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中心主义研究综述 人类中心主义的黄昏



 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我们可以这样的推论:美国正在将全球经济拖入一个衰退周期,我们知道这一周期的繁荣,事实上是完全有赖美国的经济的,也正是因此,学界将其称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巨人,但不幸的是这个巨人是被人为的注射了心奋剂的。如今它们已经进入心奋剂危害体现症时期了。综其原因是:美国的过度消费及带动的过度投资,就象纵欲过度者一样,已经透支了它们的健康。商业周期理论告诉我们:央行人为的压低利率造成信贷的扩张往往会误导商人,使他们热中于投资很多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够盈利的项目,由此当然能够形成一时间的经济繁荣。但信贷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张下去,一旦信贷收缩,那些本来就不应该投资和消费的项目就会无以为继,结果就是衰退,失业,此时间市场就要清理多余的投资和就业,而政府的反政策则会使不正常的局面维持下去,反而拖延经济复苏。而这仅仅只是经济行为的最外化最表象的特征,事实还在于对政策起指导的经济思想,在于国家干预理论所起的影响,而国家干预理论主义的根本问题在于:他们总是习惯于使用价格就业总量总需求总供给等总量概念,这种概念使国家干预主义者的分析重点不在集中于探讨个体经济选择如何形成的产业结构。他们显然对于利率和资本结构对于市场经济的作用是认识不足的。所以这轮的经济过热中,表层的原因,作为中央银行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是难逃干系的,但更深的原因我想还是在于国家干预主义吧,在于喜欢总量概念研究的国家干预主义者。在于指导他们的建构论的唯理主义,诚如

  哈耶克曾对法国启蒙运动为代表的“建构论的唯理主义”者的批判一样:现代文明受到的威胁,并比在于毁灭世界的非理性主义的狂热,而在于建构论的唯理主义者的滥用理性。试图有意识地设计现代世界,计划经济、政府干预,都是过度迷信理性的结果。

  启蒙心态(theenlightenmentmentality)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具活力和转化力的意识形态,是现代西方崛起的基础。实际上,作为现代特征的,人们关注的所有主要领域,比如科学技术、工业资本、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等,都从启蒙心态中受惠或汲取养分。而且,我们追求的那些被视为属于现代意识的价值,比如自由、平等和人权等等,如果不是在结构上,就是在起源上,与启蒙心态密不可分。我们想当然地认为:通过工具理性,我们能够解决世界上的主要问题;进步,主要就经济而言,是人类整体的渴望和需求。

  我们在启蒙心态中呆了这么久,以致我们假定它的总体思想推动力是合理的。不言而喻,现代人都同意激进的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它造成现代人的心理倾向:人不仅是万物的尺度,还是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源。尽管启蒙心态对进步、理性和个人主义的信仰在现代西方学术界已经受到一些智者的挑战,但它仍然是激励全球知识精英和精神领袖的准则。很难相信,任何一个国际项目,包括生态科学中的,不同意以下这些观点:人类的生存条件是可以改善的,以理性的方式解决世界问题是众所渴望的,个人尊严应该得到尊重。启蒙运动唤醒了人类,使人类发现了转变全球的潜力,实现了人类渴望成为万物尺度,做万物主人的愿望。它一直是现代政治文化最具影响力的伦理论述。几十年来,它已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少数人和文化精英的毋庸置疑的假定,在发展中国家如此,在高度工业化国家也是如此。

  对启蒙心态的公正理解,需要直率地讨论现代西方的黑暗面。那“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unboundPrometheus)象征着急剧发展的技术。它是人类智慧在工业革命早期获得的巨大成就。尽管受到浪漫主义运动的反对,遭到人文科学前辈的批评,启蒙心态在浮士德精神(一种本能地去开发、了解、征服、压制的精神)的鼓舞下,一直是现代西方的主导意识形态。如今在东亚,它正被拥戴为毋庸置疑的基本发展理论。

  然而,对启蒙心态进行现实的评价,将揭示出现代西方与“理性时代”(theAgeofReason)的形象有很多不协调的方面。现代西方霸道的论述认为,进步必须诉诸所谓的理性和个人能动性。他们的梦想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当多不同意识形态的人都有同样的观点,资本主义学者如此,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也如此,人顶可胜天。

