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课题 “市场容量理论纲要”及重大课题(二)



浓缩语:本文涉及的科研立项,靠任何一人的力量均难以完成,它需要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联合高等院校动员国家科研力量。

 

第七,关于市场容量理论的“容量扩展”

市场容量扩展可以直接拉动GDP、就业率和企业利润显著上升。扩展市场容量包括三种基本思路:

其一,改变使用价值需求与可支配货币的配比关系,使其档次提升和容量扩大(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与某种物价水平降低均能改变上述配比关系)。

其二,增加科技投入,使科技创新产品扩展和提升使用价值需求领域;使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降低成本并增加供给总量致某种物价水平降低而大范围改变使用价值需求与可支配货币的配比关系。

其三,设定在同一国家或同一地区市场容量不变时,用部分产能和产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包括参与国际竞争。

 国家重大课题 “市场容量理论纲要”及重大课题(二)

上述三条中的后两条,是西方发达国家取得经济增长的主要成功经验。中国必须借鉴。但是,中国经济所以赢得持续增长的“比较优势”则在于上述三条路线可以同时走。尤其是第一条路,蕴含着西方国家和制度所不具备的强大优势和中国式的宽阔大道。

所以,纲要第七,重点在上述三种基本思路中的第一种,即通过提高国民可支配收入来改变使用价值需求与可支配货币配比关系。提高国民可支配收入又包括“发展机会倾斜”和“分配机会倾斜”两种思路。简要回顾如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运行阶段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发展政策优先推向农村。上世纪80年代,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民因包产到户的改革政策普遍增加可支配货币收入,因此拉动城市商业繁荣和工业产值、利润的高速增长。当时各地政府并没有足够资金支付农民卖粮、卖农副产品收入(包产到户才两年就开始“打白条”),但人口众多的农民把到手的一部分货币花掉,也造成了工业落后的全国市场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局面。最后结果是:物价飞涨,“倒爷”遍地,城市居民怨声四起。好的结果是:自80年代后期开始的城乡企业创业、产品升级换代,则显然是被全国市场容量扩展和“级别”提升所拉动的。变动的使用价值需求与可支配货币共同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力。第二次是分配政策向农村倾斜。自2002年直到目前,表现为党和政府解除了广大农民连续多年为城市创业所承受的沉重负担,包括03年以前“反农村税费泛滥”的积淀效果,和03年以后的全国农业免税和补贴到位,以及近两年为城市贫困群体解困的措施,同样,强力推动并显著产生了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运行成果。

30年三个阶段,暗示中国经济有一种“中国式的发展规律”,即每一次广大农民收入的显著增加,均会给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产值和利润增长,同时为城市和企业发展提供新一轮动力。中国农民群体作为最大使用价值需求的增长潜力,也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伟大潜力所在。

于是,我们判断:在我国,人数众多的不富裕农村相对城市的“二元经济结构”、还有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状态,隐含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可长期稳健、有序、并较快推动经济增长的阶梯式、波浪式的科学发展规律。它在提醒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如果今后,解除贫困后的农民进一步提高收入水平或消除二元结构的整个部署,是有序推进的,那么,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不是中国发展的障碍,且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可以实现稳步推进的巨大优势。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稳住已经解困的广大农民收入,然后分波次、一波一浪推进“二元结构”渐除。这一阶段,不能像“解困”和“减负”一样平均上,而要把“二元结构”和“东西差别”当作经济发展的稳足阶梯,不急不躁,有序推进。

从科学发展角度看,过去30年在利用上述优势时,我们做的还不够自觉、还带有不完全符合经济规律内在要求的特征和粗放特征。还没有从市场容量理论上理解到:一,如果人数众多的农民在较短时间里同时提高收入或减少收入,它所带来的市场容量扩展或萎缩的“指向结果”将是什么?广大农民增加或萎缩的使用价值需求总量,是否正是导致产业结构失衡的根源之一?二,我国正在规划的农村和城市困难群体均要达到“小康生活水平”,那么,其所增加的市场容量指向,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实现保障供给的总量要求,又是什么?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适应中国特色的、转变增长方式的发展思路已经日益清晰,它要求:在基本消除贫困之后的中国,GDP增长不仅要坚持优先扩展市场容量,而且在扩展市场容量中还要深入做到:今后要重点把“发展机会”送给农村;今后要重点把“分配机会”送给城市。

