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继学:金融海啸让我们想起了《资本论》



正当全世界都陷入自1929年以来、被称之为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时候,有人突然发现,马克思于1867年9月14日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其基本理论是解剖当前金融危机的有力工具。此间,不少功力深厚的学者已经作出了回答。一时间,马克思《资本论》再次成为经典,从历史层面浮出现实。据报道,在德国,出版商正在加紧印刷这部巨著,并且它很可能成为今年圣诞节的别样礼物。历史也够幽默的,那些一贯“涂鸦”马克思的人瞬间反倒成为迷途羔羊!

 巫继学:金融海啸让我们想起了《资本论》

  如何原原本本地理解马克思,而不是实用主义地用马克思理论去套解现实,在这里,我们将我们过去的研究成果《〈资本论〉纲要》中的重要部分布达于网间,供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资本论》第一卷 资 本 的 生 产 过 程

全卷简要概括

马克思给《资本论》第一卷命题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社会的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与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统一。这里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当作直接的生产过程所呈现的各种现象,揭示与它相适应的资本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和因自身矛盾的激化而必然灭亡的运动规律,揭示寓于资本的生产过程之中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即资本的生产规律。[注]从一定角度看,它是研究资本运动的实质、内容。本卷的研究,建立了资本理论中的资本的生产理论。

在社会经济运动中,“生产既支配着生产的对立规定上

 


 

[注]资本的生产关系,是指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表现出的生产关系;这一关系,本质上就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36页);所以,资本的生产关系同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马克思常常互换使用。此点应当注意。

的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那是自明之理。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①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也是从它的生产过程开始和重新开始的。资本的生产过程,决定着它的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资本的生产关系,决定着资本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所以,作为最终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资本论》,其研究从“资本的生产过程”开始,无论从经济现实角度还是从逻辑角度来看,都是很自然的。

    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整个经济运动的本质过程;资本的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关系)的内在的、一般的、第一级的关系。[注]对它的研究,使人们可以看清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剥削的根源、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地位,可以看清资本关系的本质。对此,恩格斯曾指出:“这部50印张的学术著作,其目的是为了证明:我们的银行家、商人、工厂主和大土地占有者的全部资本,不外是工人阶级的积累起来的无偿劳动!”②对这一过程的研究,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的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09页。

[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是指寓于资本主义整个经济运动中的生产关系。这一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包括资本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这一关系马克思有时称其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有时简称为资本关系。此点,亦当注意。关于第一级关系的提法,参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219页。所谓第一级,是具有原生的、基础的等含义。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41页。

生产规律,从本质上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经济规律。这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破天荒的第一次的科学分析。马克思“以无可争辩的罕见的博学在与整个经济科学的联系中考察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全部关系,把‘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作为自己的最极目的,并根据以无可怀疑的知识所作的绝对认真的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定要被消灭。”①

对于阅读第一卷,还有几个必须加以说明的问题。

第一,本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对于整个《资本论》来说,还是在作抽象的、一般的、基本的研究。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过程和任何社会一样,抽象地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马克思依据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现实,把四个环节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的具体关系,客观地、辩证地理解为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第一卷,舍象掉资本的流通过程,抽象地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当然,第一卷中也有涉及到流通问题的地方,但那是在为了理解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情况下,方才有限的涉及到,而决不是对流通过程本身做研究。此外,在研究的进程中,一切由资本的生产过程外部的事情引起的次要影响,也都作为前提来处理,不专门加以论述。

第二,在对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会碰到诸如资本家、工人、商品所有者等各种人。这些人确实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现实的人,但出现在书中的,是经济角色的扮演者,是抽去其他规定的经济人,所以我们应将其理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37页。

解为“经济关系的人格化”。在这一研究进程中,我们也将会碰到诸如商品、货币、资本等等经济范畴。这些范畴在现实中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具体形式,在书中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理论表现,所以必须联系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联系其内在的对抗性矛盾去理解它们;否则,单从某些经济现象,单从物的形式,单从某一局部来看问题,是不能理解这些经济范畴的实质的。

