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民讨伐之下,房价似乎开始如愿以偿地下降了。尽管万科降价引起激烈的抗议,但是,抗议者很快就被抗议了,希望房价下降的人似乎已经绝对控制了话语权。
作为私有者的民众,其消费能力或者如经济学所称的支付能力是巨大差异的。支付能力其实就是储蓄水平,或者不言格地说就是财富拥有量。众所周知,关于财富在人群当中的现实分配状况,有一个著名的“二八定律”,即两成的人口掌握着八成的财富。“二八定律”并不是用来描述实现计划经济的国家的情况而创立出来的,而是对全球市场经济国家的财富分布状况的切实描述,这就给了那些高叫市场经济具有均贫富功能的人实实在在一记耳光。
中国搞市场经济这么多年了,当前的社会财富分布情况其实也和“二八定律”八九不离十了,甚至是“一九”也说不定的。这么一种用基尼系数来考量的严重不合理不公平的财富分配状况,也就决定了在消费方面的“能力梯度”顺序。
如果把市场规范为让人人买得起,也就是说连最低支付能力的人群也能买得起,那么市场也就不复存在了,此时的财富分布就不是通过交换这种各取所需的方式完成的,而是变成了实际上的各取所需了。
合作建房者在支付能力梯度上属于什么水平?从北京的合作建房者几十户可以集资上亿元的情况看,这已经超过一个中国家庭的平均水平了。北京的房价据说也在降,而且有一直唱衰楼价的人说降得还非常厉害,而且还要继续大降。原来合作建房者的团队竞争拿地失败,有人归咎于大房地产商从中作梗的竞争排挤,而今土地流拍的事情不断传出,但却听不到合作建房者顺利拿地的声音了。实际上不说大家也知道,在成品房一降再降的时候,愿意接受6000元/平方米价位的合作建房者已经没有兴趣和必要去竞争土地自己建房了。
但是,房价下降到何时才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才能够让降价企盼消失?这大概是遥遥无期的事情。房价和所有物价一样,会波动,大城市的房价完全有可能降到合作建房者可以买得起的水平,但是合作建房者会在此时买房吗?合作建房者属于比上不足,比下则绰绰有余的阶层,如果他们在此时买房,那么就成为房价下降的阻击者,房价会在这里形成一个底部。
实际上,房价在合作建房者的心理价位之上的高位的时候,还有比合作建房者富得多的人群存在;而在合作建房者买得起的时候,同样还有多得多的更穷的人在企盼着合作建房者不要买房,好要让房价再降,直到所有人都可以买得起。
但是,实际上没有所有人都买得起的商品——都买得起的商品就是零价,零价就是无支付,就是赠品,而不是商品。到时候北京可能会采纳那个张教授的“准入限制”的建议,否则,盖楼的农民工兄弟盖完大楼之后自己也要弄它一套把农村了老婆孩子爹妈岳父母接到北京享福了。
我们当然不能够把合作建房者的心理价位当作是房价合理的标准。叫嚷房价高的当然是收入低的民众,而根据“二八定律”或“一九实情”,如果政府想让抱怨高房价的呼声消失,是不可能的,因为抱怨的人占八成,而且都集中在三角财富结构的底层。
如果对所有的人就可以接受的房价做一个全面的调查,你会发现,最低的可接受价格一定是“零”。就最近可能出台的房地产救市政策,又不少人反对。深圳的“万人购房团”“团长”邹涛就反对放贷限二政策解冻,并放出话说深圳的合适房价是每平方米八千元。深圳万人购房团是深圳市的最穷阶层吗?显然不是。在深圳,购不起每平方米8000元的房子的人多了去了,他们希望房子最好能降到800元呢。如果这些人听到邹涛们的8000元标准,不骂他祖宗八代才怪呢。
问题的根子在哪里?在于完全市场化的理念在住房问题上的无限制渗透。如果把所有的住房需求都驱赶到市场上来,市场必然会按照它自身的法则把需求者分割为不同支付能力的“细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