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价值观 《数理情感学》第一章价值与情感3



三、情感矢量与情感矩阵

 情感价值观 《数理情感学》第一章价值与情感3

人的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所涉及的事物也是复杂多样的,人对于所有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可以组成一个复杂的情感系统,并可采用一定的数学表达式进行描述。

情感矢量:人对于所有事物的情感所组成的数学矢量,称为情感矢量,用M来表示,即

         M={μ1,μ2,…,μn}          (1-23)

其中,μi是指人对于第i个事物所产生的情感。

有些抽象事物本身是由多个具体事物所组成,则抽象事物的情感可用各个具体事物的情感所组成的情感矢量来描述。如果各个具体事物又是由若干更具体的事物所组成,即它相对于更具体的事物来说属于抽象事物,则各个具体事物的情感可分别用若干更具体事物的情感所组成的情感矢量来描述,这时,抽象事物的情感可用一个二维的情感矩阵来描述。

       M={μi×j}m×n                     (1-24)

同理,可以定义n维情感矩阵。

四、情感的并集运算

当某一母集事物是众多子集事物的并集时,人对于母集事物的情感可由各子集事物的情感的并集运算而得,从而构成并集情感。

并集情感:设A=A1∪A2…∪AN,则主体对于母集A的情感称作各个子集Ai价值观的并集情感,用|MA|来表示,即。

    |MA|=F(μ1,μ2,…,μn)        (1-25)

其中,μi表示人对第i个事物的情感。

一般情况下,并集情感并不等于各个具体情感的代数平均值。事实上,并集情感与人对于各个具体事物的作用规模有关,可以证明(从略):

情感并集定理:当情感强度较低时,主体对于某一母集的并集情感∣MA∣等于各子集的情感矩阵MA与各子集的作用矩阵X之点乘,即

∣MA∣=MA·X 

=∑(μi×χ i)            (1-26)

其中,X={χ1,χ2,…,χn}称为各子集的作用矩阵,χi表示人对第i个子集事物的作用系数,它反映了这个子集事物所注入的价值量在整个母集事物所注入的价值总量中的比重,反映了价值资源在不同子集事物之间的分配比例。

不难发现,只有当各个子集事物的作用系数完全相同时,母集事物的并集情感才等于各个子集事物情感的代数平均值,即当μ1=μ2=…=μn=1/ n时,有:

 ∣MA∣=(∑μi)/n              (1-27)

五、情感的交积运算

当某一母集事物是众多子集事物的交集时,人对于母集事物的情感可由各子集事物的情感的交积运算而得,从而构成交积情感。例如,某一项工作既艰难又没有多少报酬,则人们对于这项工作的情感可由艰难性情感和低报酬性情感的交积运算而得。

交积情感:设Z=A∩B,则主体对于母集Z的情感称作个子集A和B价值观的交积情感,用∣MAB∣来表示。

六、情感的合成运算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个人往往拥有不同的情感;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情感往往又不同于他所在的集体或社会对于该事物的情感。根据人类主体的不同,情感可分为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三种基本形态,其中,集体情感是由集体各成员对于同一事物的情感相互作用而成,而社会情感又是由社会中的各集体对于同一事物的情感相互作用而成。

合成情感:设集体是由个人C1、C2…CN所组成,则集体对于同一事物的情感称为该事物的合成情感,用∣MC∣来表示。

集体情感通常并不等于各成员情感的代数和,但必定与各成员的情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可以证明(从略):

MC=∑(MCi×Si)                  (1-28)

其中Si反映了个人情感对集体情感的影响程度,称为情感影响权数,它与价值观的影响权数基本相同。

七、情感与价值观的联系与区别

1、情感与价值观具有相同的层次结构,且每一个层次之间具有相同的逻辑关系。

2、情感是对事物价值特性的间接反映,而价值观是对事物价值特性的直接反映。

3、情感是人对事物价值特性的相对性认识,而价值观是人对事物价值特性的绝对性认识。

4、由于事物的实际价值率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的情感通常是多变的;由于价值观所反映的事物的价值率通常基于正常的环境条件或平均的环境条件,因此人的价值观通常是相对稳定的。