第三,本卷在研究资本运动的实质、内容时所涉及的资本,是产业资本,是尚未分化的资本。在这里,研究事实上是以工业资本为典型的。对于工业资本的生产的考察,原则上、一般地也适用于其他资本形态。对于资本分化和进一步具体分化的各种形态的研究,将是后两卷的事。

第四,应当注意,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生产理论,既建立在对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分析上,也建立在对这种生产方式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头脑中的意识反映的批判上。也就是说,马克思在系统地创立资本的生产理论的过程中,分析批判了历史上的和同时代的人,在批判中继承和借鉴了他们的理论成果。本卷中对以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有对古典经济学的、有对庸俗经济学的、也有对小资产阶级经济学位的。

本卷抽象地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①

 


 

①《资本论》第3卷,第29页。

 

 

《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二十五章,书的分篇分章,正好反映了本卷的内在结构、研究的逻辑进程和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全书在研究的进程中,紧紧把握资本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和劳动这一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注],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探求与之相适应的资本和劳动这一关系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试将第一卷的内在结构、研究的逻辑进程图示如下页。

第一篇,从一般的、单纯的商品社会出发,研究“商品和货币”。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是商品社会最简单、最基本的生产关系,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的胚芽形式。这里通过分别考察商品、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综合考察商品流通,揭示了商品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理论前提。因此可以将本篇看作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具体的经济运动规律的抽象“台阶”。

第二篇,研究“货币转化为资本”。商品流通的最终产物——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式。这里通过对资本总公式、总公式的矛盾及其矛盾的解决的考察,揭示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规律。货币转化为资本,表明货币和商品的关系转化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而这一关系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的前提和基础,直接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的基础。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其根本的分析,是在

 


 

[注] 这一提法,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63页。

商品和货币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的简单、胚芽形式

(第一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商品和货币的关系转化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第二篇)

 

 


 

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揭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运动的全过程、资本的生产规律

(第三至七篇)

 

 


 

A、生产过程的本质:  再分别研究  B、生产过程的现象:

   剩余价值的生产                  工    资

——揭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        ——揭示工资对劳资关系的掩盖

(第三至五篇)                            (第六篇)

 

 


 

绝对剩余    相对剩余

价值生产    价值生产

(第三篇) (第四篇)

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统一

(第五篇)

C、资本的积累过程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共与之相

      适应的资本的生产关系运动的全过程

(第七篇)

第三篇才展开的。第三至第七篇,具体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与之相适应的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这一研究,包括由抽象到具体的三个逻辑阶段。

第一逻辑阶段:第三篇至第五篇,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即从资本的方面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的本质。这一研究又分为三个逻辑层次:第一逻辑层次,即第三篇,先抽去生产方式的变化,研究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的、而又是特殊的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里考察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两者的统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靠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榨取剩余劳动的,它从形式上确定了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关系,这便使资本关系的人格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不可避免。第二逻辑层次,即第四篇,抽去工作日长度的变化,研究剩余价值生产发达、完善的形式——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内容上确定了资本对劳动的统治;但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通过工人与劳动资料的对立和斗争,表现得异常尖锐激烈。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工业化)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历史阶段: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这同时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种手段、方法。在分别研究了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形式之后,第三逻辑层次,即第五篇,便把资本的生产过程当作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统一来研究。这里分别从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质和量两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剩余价值率公式作了概括和综合,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规律和资本剥削劳动的本质,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量的规律,阐明了两种剩余价值的联系与差别,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的经济根源。

第二逻辑阶段:第六篇,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现象:工资,即从劳动的方面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穿在工资形态上对资本剥削劳动的本质关系的掩盖。这里通过对工资的本质内容和现象形式及两者在现实中的统一的研究,揭穿了资本的生产过程的虚假现象(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进一步暴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实质(剩余价值的榨取),阐明了资本主义越发达,资本通过两种工资形式对劳动的剥削越加强这一工资的发展趋势。

