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除贫困 消除贫困,也许不难



一般认为,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缩小贫富差距。可是细究之下就会发现,贫富是相对而言的,贫富差距应该多大才合适,实在不好把握。况且,我们这个世界多几个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有什么不好,非要把他们与普通工薪阶层的距离人为地拉近才好吗?我们考察一下目前世界上最为和谐的社会――北欧高福利国家,比如挪威,那里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在挪威,国王吃黄油面包,百姓吃面包黄油;国王拿着滑雪板上山滑雪,百姓上山滑雪拿着滑雪板。”看上去十分平等,可是这只是基本消费水平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国王和一般百姓所拥有的财富差距不大。

实际上,高福利国家中的企业家如果做得好,也能成为巨富,比如在瑞典执掌宜家公司的英瓦尔·坎普拉德家族,就在今年刚出炉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名列第七。我们还注意到,在这个富豪榜的前十名中,印度人就有好几位,而中国人一个都没有。现在大家都觉得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太大了,可是跟国际上一比就知道,我们合法致富的富人实际上还不够富。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要缩小贫富差距,而是要消除贫困。就是说,要像高福利国家已经做到的那样,实现所有人在基本消费水平上的平等,但不必刻意追求财富拥有量上的平等。要知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财富上的差距如果只体现在投资能力的差别上,就不会引起任何社会问题;只有当一部分人的财富拥有量少到连基本消费需求都无法满足时,才是需要认真解决的社会问题。

但是,消除贫困却是人类社会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的难题。其实,这个问题之所以难,只是因为多数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太过肤浅。流行的观点是只有先把经济搞上去才能消除贫困,可是我们看到即使发达如美国也未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换一个视角,把一些可能已被人忽略的闪光思想重新发掘出来。

2004年去世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观察到:“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世界目前生产的食物多于它的需求。如果将这些食物平均分配,我们将拥有一个人民过于肥胖的世界,但是,这些食物并没有平均分配。”

更早一点,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上个世纪初考察了欧美的情况后这样评论道:“大凡文明进步,个人用体力的时候少,用天然力的时候多,那电力、汽力比起人的体力要快千倍。举一例来说,古代一人耕田,劳身焦思,所得谷米至多不过供数人之食。近世农学发达,一人所耕,千人食之不尽,因为他不是专用手足,是借机械的力去帮助人功,自然事半功倍。故此古代重农工,因他的生产刚够人的用度,故他不得不专注重生产。近代却是两样。农工所生产的物品,不愁不足,只愁有余,故此更重商业,要将货物输出别国,好谋利益,这是欧美各国大概一样的。照这样说来,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古代所万不能及的。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与刚才所说正是反比例。统计上,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

 中国消除贫困 消除贫困,也许不难

再往前追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傅立叶(1772-1837)早有名言:“在文明时代,贫困是由过剩本身产生的。”

可见,只要换一个角度,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十分荒诞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总有一部分人发愁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而另一部分人则发愁无钱购买必需的消费品。不需要太多的理论知识,仅凭常识就应该想到,这样一种莫名其妙的荒诞肯定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法破解。问题只在于,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最近已经有人公开提出突破常规的想法了。在今年1月召开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刑普建议通过向全国人民每人发放1000元的方式,让人民直接分享改革开放成果。这一建议引起了社会舆论的热烈反响。

刑普建议中所发的钱是由财政负担的,他认为只要这笔钱不是由央行增发的钞票,就没有引起货币总量的变化,所以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的概率就比较小。实际上,目前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走的也是从财政开支的路子。那么,我们能不能思想再解放一点,探索一条由央行直接向个人增发钞票的路径?

说到央行增发货币,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通货膨胀,这已成了一个不分青红皂白的思想禁区。然而,所谓思想解放,正是要突破一些既定的思想禁区。要破解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通胀恐惧”,我们首先需要解决一个问题:货币总量的增加是否一定会引发通货膨胀?

回顾一下以贵金属为货币的时代,可以看到那时还没有中央银行,货币都是由各贵金属矿以生产和交换的方式向社会“发行”的。从去年出版的畅销书《货币战争》所援引的史料来看,那个时代的物价十分稳定。问题是,这么稳定的物价是货币总量稳定的结果吗?当然不是,因为贵金属矿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产出货币,即社会的货币总量天天都在增加。所以历史的经验表明,货币总量的增加并不一定引起通货膨胀--只要货币量是按照贵金属矿的生产方式增加的,物价就能保持稳定。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可在纸币时代应用的“模拟金矿”设想就呼之欲出了。这个设想来源于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旧瓶子装满钞票,然后选择适当的深度,把这些旧瓶子埋在废弃的煤矿中,再用垃圾将煤矿填满,择取自由放任的原则,让私人企业再把这些钞票开采出来(通常的办法是通过招标来取得在填平的钞票区开采的权利),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实现的话,失业问题就解决了。”不过,用先填埋再开挖的方法解决问题,看上去总有点滑稽。我们可以把这个设想改进一下,以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取代那种无聊的挖坑劳动,资金来源则由财政部改为央行。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所有学校都看成是“模拟金矿”,把学生上学当作是到“模拟金矿”淘金,因此学生也应该像金矿工人一样,每天都能产出货币。不同的是,现在学生的“货币生产”是模拟的,“产品”是央行特别增发的货币。具体操作过程是:学生每上一个月的课,也像一般职工到企业上一个月班一样,可以领到“工资”,只不过这“工资”的来源是央行直接印发的货币。换句话说,央行通过这种方式增发货币,按道理就应该像过去金矿源源不断地生产货币一样,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这个设想,道理上似乎并无不妥,但在现实中是否真的可行,尚需实践检验。这样的检验可以从试点开始,成功后再逐步推广。当年我国搞证券市场时,邓小平曾经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我们现在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的仍然是邓小平这种敢于试验的精神。以这样的精神搞“模拟金矿”试验,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同样不可能犯大错误。

具体的试验步骤可以这样安排:先选取一所大学作试点,按照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向该大学的学生发“工资”--资金来源为央行专为这项试验增发的人民币。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半年足够),如果没有观察到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就说明试点成功,可以将试验扩展到更多的大学。如此循序渐进,只要不出现通货膨胀,最终全国高校都会在财务上平稳地过渡到“模拟金矿”。接着,我们可以把这项试验继续扩展到中学、小学。最后,试验可以扩展到人人都可以自由进出的图书馆:任何人只要在图书馆学习一天,就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他发一天的工资。如果这项试验获得成功,一直困扰人类社会的贫困问题就彻底解决了――顺带还解决了失业问题。

要彻底消除贫困,也许真的不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5032.html

更多阅读

程益中:中国最大的糟粕,就是所谓做人的学问

程益中:中国最大的糟粕,就是所谓的做人学问这是徐刚老总发的一条微信,特转发与大家分享。作者程益中(《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创办人之一)。本文为作者答记者问。1.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是我过去的沧海,而体育画报中文版是我现在的桑田,沧

声明:《中国消除贫困 消除贫困,也许不难》为网友带着梦想出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