5、人的中值价值率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其情感系统与价值观系统通常“平行”、“同向”地运动与变化。

6、人的情感在平时是处于“沉寂”状态的,以便于节省能量与价值的耗费,只有到了事物的价值率偏离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人的情感才开始激发,而人的价值观则一直处于“觉醒”状态。

7、人的行为驱动力通常是通过情感为直接诱因产生的,价值观通常不直接为主体的行为和思维活动提供驱动力,而是通过影响人的情感来间接地对行为驱动力产生影响。

第七节  情感的分类

人的情感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分类。由于情感的核心内容是价值,人的情感主要应该根据它所反映的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1、根据价值的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正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增加或负向价值的减少所产生的情感,如愉快、信任、感激、庆幸等;负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减少或负向价值的增加所产生的情感,如痛苦、鄙视、仇恨、嫉妒等。

2、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如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热情是指强度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的情感,它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如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孜孜不倦等;激情是指强度很高但持续时间很短的情感,它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的、短暂的情感,如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

3、根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当主导变量是人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欲望;当主导变量是环境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情绪;当主导变量是事物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感情。

4、根据价值主体的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个人情感是指个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集体情感是指集体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阶级情感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情感;社会情感是指社会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民族情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情感。

5、根据事物基本价值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真假感、善恶感和美丑感三种。真假感是人对思维性事物(如知识、思维方式等)所产生的情感;善恶感是人对行为性事物(如行为、行为规范等)所产生的情感;美丑感是人对生理性事物(如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等)所产生的情感。

6、根据价值的目标指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对物情感、对人情感、对己情感和对特殊事物情感等四大类。对物情感包括喜欢、厌烦等;对人情感包括仇恨、嫉妒、爱戴等;对己情感包括自卑感、自豪感等。

7、根据价值的作用时期的不同,情感可分为追朔性情感、现实性情感和期望性情感。追朔性情感是指人对过去事物的情感,包括遗憾、庆幸、怀念等;现实性情感是指人对现实事物的情感;期望性情感是指人对未来事物的情感,包括自信、信任、绝望、期待等。

8、根据价值的动态变化的特点,可分为确定性情感、概率性情感。确定性情感是指人对价值确定性事物的情感;概率性情感是指人对价值不确定性事物的情感,包括迷茫感、神秘感等。

9、根据价值的层次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和自我实现类情感四大类。温饱类情感包括酸、甜、苦、辣、热、冷、饿、渴、疼、痒、闷等;安全与健康类情感包括舒适感、安逸感、快活感、恐惧感、担心感、不安感等;人尊与自尊类情感包括自信感、自爱感、自豪感、尊佩感、友善感、思念感、自责感、孤独感、受骗感和受辱感等;自我实现类情感包括抱负感、使命感、成就感、超越感、失落感、受挫感、沉沦感等。

第八节  情感模式与价值变化的对应关系

情感与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人的情感不管多么飘忽不定,都可以找到它的价值对应物,情感的任何变化都可以从价值关系的变动中找到它的客观动因,情感的不同表达模式都对应着价值的不同变化方式。不过,情感模式与价值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静态的、线性的和同步的关系,而是复杂的、辩证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和异步的关系。

根据价值目标指向的不同,人的情感表达模式可分为对物情感、对人情感、对己情感以及对特殊事物的情感四大类。

一、对物情感

一般事物对于人的价值(严格地讲应该是价值率)是一个变量,它有两种变化方式:一是价值增加(包括正价值增大或负价值减小);二是价值减少(包括正价值减小或负价值增大)。对应着每个价值变化方式还有四种变化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和过去完成。根据事物价值的不同变化方式和变化时态,对物情感可分为八种具体形式,如下表所示:

