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评论三部曲之二
农行房贷新政细则上午发,下午停,“享年”不到一天,其短暂命运的确耐人寻味。 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风暴传导给了国内的房地产业。在开发商的“自救”与“等靠要”中,要到了救市的好政策,但楼市依旧低迷,于是有人评论说,开发商等来了暖气,但等不来春天。 客观地说,房贷新政颇有些“替房产商说话,为房奴办事”的意味。但就农行房贷细则而言,有网友认为,农行的条款谨慎,是因为怕次贷,即便实施也并不足喜。 如果说当下的基本国情是经济下滑,那么,与此对应的政策、措施就必须适合民情。民情是什么?从反对救市的民意中即可窥见一斑,一面是承担教育、医疗、住房等超重负担的民生之艰,另一面则表现出购买力低而购买欲极强。以楼市而言,某种意义上,干瘪的口袋与飙高的房价是主要矛盾,无论是货币政策、财税政策都必须正视这个民情。因而,我们能够理解,每一个不愿做房奴的人们的心声:让房价降得更猛烈些吧。进而,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权——— 观望。与之前万科业主大闹不同,我更加支持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理性之举。通过这一举动也应当让决策者从中解读出政策的某些不合理或需改进之处,也更希望这样的态势能够反馈并形成良性互动,由此,才能真正实现“救经济、救百姓”的目的。 之前为刺激消费应时而生的五一“黄金周”,当经济形势改善后,我们终不再为一时之利而断然结束其历史使命。提及这个的目的是,任一政策都有其生存的土壤,但政策的前瞻性、延续性甚至局限性也必须纳入统筹、评估之内。以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以及信贷能力,通过房贷政策刺激这一购买力低而购买欲极强的中低收入阶层是否又会为将来的隐患埋下伏笔,这值得思量。而且,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与低收入者不无关系,纵然我国有较为严格的监管,但考量目前的金融体系的不完备和脆弱性,金融风险确是存在的。 作为一个两极分化的“葫芦型”社会结构,包括住房、医疗等负担在内让绝大多数人备感压力。站在穷人的角度,我们会发现问题的另一面。以目前的房价,这于绝大多数国人是个无法承受之重。从长远看,解决占人口多数的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消费能力和扩大供应量,这更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房价本不是问题,只是买不起房子的人多了,便成为“问题”。买房的需求是真实的,买不起房也是真实的。这给当前中国应对经济危机提出了一个不能选择性失明的课题:“穷人”的住房权怎么实现?“穷人”的房子还要等多久? 以次贷危机为鉴,以现实民情为镜,着眼于长远。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近期表示,每次金融危机中,受害的都是最弱势的群体。为了避免金融危机演化为 “人类生存发展危机”,应当着力保护这些弱势群体。而我们现在救市,更应该深刻理解保护弱势群体的使命、责任和担当,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中国的发展,需要“穷人经济学”。相应的,此次救市,当然也需要“穷人经济学”的思维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