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体情感的时序性
个体情感的发展遵循以下的时间顺序:
1、幼儿在刚出生时只能表现出未分化的兴奋;到了6个月就可分化出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快乐与痛苦;之后逐渐分化出苦恼、愤怒、厌恶、恐惧等否定性情感;到了12个月,开始分化出得意、喜爱等肯定性情感。
2、儿童与少年时期,人的生理功能、语言能力、行为能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人的情感与意志也迅速发展:3岁时就具备了人类的一切基本情感如喜、怒、哀、乐,5岁时明显表现出羞耻、忧虑、嫉妒、羡慕、失望、嫌恶、希望等情感,7岁以后出现了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和荣誉感,9岁以后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自制力明显增强,12岁开始自觉地、独立地为自己提出比较具体的行为动机与目的。整个儿童与少年时期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情感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极易受到他人的诱导,情绪的波动性大、稳定性差。
3、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过渡阶段,由于性生理与性心理的快速而不平衡发展,人的情感出现严重的动荡性,他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极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和诱导而发生极端化的情感,如大喜大悲、大爱大恨,其情绪周期性也比较紊乱。
4、青年时期,人有高涨的热情、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非凡的抱负、美丽的幻想和丰富的想象,这一切都在旺盛生命力的驱动下跃跃欲试,然而,理智的缺乏、知识的贫乏、经验的缺少等局限性使得他极易造成阻碍和挫折,从而产生否定性的情感体验。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他感到自己的许多东西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在感情上陷于孤立,就把心理能量和注意力转向内心世界,寻找精神乐园,通常通过写日记、心得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5、中年时期是人生的鐤盛时期,他的精力旺盛,充满自信,遇事冷静,办事稳重妥善,其情感处于成熟稳定时期,情感的效能性也较高,但由于肩负着社会的各项重担,工作任务和人际关系等都会使他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容易产生心理疲劳。他对地位的升迁、财富的变化、事业的成败、社会荣誉和道德形象的变化很敏感,很容易因此而产生情感的伤害。
6、更年期是人生的另一个过渡时期,由于某些生理器官如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和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出现紊乱,人在生理上会出现心悸、呼吸不畅、眩晕、失眠、多汗、食欲减退、便秘等反应,人的情感也会出现敏感、多疑、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7、老年人随着生理器官的功能衰退,体力与脑力的下降,容易产生消极的情感:社交圈子的不断缩小,容易产生失落感;一些愿望的落空,容易产生遗憾感;退休后的清闲容易沉缅于往事的回忆,从而产生怀旧感;退休后,许多同事和朋友的相继去世,常常产生凄凉悲切、忧郁孤独的情感;人际关系的退缩,增加了他对自己的注意力,容易沉缅于幻想及自我形象之中;对于子女支持能力的下降和依赖性的上升,极易敏感子女对于自己的态度。
二、个体情感时序性的价值根源
个体情感的发展时序起因于和取决于人的价值关系的发展时序,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否定性情感比肯定性情感出现得更早、更优先。这是因为婴儿的生命非常脆弱,各种各样的负向价值很容易对健康和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必须优先发展否定性情感来反映这些负向价值;
2、低层次情感比高层次情感优先发展。这是因为价值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方向发展的,高层次价值必须建立在低层次价值的基础之上;个体性情感比社会性情感优先发展,因为人只有成长到一定时期才能参与和开展社会活动,创造和获取相应的社会性价值;
3、对他人的情感比对自己的情感优先发展,这是因为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必须有一定的参照物,对自身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对他人的评价基础之上;
4、情感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是因为人在成长过程中将会根据事物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调节自己的各种价值关系,使之尽可能地趋近于最佳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各种价值关系通过调节逐渐趋于稳定;
5、情感的效能性在衰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这是因为人的劳动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6、在过渡时期(青春期与更年期),人的情感波动较大,容易出现极端情感和过敏情感。这是因为此时期人的各种生理功能、个体特性和社会角色处于剧烈变化之中,人的价值关系容易发生剧烈变动,并容易出现极端状态。
第八节 情感的差异性
情感的差异性就是指不同年龄、性别、生理特性、地理位置、社会地位、职业岗位、同胞排行的人具有不同的情感动力特性,这里着重于研究不同性别所存在的情感的差异性。男女在情感上的差异不是上帝随意安排的,而是有着客观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是长期社会演化和历史积淀的产物。
一、男女情感差异性的价值根源