二、对人情感

对他人的情感不仅与他人价值的变化方式和变化时态有关,而且还与他人的利益相关性有关。根据他人价值的不同变化方式、变化时态和利益相关性,对人情感可分为十六种具体形式,如下表所示:

三、对己情感

人对自己的情感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变化方式和变化时态。根据自身价值的不同变化方式、变化时态,对己情感可分为八种具体形式,如下表所示:

四、对特殊事物的情感

有些事物具有某种特殊的价值意义,从而引发人的某种特殊情感。

(一)对他人评价的情感

当他人以某种方式(如语言、文字、表情、行为等)对自己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思想、行为和生理状态等进行评价时,人将产生特定的情感。

1、惭愧与委屈:当利益正向相关的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高于实际水平时,人将产生惭愧的情感,反之将产生委屈的情感。

2、别扭与羞辱:当利益负向相关的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高于实际水平时,人将产生别扭的情感,反之将产生羞辱的情感。

(二)对交往活动的情感

1、施恩与负疚:当与利益正向相关的人进行交往时,如果自己所付出的价值大于对方所付出的价值,人将产生施恩的情感,否则将产生负疚的情感。

2、屈辱与解恨:当与利益负向相关的人进行交往时,如果自己所付出的价值大于对方所付出的价值,人将产生屈辱的情感,否则将产生解恨的情感。

(三)对不确定事物的情感

1、关注、冷漠与警惕:当事物可能产生正向、零值和负向价值时,人将分别产生关注、冷漠和警惕的情感。

2、崇拜感、神秘感与恐惧感:当事物有着正向不确定、零值不确定和负向不确定的价值(即价值的概率平均值分别为正、零、负)时,人将产生崇拜感、神秘感与恐惧感。

(四)对自身状态的情感

1、安全感、孤独感与危机感:当自身价值处于他人的正向价值作用、无价值作用和负向价值作用时,人将分别产生一种安全感、孤独感和危机感。

2、责任感与依赖感:当他人的价值受制于自己的价值时,人将产生一种责任感;相反,当自己的价值受制于他人的价值时,人将产生一种依赖感。

3、归属感与失落感:当自己的价值依附于他人或社会的价值时,人将产生一种归属感;相反,当自己的价值从他人或社会的价值中分离出来时,人将产生一种失落感。其中,权力失落感是指当自己的价值从社会的政治价值中分离出来时人所产生的情感,失恋感是指当自己的价值从异性的价值中分离出来时人所产生的情感。

4、认同感:当自己的价值与他人的价值同属于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时,人对于他人将产生一种认同感。

5、荣誉感:当自己的价值隶属于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并得到它的承认和重视时,人将产生一种荣誉感。

6、无奈感和无聊感(或空虚感):当自己的价值处于负值状态、零值状态而又无法改变时,人将分别产生一种无奈感和无聊感(或空虚感)。

7、羞涩感与尴尬感:当利益正相关、利益负相关的他人对于自己进行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和价值作用时,人将分别产生羞涩感和尴尬感。

第九节  情感的进化过程与价值动因

达尔文认为,人类机体状态与生物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生物种类不断分化而增多,细胞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组织功能不断深化而加强。人类的情感发展也必然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情感的表现形式不断分化而增多,情感的层次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情感的行为驱动功能不断进化而加强。把辩证唯物主义与进化论的基本思想应用于情感领域就形成了科学的情感进化论。建立科学的情感进化论对于探索情感的逻辑结构及其运作机理,实现科学的情感计算,研制出真正意义的情感机器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情感进化的价值动因

由于情感是人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那么情感的进化在根本上起源于取决于价值关系的进化,即人类价值关系的进化推动着人类情感的进化,那么,要分析人类情感的进化过程,首先必须着手研究人类价值关系的进化过程。人类情感的进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模式多样化。情感的表达模式和识别模式不断朝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它根源于人类价值关系的变化形式不断朝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同样是负价值的产生,可以根据发生时间(过去、过去完成、现在和将来等)以及主体利益相关性(正向相关性和负向相关性)的不同而有着多种不同的变化方式,因此,同样是痛苦,可根据发生时间以及主体利益相关性的不同而有着多种不同的变化模式:痛惜、失望、痛心、顾虑(主体利益的正相关);怀恨、妒忌、嫉妒、顾忌(主体利益的负相关)等。

