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写 《数理情感学》第一章价值与情感2



五、价值观的层次结构

任何形式的价值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和满足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价值观是人对于事物的价值特性(特别是事物的价值率)的认识,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在于按照主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来有效地配置价值资源,因此价值的层次结构在根本上决定着价值观的层次结构。统一价值论认为,一切形式的价值(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都可归结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而根据消费需要的层次不同,一切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均可分为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四个基本层次,那么一切形式的价值都可相应地分为四个基本层次,由此可见,价值观也分为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四个基本层次。

衡量一个人的修养好坏、品德高尚与否,主要就是要看他的价值观的不同层次的取值情况。如果一个人对于反映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层次的事物拥有较高的价值观取值,而且这种取值比较稳定和清晰,而对于反映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层次的事物拥有较低的价值观取值,而且这种取值比较动荡而且模糊,那么他的修养就差,品德就低下。

六、价值观的并集运算

当某一母集事物是众多子集事物的并集时,人对于母集事物的价值观可由各子集事物的价值观的并集运算而得,从而构成并集价值观。例如,水果是苹果、梨子、桔子、西瓜、桃子等事物的并集,则人对于水果的价值观可由各个具体的水果种类的价值观的并集运算而得。

并集价值观:设A=A1∪A2…∪AN,则主体对于母集A的价值观称作各个子集Ai价值观的并集价值观,用∣WA∣来表示。

一般情况下,母集事物的并集价值观并不等于各个子集事物的价值观的代数平均值。可以证明(从略),母集的并集价值观与人对于各个子集事物的作用规模有关。

价值观并集定理:主体对于某一母集的并集价值观∣WA∣等于各子集的价值观矩阵WA与各子集的作用矩阵X之点乘,即

∣WA∣=WA·X 

=∑(ωi×χ i)             (1-3)

其中,X={χ1,χ2,…,χn}称为各子集的作用矩阵,χi表示人对第i个子集事物的作用系数,它反映了这个子集事物所注入的价值量在整个母集事物所注入的价值总量中的比重,反映了价值资源在不同子集事物之间的分配比例。

不难发现,只有当各个子集事物的作用系数完全相同时,母集事物的并集价值观才等于各个子集事物价值观的代数平均值,即当χ1=χ2=…=χn=1/ n时,有:

 ∣WA∣=(∑ωi)/n               (1-4)

七、价值观的交集运算

当某一母集事物是众多子集事物的交集时,人对于母集事物的价值观可由各子集事物的价值观的交集运算而得,从而构成交集价值观。例如,一个人同时具备丑陋、无知和恶毒三种品行,则别人对于他的价值观(或看法、评价)可由丑陋、无知和恶毒三种品行的价值观的交集运算而得。

交集价值观:设B=B1∩B2…∩BN,则主体对于母集B的价值观称作各个子集Bi价值观的交集价值观,用∣WB∣来表示。

可以证明(从略),母集的交集价值观等于各个子集的价值观的乘积,即:

价值观交集定理:主体对于某一母集的交集价值观∣WB∣等于各子集的价值观之乘积,即

∣WB∣=∏ωi                 (1-5)

八、价值观的合成运算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个人往往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价值观往往又不同于他所在的集体或社会对于该事物的价值观。根据人类主体的不同,价值观可分为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三种基本形态,其中,集体价值观是由集体各成员对于同一事物的价值观相互作用而成,而社会价值观又是由社会中的各集体对于同一事物的价值观相互作用而成。

合成价值观:设集体是由个人C1、C2…CN所组成,则集体对于同一事物的价值观称为该事物的合成价值观,用∣WC∣来表示。

集体价值观通常并不等于各成员价值观的代数和,但必定与各成员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可以证明(从略):

WC=∑(WCi×Si)                     (1-6)

其中Si反映了个人价值观对集体价值观的影响程度,称为价值观影响权数,在没有外来因素影响的情况下,集体价值观的影响权数之代数和等于1,即

∑Si=1                                 (1-7)

(1)当集体中所有个人的影响权数相等时,即Si=1/n,则

WC=∑WCi×∑=∑WCi                   (1-8)

即集体价值观等于各成员价值观的代数和,这时的集体处于极端民主状态。

(2)当集体中只有一个人的影响权数为人,而其他成员的影响权数均为0时,设(S1=1,Si-0,i≠1),则

WC=∑WCi=WC1                         (1-9)

即集体价值观只取决于某一个人的价值观,这时的集体处于极端专制状态。

(3)当Si>1/n时,说明这个成员对于集体价值观的影响程度大于平均水平,因而属于领导者或统治者的行列;当Si<1/n时,说明这个成员对于集体价值观的影响程序小于平均水平,因而属于被领导者或被统治者的行列;当Si=1/n时,说明这个成员对于集体价值观的影响程序等于平均水平,因而属于“平民”或“自由人”的行列。