发展机会送给农村指的是:“产业上游的发展机会”要重点惠及农民,而由此产生的中下游发展机会将主要惠及城市。产业上游的发展机会主要指:土地资源、林农牧资源、旅游资源等开发,要优先考虑惠及农民,不可再用掠夺方式。此前,全国各地已经对周边农民实施过掠夺式发展的某些中心城市,目前均已陷入“再发展乏力”的艰难困境。举例(略:批评话不好听)。

分配机会送给城市指的是:依靠强有力的政策、制度导向,构建城市市场容量主体结构,在确保总量增长的前提下,加快缩小城市主群体内部货币收入差别的步伐。

“两个重点”将是我国宏观经济从此走向有序推进的关键。

课题研究的关键切入点是――

我们至今尚不清楚过去30年农村市场容量的两次大扩展和大提升,对城市发展所起到的具体经济辐射效应,究竟是什么?人们理解到了江浙、广东乡镇企业(后来称“民营企业”)的崛起,对彻底改变农村贫困起到的作用,但是并不清楚它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全部效应所在,也不够清楚中心城市的财力、智力集群式、波浪式向周边农村辐射,对城市未来发展将会起到的真实效应。

请求证:1,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居民(不含城市)平均可支配收入每提高10个百分点,与全国零售商品总额指数的关系?与城市就业机会增长的关系?与全国GDP增长的关系?与城市工业企业(可不含村办企业)利润增长的关系?2,农村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元的家电市场容量?轻型商用车市场容量(有钱的农民不是先买轿车而是先买轻卡)?3,农村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00元的家电市场容量?轻型商用车市场容量?4,农村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的主要市场容量包括哪些商品?类推。5,关于“分配机会”的倾斜重点,主要在于缩小城市市场容量主体结构的内部差别,需要求证:在城市选定目前占人口绝对多数的群体范围,模拟收入差别大于10倍与差别显著缩小到6倍、5倍、4倍、3倍――但总量不减的几种市场容量的同期最大值比差(这是市场容量理论的核心数据),6,与上述相关的是:没有收入差别就没有效率,请求正“公平”与“效率”相对应的主体市场容量内部差别的“适中”指数(占人口极少数的两极分化差别可以忽略,但财富总量比例――不可忽略)。

 

第八,关于市场容量理论的“科学容量”

以资本效率和创造价值为中心创立和发展的西方现代经济学,是被自然环境保护专家强迫其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的。所以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便给经济学赋予一种新的定义:经济学就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选择、使用可以有其它途径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供消费之用的学问。还是站在一己创造价值的主观的、单边的角度来看待全球有限资源的。所以有些经济强国为了壮大自己,总是死死盯着别国的稀缺资源。这样的经济学,不动粗不动武才怪。

(未完待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5265.html

更多阅读

商业地产现状 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势分析(二)

问题突显 现状堪忧      新华网四川频道5月27日电(记者吕庆福)接受记者采访的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房地产专家及业界代表们普遍认为,尽管我国商业地产发展正迎来大发展机遇,但商业地产业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却不令人乐观,更不容忽视。 

建材市场设立条件 超级市场的立地条件(二)

(二)、店铺位置条件    1、商业性质。规定开店的主要区域以及哪些区域应避免开店。    2、人口数及住户数。了解一定的商圈范围(例如1000米)内现有的住户人数。    3、竞争店数。了解一定的商圈范围内竞争店的数量。

三大课题 五个形象 品牌突破的三大核心课题(二)

       至今,“神圣”的美学更是不屑于低下高贵的头颅看看品牌这个“怪胎”,亲近一下这个俗称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杂种”。要靠美学家们来给品牌美学一个可以登堂入室的名分,恩赐一张美学殿堂的入场券,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不要落

声明:《国家重大课题 “市场容量理论纲要”及重大课题(二)》为网友奋斗的小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