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推动人类进步 要领导关怀,还是要推动制度进步?



这一段时间,有两位民营企业家因“放弃个人过亿元的巨额财产,寻找终极快乐”而引人注目:“林妹妹”陈晓旭一心事佛并削发为尼,黑龙江海外集团总裁李宝宇心向大海而离家出走。

老板离经叛道,舆论一时哗然。在猜测了包括偷税漏税、巨额欠债等诸多被动原因之后,大家又普遍开始关心两位企业家选择离开的真正动因。此时,一个已经关心了多年的话题——压力,再次凸现。

因为遁入空门,陈晓旭所受压力多大,至今未作解释;而李宝宇却在遮遮掩掩、支支吾吾的背后,抱怨软环境给他带来的“难以承受之重”,并表示的确因此退隐。

陈晓旭是否真能做到了却尘缘,还是未知数;但23天之后,当李宝宇泪流满面地回归企业时,我们发现,离开既有的压力未必就意味着没有新的压力。

按李宝宇的解释,他的回归,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哈尔滨市中小企业局的各位领导,“他们不但协助稳定企业,还亲自赶到北京劝解本人回哈”。李就此认为,如果黑龙江省的领导能够对民营企业家创业之艰多一些关怀,也许企业家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压力。

原来如此。看来和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的想法一样,我们的李宝宇是把减轻压力的希望寄托在了政府领导者的关怀之下!

事实上,除了口头授权经营,身为法学硕士的李宝宇在此后一个月的期间内,并没有在企业的产权转移上有过任何文字上的交待。口头上的放弃、事实上的控制,让这位身家4亿的老板的这一次出走和回归,看起来更像是孩子为吸引家长注意的一声啼哭。

领导关注-现场办公-解决困局,这样的减压程式,为大多数企业家所期待;而诸多在新经济浪潮中声名鹊起的大型民企,更是借助自身的既有地位,对某些核心领导的关怀加以充分利用,甚至达到倚重的地步。

沈阳环保股份、和光集团就曾是这样的两家企业。头戴“环保设备制造第一股”和“优秀电子供应商”的头衔,两家全国著名的民企都曾受到过当时沈阳当政者慕绥新市长的高度关爱。然而,随着“慕马案”的爆发,两家优秀的企业深陷产业、债务泥潭而不能自拔,环保股份甚至在市场上消逝。

领导关怀,就意味着条件和环境的局部改善,这样的松绑,当然对民企的发展有利。但过分和习惯性的关怀,因为怠惰了对整体环境的改善而于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不利。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除了要对各级领导保持足够的距离之外,还应对那些披着关怀外衣而“由领导提出来的”企业发展目标,保持足够清醒的头脑。

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很多:巨人大厦因为珠海市的厚爱,由18层加高到了72层,最终拖跨了史玉柱;三九医药因为政府的厚爱,结果欠下巨额债务;吉林大学因为政府要求其做大做强,如今欠下根本还不起的巨债……

我们不反对类似的呼吁:政府要善待民企,要营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但善待和公平,并非以“领导关怀”这种方式来实现,特别是“个别化”的关怀。

因为有领导关怀,所以李宝宇至今都不愿透露曾经的压力从何而来。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因为有领导的关怀,李和他的海外集团未来会获得一个相对较好的发展环境。然而,那些导致压力的环境因素,却并没有随着李宝宇的缄默而消逝;它们会一直潜伏在那里,给新加入市场的企业造成新的压力。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李宝宇的上述做法略显狭隘。

 战争推动人类进步 要领导关怀,还是要推动制度进步?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很多优秀民企针对环境重压的具体反应、针对领导关怀的具体分析,都值得学习。

地产商万科在自己的员工集体受贿的情况下,没有选择回避,而是积极配合检察机关处理员工,并写公开信表明万科“不行贿,不受贿,塑造干净企业”的决心。万科董事长王石公开表示:万科保证不行贿,但很难保证职员不受贿;但万科决不容忍受贿的行为。

沈阳著名民企远大铝业,这个排名全球第一的“幕墙建造商”,接待过数不清的国家级领导人,但他们的企业管理者“从未受到过格外的鼓舞”,而是始终与各级领导的关怀刻意保持距离,脚踏实地地按着自身的条件去谋求企业的全球性扩张。

政府固然是创造优秀软环境的主体,但企业为何就可以置身事外?万科、远大这类优秀企业,没有等、靠、要领导的个别关怀,而是在客观上采取了推动社会制度整体进步的做法。这使得他们不但在企业的发展上取得了惊人的业绩,还赢得了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普遍的尊重。

显然,“要领导关怀,还是要推动制度进步?”已不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一个问题,而是一个企业领导者的态度。

**注:此为原稿,发表时略有删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5215.html

更多阅读

龙应台:做守法的受难者,还是违法的反抗者?

龙应台:做守法的受难者,还是违法的反抗者?一个制度无力保护个人的时候,个人有没有权利保护自己?如果“法”的存在是为了“个人”,为什么“个人”却经常要为了“法”而牺牲呢?龙应台:难局有个叫苏格拉底的老头,你大概不认识。他已经七十岁了!深

是曼陀花馆,还是曼陀华馆? 曼陀沙华小说

是曼陀花馆,还是曼陀华馆?清末紫砂名家何心舟的斋号,书上一般写作:“曼陀华馆”。细品其斋号的来历,我以为可能应是“曼陀花馆”。何心舟与王东石二位紫砂名家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对陈曼生的“彭年曼生壶”很崇拜,常有“仿”某某的字样出现

以人为本,还是以国为本? 国以人为本 闻有灾

以人为本,还是以国为本?天则经济研究所茅于轼俄罗斯小孩“阿尔捷姆·萨韦利耶”在他六岁时被美国人,女护士托利·汉森,从海参崴儿童福利院收养,七岁时又被他的养母送回莫斯科,声称这孩子神经有毛病,所以不愿再养他了。这样的事原本是一件

声明:《战争推动人类进步 要领导关怀,还是要推动制度进步?》为网友破旧瓷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