人对于集体价值观中的影响权数并不是一个常数,它会随时间、空间、环境条件以及个人的状态与素质的变化而变化。影响权数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①正式的影响因素,如各种规章制度,能够使集体在组织上、制度上对不同个人的影响权数进行明确的规定,处于领导地位的人有较高的影响权数,处于被领导地位的人只有较低的影响权数,集体的各种决策、方针、行为实施等集体行为更多地由领导者来决定,更多地取决于领导者的价值观;②非正式的影响因素,如某个人在集体中所树立的道德形象和能力形象能够对其他成员的价值产生较强的同化或异化作用,整个集体的价值观会更多地受他的价值观的影响。

九、价值观的偏差分析

由于任何形式的主观反映都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而上下波动的,因此,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ω必须以其实际值P为基础,并围绕实际值P上下波动,即

ω≈P                         (1-10)

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它的结构要素(即主观价值率)是否与客观价值率相吻合。如果完全吻合,则主体的价值观就能正确地指导、调节和控制其活动,就能完全正确地反映其利益要求,这种价值观就是一种理想型价值观,能真正代表主体的根本利益。

理想价值观:客观事物对于主体的实际值率P1所组成的矢量或矢量矩阵,称为理想价值观,用WP来表示,即

WP={P1,P2,……,PN}               (1-11)

显然,理想价值观并不是主体实际存在的价值观,因为任何主体都不可能对事物的价值率进行完全准备地反映,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是根据主体与客观事物的利益关系而设置的一种特殊的“价值观”,是用以正确反映主体利益关系的“化身”的价值观,这个“化身”就相当于宗教信仰中的“上帝”或“真主”,集中体现了主体(个人、集体或社会)的根本利益。

价值观偏差:主体的实际价值观W与其利益价值观W之间的差值,称为价值观偏差,用δW来表示,即

δW=W-WP

    ={δω1,δω2,……,ωN}

={ω1-P1,ω2-P2,……,ωN-Pn} (1-12)

价值观偏差中的每一个元素反映了主体对各个事物的价值观偏差量,由于各个事物的作用系数不同,各个价值观偏差量在主体的生产或生活中所占比重与分量不同,因此主体的价值观偏差度并不等于所有事物的价值观偏差的代数和,而应是一个加权代数和。

价值观偏差度:等于主体的偏差价值观δW与作用矩阵X之点乘,用|δW|来表示,即

|δW|=δW·X                  (1-13)

只有当各个具体事物的作用系数完全相同时,抽象事物的价值观偏差等于各个具体事物价值观偏差度的代数平均值。

十、价值观的差异度

人类主体之间的价值观是千差万别的,怎样来描述两个不同价值观的差异程度?为此提出“差异价值观”的概念。

差异价值观:设主体A与B的价值观分别是 Wa、Wb,则将ΔWab=Wa-Wb定义为主体A相对于主体B的差异价值观。

“差异价值观”与“偏差价值观”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指两个主体之间的价值观差异,而后者是指同一个主体的价值观偏差。

价值观差异度:两个主体的合并价值观的差值,称为价值观差异度,即

    |ΔW|ab=|Wb|-|Wa|               (1-14)

由于一个主体不容易全面了解另一个主体的作用系数,因此在判断自己与对方的价值观差异度时,或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判断另外两个主体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度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的作用系数来作为基本的参考系。这样,根据不同作用系数的取值,可得出不同的价值观差异度。

(1)主体A以自己的作用系数为参考系,来判断自己与主体B之间所存在的价值观差异度:

|ΔW|a=ΔWab·Xa                (1-15)

(2)主体B以自己的作用系数为参考系,来判断自己与主体A之间所存在的价值观差异度:

|ΔW|b=ΔWab·Xb                (1-16)

(3)主体C以自己的作用系数为参考系,来判断主体A与B之间所存在的价值观差异度:

|ΔW|c=ΔWab·Xc                (1-17)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时自己往往并不觉得与他人的价值观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或矛盾,而对方却强烈地感觉到价值观的差异;有时自己觉得另外两个人之间的价值观不应该存在多大的差异,而他俩却强烈地感觉到这种差异。

十一、价值观的同化与异化

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可以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包括同化与异化两个相反方向。人们经常会试图去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价值观的同化过程;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奴化教育和宣传欺骗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价值观的异化过程。然而,价值观的这种同化或异化作用是按照什么样的法则来进行的呢?

