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是一门经济学科的名称,“垃圾”在此是形容信息二字的。《垃圾信息经济学》是专门研究“垃圾信息”的经济学。当然,冠名权属于我。如果大家觉得这个名字不太高雅,难登学术殿堂,可以更名为《有害信息经济学》,这样相对不容易被误解,但这个冠名权我宣布放弃。
言归正传。
下面是概率论研究者用伽尔顿板研究分布的三个图像,请问三个图形是否一样?
A和B是一样的,是Ctrl+C再Ctrl+V的结果。
但是C和A(B)不同,记录者不光是记录了小球分布的数量信息,还同时标记了每个小球的状态信息。C中,由两个半球组成的小球的两个半球分别被染成不同的颜色。只考虑数量分布的人会认为C也是一个严格的正态分布,左右对称;但是考虑小球位向的人不会赞同这种认识,左右对称格里的颜色分布确实是不同的。
同样,如果把一个均质透明的玻璃球投掷在一个球面底部的碗中,然后照相记录,只需要照一次就行了,因为每次的相片没有任何差异。但是,如果是一粒小朋友玩的内有彩花(但没有质量密度的不均)的玻璃球,你投掷多少次,就有多少次不同的最后定格图像的照片,找到一张相同的照片的几率是0。
一个骰子,投掷两次,都是某点朝上,两次骰子的状态一样吗?你当然可以根据上下面点数不严格但也说得通地说“一样”(赌徒一般都这样看),但是你再看看四个立面的点位朝向是否一样?在相同点位朝上的投掷当中,绝难找到两次四个立面的朝向一样的——就像赌博轮盘很难有两次停在同一个位置一样。
什么意思?物理学用状态数表示熵以及信息学的统计熵概念等等都是错误的——任何事物都本来地具有无穷大的信息量。现实中所处理的信息量,不过是挂一漏万的观察或有意识忽略的结果,就像A、B图形就不考虑位向信息只管查数一样。
有两张光盘或者两个闪存盘,内存量一样,是否表示它们所承载的信息一样?毋庸置疑,不一样——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一样,除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备份。
以上这些告诉我们,信息经济学所谓的信息和概率论、信息学、情报学等等学科所谓的信息不都是一个概念。
信息的本质是“人-物”互动关系,换句话说,“信息”并不是客观事物的内在属性。若没有信息的处理分析者人的存在,就无所谓信息。正因为如此,信息取决于人-物关系,而不是取决于物本身或者人本身,就像“价值”不是商品的属性一样。
对信息的描述,“量”只是其有限的一个方面,而“质”是更加重要的另一面。对于按照固定程序传输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来说,知道它有多少bit就可以了,但是,使用计算机传输和接受信息的人关注的是其“内容”,而非其传输的量。而信息的“量”和“质”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同样的量可能质完全不同,而同质的信息用不同的编码方式(或不同人的表达)可以具有差异巨大的量。举个例子,就像我这篇帖子,让一个懂中英德语的人翻译成英文和德文,BIT值注定难以相等,更不要说让不同的人翻译了。
有一个理论叫做“宇宙全息论”,讲的就是信息无穷大的道理。实际上科学家已经在利用这个宇宙全息论了,从几十亿年前飘过来的一束光线当中就可以推测几十亿年前的宇宙事件。中医可以把一个耳朵、一只脚、一双手与整个人体建立联系,更进一步地还有将人体和宇宙系统建立对应联系的,认为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
“信息无穷大”以及“信息是‘人-物’互动关系”的原理决定了经济学家常挂嘴边的“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对称”两个理论的无意义。在哲学上,“信息无穷大”的结论也必然导致“不可知论”。
回到现实问题和标题上来。
既然任何事物的信息都是无穷大的,对人来说,信息就会被分为有用和有害的。知识,是人们对有用信息的另一种称谓,前面帖子谈到科学的双刃剑特征,批评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片面性,但是观帖者竟然几乎为零。因此不知道信息的这种分类有多少读者认同。
既然信息无穷大,研究者就不可能穷尽之,必然会选择。选择是基于有用性的,或者说是基于主观的价值判断的,因此不同的人的选择就不同,各取所需,对你有用对他人不见得有用甚至有害。生命体会对有些信息有一个本能的选择和阻隔,例如住在铁路边上的人就会对火车经过的吵杂失去感觉,不会影响到他的睡眠。
北京有一家叫“分众”的广告公司,经营业务是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帮商家发布广告。分众公司号称自己掌握着两亿五千万的手机用户资料,这个数占到了当前全中国五亿手机用户的一半,可以根据商家需要定向地把广告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传递到特定的人群当中,例如卖卫生巾的广告会发送给中青年妇女用户而不会发给男士儿童和老人。
但是,不用多说,大多数人已经是被铺天盖地的广告短信弄得不胜其烦了,视这种不请自来的广告短信为垃圾和骚扰,认为“分众”们的行为实际上侵害了自己的隐私权。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互联网上垃圾邮件的抗议无果之后,对手机垃圾短信除了烦恼之外也没有什么高招,尽管垃圾短信铺天盖地,但是无可奈何,投诉寥寥无几。
经济学霸气冲天,任何问题,只要被经济学家一注目,就能立刻诞生出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来。信息经济学就是之一。不仅如此,信息经济学还被看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前沿领域,信息经济学相关研究者已经数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94年,美国经济学家海萨尼、纳什以及德国经济学家莱因哈德-泽尔腾因博弈论研究获得诺奖。2005年,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也因博弈论研究而获得诺奖。
信息经济学据称是研究信息与经济的关系和影响的,但不知道连“信息”二字什么含义都不知所云的经济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也不知道有没有把垃圾短信这种事情也看做是“信息的经济效果”的一部分。信息时代,信息的确创造着经济效果,令“分众”和它的厂商客户们趋之若鹜分而享之,但是不停地删除垃圾短信的手机用户呢?
看来,蓬勃发展的经济学还真是有必要再对“信息经济学”做进一步的细分,创立一个“垃圾信息经济学”的小分支出来。广大经济学爱好者,敬请期待吧。(不过,好像已经有《灾害经济学》了,是否会被研究灾害经济学的人拉到自己的门下?)
*************
N年后。
“老张,你孩子在大学读什么专业?”
“经济学。垃圾信息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