2、结构多层化。情感的逻辑结构不断朝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它根源于人类价值关系的逻辑结构不断朝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人类的价值需要的逻辑结构可分为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等四个基本层次,       价值需要的层次越高,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就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更大的概率上、更高的稳定性上得到维护和加强,因此人类情感的逻辑结构也相应地分为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等四个基本层次,人的情感层次越高,将会表现出更大的容他性、共享性、主观能动性和情感稳定性。

3、表达与识别精细化、敏锐化和前瞻化。情感表达和识别的能力不断朝着精细化、敏锐化和前瞻化的方向发展,它根源于人类价值关系的变化越来越朝着精细化、敏锐化和前瞻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社会事物之间的相干作用与协同作用越来越强烈,各种形式的价值正反馈现象越来越增多、越来越激烈,许多社会事物的事实关系的微小变化将会导致其价值关系的重大变化,这就越来越迫切地要求人类能够细致地、敏锐地、可预见地表达或识别社会事物(或自身)的价值关系的微小变化,即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提高人类情感的细致性、敏锐性和前瞻性。

二、情感的进化过程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的价值关系的进化过程可分为五个基本阶段:单因素价值发展阶段(即趋性阶段)、多因素价值发展阶段(即非条件反射阶段,或刚性本能发展阶段)、可变性价值发展阶段(即条件反射阶段,或弹性本能阶段)、多形式价值发展阶段(即知性阶段,或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阶段)、多层次价值发展阶段(即理性阶段,或辩证思维阶段)。

人类价值关系的发展过程既有缓慢的量变,也有快速的质变,它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进化过程,那么人类情感的发展过程也必然既有缓慢的量变,也有快速的质变,也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进化过程。把情感看成是人类的独有物是不科学的、唯心的,把情感简单地分为本能式情感和能动式情感两大类也是机械的、教条的。

统一价值论指出,人类的反应方式包括认知方式和评价方式(即情感方式)两个方面,因此人的情感也必然相应地经历五个自然进化阶段,并相应地出现五个不同层次的情感类型。

1.趋性情感(或单因素情感):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价值评价方式,很低等的生物只能对具有单一物理化学特性的价值关系进行评价,并产生一种选择倾向——逃避或趋近,或者以光为标准,或者以热为标准,或者以水为标准,或者以土为标准等。因此,趋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单因素价值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单因素情感”。如草履虫对于草酸的趋近。

2.刚性情感(或多因素情感):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评价方式,动物能够通过若干形式的无条件反射来感知具有复合的物理化学特性的价值关系。不过,这种情感需要经过长期进化才能建立起来,而且不容易改变,不存在任何灵活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来灵活调节。刚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多因素价值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多因素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生物有鱼类、昆虫类、鸟类动物等。

3.弹性情感(或可变性情感):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评价方式,动物能够通过一级或若干级的条件反射来感知和学习多种价值关系的变化,并灵活调节情感反应的强度,使之与价值关系的变化相对应。弹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可变性价值产生可变性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可变性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生物有哺乳类动物等。

4.知性情感(或多样性情感):这是一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较高等动物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有利事物和各种各样的有害事物,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情感。知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多样性价值产生多样性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多样性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生物有灵长类动物等。

5.理性情感(或多层性情感):这是一种最高级的评价方式,人类借助于语言对各种价值关系进行归纳与抽象,并形成相应的价值形象或价值概念,再对价值形象或价值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全面地、准确地、辩证地认识各种价值关系的内在本质与规律性,探索各种价值之间在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多个方向上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具有多价值层次的、辩证统一的、高度理性的情感。在理性情感的引导和控制下,人懂得了低层次价值应该服从高层次价值,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人还懂得了价值关系是个辩证统一的关系,负向价值往往隐含着正向价值,正向价值又往往隐含着负向价值。理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多层性价值产生多层性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多层性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生物只有人类。