男女之间最原始、最基本的差异性在于生理结构上的差异性,它产生于生殖方面的自然分工。女人在人口生产过程中天然地扮演主角,担负着生育和养育的主要责任。男女这种自然分工不断传播、扩大、延伸和发展到社会分工中去,从而形成了两性在价值关系上的差异,进而形成了两性在情感上的差异。总之,自然分工所产生的价值关系的差异是两性之间情感差异性的自然价值根源,社会分工所产生的价值关系的差异是两性之间情感差异性的社会价值根源。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社会分工非常微弱,决定和影响两性价值关系的客观因素只有自然分工。两性在生殖活动中各自担负不同的职责,男人负责捕食,女人负责生育和养育子女。由于捕食活动需要较大的劳动强度和较复杂多变的劳动内容,这就决定了男人通常具有较高的情感强度和较小的情感稳定性;由于生育和养育活动需要较小的劳动强度和较长的劳动时间,需要有充分的耐心和细心,这就决定了女人通常具有较低的情感强度但较高的情感稳定性。不过,那时的生殖活动往往只发生在繁殖季节,其余大部分时间男女从事相同的劳动,因此男女在情感上的差异非常微弱而且短暂。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人口生产日益活跃,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女人将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生育和养育子女,从而使男女在生殖活动上的分工与合作在时间上、空间上逐渐扩展开来,使男女的情感差异性逐渐贯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生命的全过程;随着劳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男女的劳动分工越来越明确,逐渐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男女之间在价值关系上存在着越来越明显的差异,因而在情感上存在着越来越明显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逐渐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私有制的形成与发展使女人逐渐沦为男人的私有财产,女人的价值关系逐渐依附于男人的价值关系,从而使女人衍生出一系列附加情感如依赖感、自卑感、顺从心、嫉妒、虚荣心、从众心等,也使男人衍生出一系列附加情感如自信心、支配欲、占有欲、反叛心、独立心等。
“男主外,女主内”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家庭模式,这在根本上决定了男女价值关系的基本框架,决定了男女情感的基本框架。“男主外”意味着男人将要接受更强大、更复杂、更多变的价值关系的作用,意味着不仅能够适应社会,而且能够改造社会,不仅要熟练掌握和有效运用自然关系,而且要熟练掌握和有效运用各种社会关系;“女主内”意味着女人只需要接受较轻微、较持久、较简单、较稳定的价值关系的作用,意味着只需要适应社会,熟练掌握和有效运用社会关系,特别是熟练掌握和有效运用与男人的利益关系。这就是男女之间情感差异性的价值根源。
二、男女情感差异性的发展趋势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辩证地理解男女在情感上的差异:
1、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判断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你承认不承认都是无法改变的,这不是对女性情感的有意贬低和恶意攻击,而是对女性情感弱点的客观描述,正因为女性社会地位的卑微,女性才会要求社会地位的男女平等;正因为女性在情感特性上存在弱点,才要求女性自强、自立、自尊、自爱。
2、这种差异是历史形成的,而不是天然决定的和永恒不变的。它是社会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最初产生于生殖方面的自然分工,并随着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当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时,这种差异又会逐渐缩小,以至最终消失。我们不仅应该看到这种发展趋势,而且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更要做出自己的努力来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完善女性的情感,以加速消除男女情感差异性的进程。
3、这种差异是一般性的和平均的,而不是具体性和个体性的。它是社会平均水平的描述,而不是个体水平的描述,许多女性在过去和现在都是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他们无论在客观利益上,还是在主观情感上都不依附于任何男人,但不能以此来否定女性在一般性和平均性的角度对于男性利益关系和情感关系的依附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男人在社会生产中的劳动优势将逐渐消失:一方面,体力劳动在整个社会劳动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小,男人在体力上的优势将逐渐失去意义;另一方面,封闭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逐渐解体,女人从家庭走向社会,其活动范围越来越宽阔,其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女人的脑力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男人在脑力上的优势也逐渐被女人在脑力上的优势所抵消。劳动能力的相对增长提高了女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女人的价值关系逐渐脱离了对于男人价值关系的依附性,女人的情感也逐渐脱离了对于男人的依附性。随着子女数量的减少以及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女人在生育、养育与教育上的负担将会相对减小,在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差异也将逐渐缩小。女人的价值关系与男人的价值关系越来越趋于一致,这就必然导致男女在情感的强度性、稳定性及效能性等方面越来越趋于一致。
仇德辉
2008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