  然而生态危机和社群瓦解正在世界各地发生。对此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紧迫任务,即重新思考启蒙运动的遗产。鉴于启蒙心态给生命支持系统带来的始料未及的负面后果,我们不能不加批判地接受它的内在逻辑,然而我们又不能拒绝它在当前和未来与我们知识界自我定义(intel1ectua1selfdefinition)的联系。我们面临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脱离并独立于启蒙心态,建立一个彻底不同的新伦理或新价值观体系,既不现实也不真心。它要么是愤世嫉俗的,要么是吹毛求疵的。我们应该开发这样的精神资源,它可以帮助我们扩展启蒙运动的视野,深化它的道德敏感。如果必要的话,还要创造性地改变它的天生束缚,充分发挥它作为一种世界观的潜力,改善人类整体的生存条件。

  而这种思潮的根源又在于他们的世界是可知论,但事实呢:一.从普遍意义出发:世界具有绝对不可能被认识性:

 人类中心主义研究综述 人类中心主义的黄昏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确的哲学观:‘自在之物’对我们的感官的刺激这一外部因素才是认识产生的基础条件,也只有它的运动它的变化通过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缘因,产生并且传达到人的感官,并经头脑最终形成思维和意识,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有一句很到位的话,概括了这种因果过程:“思维永远不能够从自身中获得,而只能从外部世界汲取和引出存在的形式~~~~~~~~~~”而客观的认识,不在信仰中,不是在思辨中,而是在经验之中,在归纳中去寻找原因,不是在经验之前而是在经验之后去寻找原因."更重要的是:"我们只能够相对的认识自然界和他的各个部分."----约.狄慈根《漫游》一书第195-197页.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定格下来的图画中的模特,它并不能够包括对象的全部."---约.狄慈根《漫游》一书第195-197页.摄影中,我们纪录的对象,是在我们摄影定格前0.05秒前的对象.原因在于,物质是运动的,当画家在画他的模特时,事实上他与他的对象<模特>对象与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与他<画家--观察者>他与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与对象外部环境与时间和空间,事实他们都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运动,在做画的过程中过程前与过程后,对象---模特的状态会守恒吗?显然不会,同样观察者--画家也不会,过程前的模特与过程中的模特和过程后的模特,在状态上是并不一致的,所以模特是不可能以同一状态无数次出现在图画里的.从而决定了认识将永远处于经验之后,认识本身就仅仅只是对世界变化的一种被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而已.

  二.从辩证角度出发:世界同时具有相对可被认识性:

  认知不可能包括对象的全部,因为认知者永远落后于他的对象。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永远是倾向于至上的,但现实是不可能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永远倾向于无限的,但现实中它是有限的,按他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标来说,它是倾向于至上和无限的,但它的个别实现和某一时期的现实来说却恰好是相对可能的,比如我们认识的煤焦油中的茜素、原子中的电子。最后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说:“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世界是可能被相对认识的,但在普遍概念下,世界是绝对不可能被认识的。”这就是自然界的因果性影响下的必然结果,是世界普遍的客观规律。也因此我们承认世界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是相对可以被认识的,就象牛顿的引力论可以让人造卫星来背书一样.但我们更强调的是世界是绝对不可能被认识的.

  事实上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抛弃我们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包袱,才能够在这个我们真实依赖的环境,准确的找到我们存在的位置和空间,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与其他的共同存在体找到对话的平台和回归到一个对话的心态里。我个人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5285.html

更多阅读

鲁迅《风筝》主题解读研究综述 鲁迅风筝读后感

鲁迅《风筝》主题解读研究综述海客谈瀛洲《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刊于同年2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1927年4月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野草》是一部真实记录鲁迅独特思想、心境的作品,它表达了鲁迅对人生、对世态

林黛玉之死研究综述 林黛玉死后贾宝玉

林黛玉之死研究综述马琼虎(河西学院文学院 甘肃张掖 734000)摘要: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林黛玉之死成了“红学”研究领域内最大的谜。可以说,《红楼梦》不止,林黛玉之死研究就不会停止。因此,关于林黛玉之死这个问题,在“红学”界形成

声明:《人类中心主义研究综述 人类中心主义的黄昏》为网友菊花灿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