第三逻辑阶段:在上述分别研究的基础上,第七篇综合地、具体地研究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的生产关系运动的全过程。这里通过对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考察表明,从再生产角度来看资本的生产过程,它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既是资本财富的积累,又是工人贫困的积累,它再生产出规模扩大的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也必然因自身的矛盾而归于灭亡,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

全部研究从一定角度也可以概括为: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至六篇 第七篇

 


 

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就是说:第一篇,从一般的、单纯的商品社会出发,探讨“商品—货币”,即商品转化为货币;第二篇,探讨“货币——资本”,即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至六篇,从资本生产的一个孤立的过程出发,探讨“资本——剩余价值”,即资本生产出剩余价值;第七篇,从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出发,探讨“剩余价值——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一卷在理论建树上取得了伟大成果。马克思首先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考察单纯商品经济所得出的一般理论,是资本理论的一般基础。(资本的使命就是增殖、榨取剩余价值,资本理论在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所以可以把资本理论称为剩余价值理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述了整个资本理论的序论部分。由此前进,他在第一卷创立了资本的生产理论。

第一卷的理论成果,形成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可用示意图简明地表述如下页。

劳动价值论包括:(1)商品理论(阐明劳动形成价值的特征);(2)货币理论(阐明交换实现价值和货币在实现商品价值中的职能)。

资本理论的序论部分包括:(1)资本总公式和资本的实质;(2)劳动力商品;(3)货币转化为资本及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资本的生产理论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

劳动价值论(资本理论的基础)

(第一篇)

 

 


 

资本理论序论

(第二篇)

 

 

资本的生产理论——资本的流通理论——资本的分配理论

(第三至七篇)         (第二卷)               (第三卷)

 

对资本生产的孤

立过程考察创立:

(第三至五篇)        (第六篇)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的理论      生产的理论

(第三篇)             (第四篇)

 

 


 

两种剩余价值的         

生产的综合理论         

(第五篇)                 

对资本生产的再

生产过程考察创立:

                 (第七篇)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

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质的规定性——剩余价值的起源,资本榨取劳动的本质。

2.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量的规定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量的运动规律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4.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度的规定性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资本关系。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

1.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

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种手段、方法——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

3. 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资本关系的进一步规定。

(三)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综合)理论。

1. 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质的规定性。

2. 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量的变化规律。

3. 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质和量的统一——剩余价值率的诸公式。

第二部分:工资理论。

(一)工资的内容(本质)。

(二)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计件工资。

(三)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三部分:资本的积累理论。

(一)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理论。

(二)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理论。

1.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财富的积累)。

2. 相对过剩人口的累进生产(工人贫困的积累)。

3.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

1. 原始积累的秘密、实质。

2.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形成。

3.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一)第一卷在研究方法上的重要成果,就是马克思把辩证法运用于政治经济学而创立的科学抽象法,获得了最充分、最典型和最成功的运用。

1. 科学抽象法在本卷的运用,一般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表现在对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目的的确立上。《资本论》全卷以社会生产力为前提,从各种社会关系中抽出经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把研究范围确定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之内;把研究目的确定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而第一卷,在研究对象上,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总体中抽出第一级的、本质的、基本的关系——资本的生产关系为对象;在研究范围上,抽出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其目的在于从资本的生产过程中、从本质上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在各篇、各章中,也都是利用抽象力来确定研究对象和范围,以便纯粹分析某一特定的经济形式。

第二,表现在研究中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进程上。全卷中对每个对象的研究都是从“抽象”开始,暂时撇开某些因素,作纯粹的、单一规定性的考察,随着研究进程的推进,再将抽去的因素补入,最后作综合的“具体”研究;这样,一个研究对象就成为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进程中把具体再现出来。例如:第一篇研究商品和货币,先孤立地研究商品,再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研究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最后综合考察商品流通(W—G—W)。需要指出,在由抽象到具体的研究进程中,第一项为“抽象”,最后一项为“具体”,介于其间的中项的研究对象,则具有既抽象又具体的二重性:对于前一项是要具体一些了,因为在抽象研究基础上加进了一个具体规定;但对于后一项,又毕竟还较抽象,因为它还不是多样性的统一,还撇开了一些因素。如,第二篇研究的资本关系,比之它的简单、萌芽形式——商品关系要具体一些;但比之资本和劳动在生产过程的实际关系,又是较为抽象的。