四、情感进化的发展方向

由此可见,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同生物的形成与发展一样,是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其发展方向表现为情感的形式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灵活性越来越强,准确性越来越高,前瞻性越来越好,人可以针对各种复杂的价值关系来及时地、灵活地、准确地调节自己情感反应的方向、大小、形式与层次,从而准确无误地指导自己的行为与思想。

情感进化的发展方向还可表现为情感与认知的不断分化与整合:在趋性情感阶段,认知与情感完全混为一体;在刚性情感阶段,认知与情感仍然混为一体,不过有逐渐分离的趋势;在弹性情感阶段,认知与情感进一步分离;在知性情感阶段,认知与情感各自可以独立发展;在理性情感阶段,认知与情感不仅可以独立发展,而且可以进行新的整合。

不管怎么样,情感是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情感进化的发展方向在根本上取决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关系的发展方向。

第十节  情感强度三大定律

前面已经指出,情感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值,虽然,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在根本上决定着人的情感强度,但在一般情况下,情感的强度并不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成正比,而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关系。为了探索这种特殊的函数关系,首先了解一般意义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及强度定律。

一、一般刺激感受的强度定律

外界某种物理刺激或化学刺激可以引起人的相应感受器官的反映,而每一种感受器官只对一种或两种形式的能量特别敏感,如眼睛对于光能,耳朵对于声能,皮肤对于热能和机械能,舌头对于化学能等。心理学指出,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服从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刺激强度的增加量与刺激强度之比值为一常数,即:

           △I/I=Km                         (1—20)

    这个定律最初是从人的眼睛对光波的感受性研究中得出来的,以后又发现人的其它器官的刺激感受性也遵循这个定律,最后发现整个生物界的刺激感受性都遵循这个定律,因此韦伯定律实际上是一条基本的生物规律。如果把这个定律进行数学变换,可得:

    费希纳定律: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即:

         μ=KmlogI+C                       (1—21)

其中,Km,C为常数,μ为感觉强度,I为刺激强度。

    选取一定的刺激强度单位,就可以使费希纳定律变换为:

         μ=Kmlog(1+I)                 (1—22)

    由上式可以看出,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当I→0时,μ≈Km×I,即当刺激强度很小时(刺激强度靠近中心区域时),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近似地成正比。这样,人可以在最重要的刺激强度中心区域较为敏感地、准确地感知外界刺激的强度变化,以尽可能获取准确而详细的信息。

2.当I→∞时,μ≈KmlogI,即当刺激强度很大时(刺激强度远离中心区域时),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这样,人可以在不太重要的刺激强度区域也能对外界刺激的强度变化有所感受,只是感受的灵敏度较低,从而可以粗略而大范围地获取信息。

二、情感强度第一定律

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反映,其发生过程实际上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特性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它与一般意义的刺激与感受生理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刺激信号不是事物的物理或化学特性,而是事物的价值特性,具体地讲就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即事物的价值率与主体的平均价值率之差)。这种刺激信号往往是一种抽象化的、复合型的关系信号,它既可以是复合的色彩、形状、体积、重量、声音、图象等物理化学信号,也可以是语言与文字所组成的第二信号系统,这些复合型信号代表着事物的价值特性,而不是代表着事物的某种物理化学特性。当事物的价值特性作用于或即将作用于人时,人脑将以一定的情感强度来感受它。

既然情感的产生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那么情感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关系同样应该遵循“费希纳定律”,由此可得:

    情感强度第一定律(即情感强度对数正比定律):情感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即:

        μ=Kmlog(1+ΔP)                (1—23)

其中,Km为强度系数,ΔP为价值率高差,μ为情感强度。

不难发现:当情感强度很小时,情感强度与价值率高差近似地成正比;当情感强度很大时,情感强度与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当价值率高差为0时,情感强度亦为0;当价值率高差趋近于-1时,情感强度趋近于负无穷大。

