站在生产活动这一经济学角度上看待经济全球化,认为“特殊的含义是指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5】并指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世界以整个地球作为资源配置的大舞台,从而使生产资本向全球流动以及由它所带动的全球贸易和金融活动,最终导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这一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大发展和各国生产关系的变革,使世界经济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从生产活动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为角度出发来研究,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结果是要达到整个世界经济市场的形成。我国学者李长久(1997)认为“所谓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各种投资的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跨国资金流动加快、信息交流和获得日趋方便。”【6】刘力,章彰认为,经济全球化大致包括技术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7】
1. The Third World Resurgence ,October 1996,第12页
2.施瓦布·斯马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书报简讯》1996.第15期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
4.格雷姆。汤普森:《给全球化定位》,European Commission 1997,第45页
5.陈宝森:《世界经济全球化、集团化与南北关系》,《世界发展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1996.
6.李长久:《全球经济与国家经济》,《经济参考报》1997.4.2
7.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7版,第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