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陆善民老师的帖子《电工定律能描述经济规律吗?》,感到有点意思,毕竟话出无线电物理专业出身的专业人士之口嘛。尽管陆老师没有点明,但是陆老师帖有所指是不言自明的,毕竟此前不久本人有帖在先——《宏观经济核算的基尔霍夫定律》。
其实大家都知道,一门学科的知识用于其它学科,只有应用得当与否之分,而没有能与不能之分。
如果陆老师说,经济学应用其它学科知识要小心,大概没有人会感到有什么不对,尽管不是每个人都很清醒小心。但是说出《电工定律能描述经济规律吗?》就令人匪夷所思了,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并非陆老师所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现象,抽象出的是经济规律,和物理现象、物理定律是风牛马不相及】。陆老师的说法意味着一门学科的知识移植到另一学科里的时候,取决于这个学科的“姓名”。如果陆先生论证的结果是“能”,是不是所有的电工定律都能去描述经济规律?如果“不能”,是不是经济学和电工学从此绝缘?
例如,我们不能问“数学能描述经济规律吗?”。若有人说1RMB+1RMB=2RMB,2RMB>1RMB,这是正确的数学运用。如果有人要把1元/KG和1元/M相加或者比较大小,就是错误的运用,因为不同量纲不能相加,不同商品也不能比较价值大小。但是,在用数学上的布劳维尔不动点定理的时候,经济学就把所有商品的价格加在一起,还用每个商品的价格和这个“总价格”相除。这就属于数学谬用了。
也有人一直用物理学的观点,把“价值”看作是一种物理的能量,希望从物理学能量核算的角度来解读经济学。这当然也是荒唐的,是压根儿没有看到价值是一种“关系”——人和物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因此价值不是商品的内在属性,不可以和能量这种概念同日而语。
为了证明应用不当,陆先生举出了一个例子:【流行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往往出这种问题。例如,有一本《微观宏观经济学》里讲:“储蓄是漏出,投资是注入。……如果储蓄与投资相等,那就意味着漏出与注入相等,从而国民经济总的产出水平保持不变。”这就是照抄照搬水流理论的典型例子。】
这的确可以说是一个经济学谬用其它学科知识的例子。但陆先生没有指出其错误的根源在哪里,是如何“谬用”了。其实,这段谬用的荒谬之处就在于前面五个字——储蓄是漏出。某种流的“出”或者“入”,都是针对这个流域的边界而言的,如果我们问“储蓄是从哪里漏出的?”,问题就会一目了然。
在这段错误的描述当中,作者完全抹去了所有者(或者说是“部门”)的概念,把“流”所在的场所,看成是独立于所有者之外的空间了。这同电流节点定律中的节点是一个电流的容体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根本看不到一个用于核算的“节点”存在了。这正是本人在《宏观经济核算的基尔霍夫定律》一文当中批评的混淆了内部流和外部流、混淆了流入和流出。
陆先生一定知道,基尔霍夫定律有第一定律(KCL)和第二定律(KVL)之分,两者适用的对象是不同的,第一定律的对象是“节点”,三个以上的支路方能构成一个“节点”,而节点是不具有“储流”功能的;而第二定律的对象是“回路”,核算的是电压。类似陆先生所说的具有“储蓄”问题的(类似可以储存和释放电荷的元件“电容”),则是要用KVL来描述的。KCL可以被经济学借鉴的依据就在于,宏观货币流有着和物理电荷流相同的性质,即量的不灭性。
人类的知识是一个体系,可以触类旁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石当然是硬度超过被攻之玉的更好的玉,如果你随便捡起一块他山烂石就要去攻玉,自然是无功而返了。如果再因为自己的无功而返就告诫他人不要再用他山之石,那就更错了。由于对知识的驾驭以及知识门类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水平不同,应用不当的事情总是存在的,但不能因为有人应用不当,就从此不去正确应用,也不能因为自己应用不当而告诫他人不要正确应用,这就成了因为上次给孩子洗澡时把孩子连同洗澡水倒掉了,就从此以后不再给孩子洗澡一样了。
从KCL我们可以理解的经济学现象是,对于一个孤立的经济体来说,没有“收入”可言。对于一个有他国存在的国家来说,其“收入”就是出口所得,和国家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的收支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不是Y=C+I+G+(X-M),而仅仅是Y=X,因为对于国家来说只有“出口”这一个收入渠道。这种理解简单而直接,不需要复杂的论证反而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见阅读链接1)。
很多时候,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都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学科的问题,而不意味着必须要运用什么学科的知识,更不是替代。如果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完全可以放弃不用。更不能为运用而运用,造成喧宾夺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