第三,表现在多层次的辩证(矛盾)结构上。我们研究的对象是经济关系,“既然这是一种关系,这就表示其中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我们分别考察每一个方面;由此得出它们相互关联的性质,它们的相互作用。”①对于由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关系,仍然依此次序去考察。这样对经济关系(即一对矛盾)作由抽象到具体考察,一般便由三个逻辑阶段(或层次、步骤)组成。(1)第一逻辑阶段,抽象地考察经济关系的一个方面,即矛盾的主导、肯定方面;(2)第二逻辑阶段,既是抽象又是具体地考察经济关系的另一个方面,即矛盾的从属、否定方面;(3)第三逻辑阶段,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77页。

综合、具体地考察经济关系两方面关联的性质,它们的相互作用。这样,从总体上看全部研究,就呈现为一个对立统一的、辩证的结构。如,对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的考察:(A)剩余价值生产(从资本方面考察);(B)工资(从劳动方面考察);(C)资本的积累过程(在资本和劳动关系的总体上考察)。需要指出,这种辩证结构由于研究对象的从属、次第关系,而表现为多层性。如,资本的积累过程在对资本的生产过程的考察中,属于第三逻辑阶段。但对它的考察又分为三个逻辑层次:(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在具体考察扩大再生产时,又进一步分为三层次:(a)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财富的积累);(b)相对过剩人口的累进生产(工人贫困的积累);(c)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对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考察,更深一层地分为:(1)资本积累的本质;(2)资本积累量的规定性;(3)资本积累的最终限度问题。当然,上述三分结构是从一般的意义上说的,由于研究对象和任务的特殊性,逻辑阶段和层次会因研究中对某个阶段的省略、或某两个阶段的合并、或某种经济关系的多因素性而发生变化。如第五章对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八章对工作日的考察,只有两个层次。而第十五章对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的考察,则有四个层次。

2. 科学抽象法在本卷的运用,具体地还表现在它的许多派生的、从属的方法上。这些方法,有的最初属于其他学科,有的是许多学科共有的一般方法,马克思创造性地将它们纳入对经济关系的抽象分析中,合理地使其从属于科学抽象法。这些方法主要有:第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如,第一章对价值形式的分析;第七篇对资本的积累过程的分析——先是简单再生产,后是扩大再生产。第二,由静态到动态。如第二十三章考察资本的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先是考察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下的状况,再考察在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下的状况。第三,由本质返回到现象。如第三至五篇考察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本质,第六篇则上升到考察其现象。第四,从内容到形式。如第六篇对工资考察。第五,由质的规定性到量的规定性(规律)。如第五篇对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考察。第六,用现实的横断面证实历史的纵断面。如第二十四章(历史的纵断面)揭示的资本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为第二十五章(现实的横断面),殖民地正在发生着的事实所证实。第七,从微观(细胞)上升到宏观(社会)。如,第一章分析的商品,只是一个经济细胞,到了第三章,就上升到分析整个单纯的商品社会。第八,抽象比较法,即对两种经济形式,逐一地对比其相应的规定性,探求其异同。如第四章对公式G—W—G同公式W—G—W的对比分析。此外,还有我们熟悉的由分析到综合、由演绎到归纳的方法等等。

(二)本卷的研究,始终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这里仅扼要地把书中体现的一些重要原理和观点列举如下。

1. 关于社会劳动生产力(第一章、第五章)。(1)劳动生产力是人们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明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关系是超社会的,永恒的。(2)劳动生产力的简单要素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力;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客观因素,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主观因素。(3)社会劳动生产力在资本关系下,表现在资本的生产力。(4)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生产工具),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指示器。