三、情感强度第二定律

由“使用价值边际效应”可知,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会随着事物的作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再结合情感强度第一定律,可得:

情感强度第二定律(即情感强度边际效应定律):人对事物的情感强度随着人对该事物的作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

其实,这个定律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有人含糊地、不完整地提出来了。德国经济学家戈森认为:“欲望强度或享乐程度会随着消费速度的增加而递减”。英国经济学家边沁认为:“一个人占有的财产越多,他从增加的财产上所获取的幸福量越少”。由于他们的观点都是以主观假设为前提,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严格的逻辑论证,因而长期被人们当作唯心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

人们为什么总是不怎么珍惜已经得到的东西?总是留恋已经失去的东西?这是因为某件东西在没有得到时,人对它的作用规模是无穷小,如果不考虑可替代物的影响,则人对它的情感强度就可能是无穷大。人一旦得到这件东西,对它的作用规模就由无穷小转化为确定值,人对它的情感强度也由无穷大迅速下降为确定值。同理,可解释为什么同一财富的丧失对于穷人来说事关重大,而对于富人来说却微不足道,这是因为人拥有的财富越多,他对单位财富所产生的情感强度或价值效应就越低,单位财富的增加或减少对他所产生的情感冲击或价值效应就越小。

四、情感强度第三定律

通常情况下,情感强度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量,这是因为:正向情感会驱使人不断向该事物增加价值投入规模,而使该事物的存在规模不断扩大,在“使用价值边际效应”的作用下,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逐渐下降,人的正向情感也将随之下降;负向情感会驱使人不断减少价值投入规模,在价值率边际规律的作用下,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绝对值将逐渐下降,人的负向情感也将随之衰减。总之,无论是正向情感,还是负向情感,都有一个随时间不断下降并趋于零的趋势。可以证明(从略):

情感强度第三定律(即情感强度时间衰减定律):情感强度与持续时间成负指数函数关系,即:

        μ=μoexp(-ktT)                     (1—24)

其中,μ为情感强度,μo为初始情感强度,kt为衰减系数,T为持续时间。

从绝对意义上来说,任何情感都不会无限趋近于零,因为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是一个由众多随机变量决定的随机函数,情感强度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随机函数。这样,任何情感的强度一方面在“情感强度第三定律”的作用下不断趋于零,另一方面又在众多随机变量的扰动下不断偏离于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5303.html

更多阅读

《象棋白皮书-2013》第一章象棋影响力四角度直观 几何直观

象棋白皮书-2013关于象棋现状的调查报告本白皮书仅供参阅,如因个人非法使用引起法律追究问题,责任自负,欢迎传阅!点此下载《象棋白皮书-2013》完整版《象棋白皮书》课题组前言象棋是什么?象棋是一种智力游戏,古今中外不少人痴迷,有

《被放逐者》第一章 I 放逐者鲁道斯

第一章宝石窃贼I有人说蜂巢都市是人类技术进步最杰出的的成就之一,这完全是胡扯。人类花了两万年终于学会了像非洲大陆上的白蚁那样筑巢,之后又用了几百年兴高采烈地把自己塞进这些像棺材般狭小冰冷,又如下水道那样潮湿肮脏的耗子

《逆龙传说》第一章穿越 玉桂夫人书包网第一章

穿越的游戏少年,梦飞扬这是本人的《逆龙大陆》系列第一章。有什么不足之处请点评。———————————————————————————————————————————————梦飞扬,今年14岁,是X市高中公认的游戏之王。他

猎头笔记 pdf 《猎头笔记》第一章

第一章 跳槽,如何跳得精彩 说到猎头,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跳槽。没错,无论职位高 低,无论工龄几许,任何一个身在职场的人,都有可能面对跳槽。哪些人适合跳槽?什么时候跳比较好?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而为?下面,我将从自己的本行说起,和大家共同

声明:《情感价值观 《数理情感学》第一章价值与情感3》为网友离开是我选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