2. 关于社会的生产关系。(散见全卷各篇)(1)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力的形式,表明在社会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在不同社会有着不同的历史规定性。(2)社会的生产关系(广义的)包括生产关系(狭义的)、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由于资本主义下工人的个人消费隶属于生产,所以消费在这里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加以考察<见第二十一章>)。在社会生产关系诸方面中,本质的、第一级的、基础的,是狭义的生产关系,即占有方式、所有权形式。它主要包含生产因素的占有方式(即生产条件的分配)、由此而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的方式、对生产过程的支配权以及对产品的所有权等等。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关系,就是本卷探讨的资本的生产关系,它表明作为资本的物质承担者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3)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人格化为人与人的对立。如,资本关系内在矛盾的人格化,就是资本家与工人两个阶级的对立和斗争。

3. 社会劳动生产力决定社会的生产关系。(1)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如,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货币转化为资本,商品关系转化为资本关系。(第二篇)(2)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关系不断得以完善。如,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劳动从形式到内容隶属于资本。(第四篇)(3)生产关系在积累运动中被扩大地再生产出来。(第七篇)

4. 社会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1)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如,资本关系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由协作到工场、由工场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破坏。如,对机器使用的限制、对劳动力的摧残。(第四篇、第七篇)

5.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关这个观点,本卷着重涉及到:(1)由社会生产关系组成的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制度,要求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为自己服务。如工厂法的出现、原始积累时期一系列强制性法律的出现。(第四篇、第七篇)(2)这是一种经济必然性,好比“怀孕”。(同上)

6.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第五篇、第七篇)(1)强制性地破坏旧的经济基础,以便使新的经济基础扩展、巩固。如工厂制度对小生产关系的破坏,圈地运动中利用国家权力扫清障碍,强行地使劳动者与土地分离,利用法律惩办流浪者、强行降低工资等。(2)促进新经济基础的发展。如利用法律限制工作日。(3)直接帮助、扶持经济基础发展。如利用国家权力给予资本家经济补助、经济优惠、贷款等。(4)对经济必然性来说,这是一种偶然性,是“助产婆”;暴力最终也不过是一种经济力。

7. 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两种途径。(第五篇、第七篇)(1)由生产力发展决定,自下而上,自发地进行。(2)由上层建筑决定,由上而下,自觉地进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5080.html

更多阅读

世界杯让我们认识了:巴拉圭与乌拉圭

世界杯让我们认识了:巴拉圭与乌拉圭⊙龙山神獒国家要小,人民要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世界杯让我们认识了两支南美劲旅:巴拉圭与乌拉圭,共进8强。巴今凌晨与西班牙决进4强,以1球失利,乌昨天凌晨已点杀非洲最后1队加纳,挺进4强半

巫继学:在劫难逃!地产业危机渐近

       巫继学,成都人,经济学硕士,新浪专栏作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河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自主劳动,人本经济学,劳资关系。主要学术成就:“自主劳动”理论(1980,与朱玲合作),提出“人本经济学”与“物本经济学”

第15节:金融海啸寻根问底(三)(3)

系列专题:《金融危机的惊天秘密:金融海啸与我何干》  我们的问题是,金融海啸真的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错在疏忽监管吗?如果再回到五年或十年前,美国会加强监管吗?  事实上,不要说再回到十年前,即使现在,美国仍在走着放松监管的路子。布什

第14节:金融海啸寻根问底(三)(2)

系列专题:《金融危机的惊天秘密:金融海啸与我何干》  2003年,格林斯潘在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上作证时表示,金融衍生品工具可以把风险从风险厌恶者那里转移给风险偏好者,监管这些产品是错误的。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华尔街坏孩子

第13节:金融海啸寻根问底(三)(1)

系列专题:《金融危机的惊天秘密:金融海啸与我何干》  有读者不明白了,问为什么华尔街投行要设计出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品呢?因为谁都想赚钱,谁都不愿意承担风险,都想把风险转移出去。商业银行想赚钱,不想承担风险,把次级贷款加一点利息卖

声明:《巫继学:金融海啸让我们想起了《资本论》》为网友永远为你而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