1、价值观的同化作用。人们在一定的社会集体中,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共同利益,为了最大限度维持和发展共同利益,就必须在许多方面形成生存与发展的合力,这就需要尽可能地形成相同的或相近的价值观,以降低社会内耗,增强社会凝聚力。但是人类主体的价值观是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来同化彼此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同化就是指主体之间的价值观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妥协而越来越趋于一致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写 《数理情感学》第一章价值与情感2

价值观同化的主要手段有两个:①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感化等手段,来使他人接受自己所拥有的价值观,如对婴幼儿及青少年的思想及文化教育等;②通过各种奖惩措施和约束机制来诱导或强制性改造他人的价值观,如对先进人物的奖励和对罪犯的劳动改造等。

人体主动接受他人价值观同化的主要途径有两条:①选择自己最信任的人的价值观作为自己价值观同化的蓝本;②接受与自己利益相关性最大的人对自己所进行的说服教育。

可以证明:同化力的大小与主体间的价值观的差异度以及利益相关系数成递增函数。

2、价值观的异化作用。显然,主体之间除了有某种共同的利益关系外,还必定存在一些矛盾利益,这样,如果主体之间价值观的差异程度越大,其利益冲突反而会有所缓解,这就需要各主体之间进行相互作用来异化彼此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异化就是指主体之间的价值观相互排斥、相互冲突而越来越趋向于不一致的过程。

价值观异化的主要手段有两个:①通过各种宣传、欺骗等手段,来使他人接受自己所不拥有的价值观,如统治阶段对被统治阶段的奴化教育、愚民教育和宣传欺骗等;②通过各种奖惩措施来诱导或强制性改造他人的价值观,使他人的价值观越来越偏离自己的价值观。

可以证明:异化力的大小与主体间价值观的差异度以及利益相关系数成递减函数。

主体接受价值观异化的主要途径有两条:①选择自己最不信任或最为仇视的人的价值观作为自己价值观异化的参照系;②接受与自己利益相关性相反的人的价值观作为价值观异化的参照系。

综上所述,人们之间的共同利益决定着价值观的同化过程;人们之间的矛盾利益决定着价值观的异化过程。

十二、诚实与虚伪的数学分析

统一价值论认为:当一个人与具有高尚价值观的人进行交往时,将会得到较大的收益,因此人在交往过程中,一方面总要设法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并选择那些高尚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伴侣或同事;另一方面总要设法向他人展现自己价值观高尚的一面,掩盖自己价值观不高尚的一面。从而产生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实际拥有的价值观与向他人显露的价值观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价值观的这种差异可用“诚实”与“虚伪”来进行描述。

诚实与虚伪是一个常见的道德范畴,但它们到底有何内涵人们却未必十分清楚。人们通常以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言论是否在逻辑关系上保持内外一致(如言行一致、本质与现象一致)来描述和衡量他的虚伪与诚实的程度。然而,这种判断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进行的。

事实上,诚实与虚伪是一个价值论的问题,应该从价值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它们。例如,当某人身患绝症时有人告诉他只是患了一般性的小病,你能说这个人不诚实吗?因此,描述和衡量虚伪与诚实的程度不应该看人的思想、行为和言论是否在逻辑关系上保持内外一致,而应该看人的思想、行为和言论所对应、所代表的价值观与他实际所拥有的价值观是否保持一致。为此提出“表象价值观”和“表象差异价值观”的概念。

表象价值观:主体向他人(或社会)所显示的价值观,称为表象价值观,用Wm={ωm1,ωm2,…,ωmn}来表示。

表象差异价值观:主体的表象价值观Wm与他实际的价值观W之差,称为该主体的表象差异价值观,用ΔWm来表示,即

         ΔWm=Wm-W                 (1-18)

在一般情况下,主体的诚实程度并不等于他对各个具体事物的诚实程度的代数和,而应该是以其作用系数为加权系数的代数和。由此可以得出“虚伪度”与“诚实度”的数学定义。

虚伪度与诚实度:主体的表象差异价值观与其作用系数X之点乘称为该主体的虚伪度,用G来表示;主体虚伪度的倒数称为该主体的诚实度,用H来表示。即

G=ΔWm·X                   (1-19)

            H=1/G                       (1-20)

当然,并不是人的所有虚伪都能产生“额外”收益。当人的虚伪本质一旦被他人所揭露,那就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导致加倍的损失,因此,“虚伪”行为所产生的收益同样具

有很大的风险性。

十三、价值观的运行与修正

人的一切活动都在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其价值观总会与事物的价值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由于主体、客体及介体的素质与状态在不断地变化着,事物的实际价值率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要求主体必须不断地调节和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以趋近于事物的实际价值率。

(一)价值观的初始形成过程

主体为尽快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进行价值观的修正以前,就应该合理确定价值观的初始值,以缩短价值观的修正过程。在人的幼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这一过程往往由父母或启蒙老师来完成。

(二)价值观的运行与修正过程。

当主体准备实施某一行为方案时,就在确定事物的初始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这一行为方案进行全面分析,并估算出这一行为方案的预计价值率。行为方案实施后,主体又根据实际结果,估算出该行为方案的实际价值率。如果实际价值率偏离预计价值率较多时,主体就开始对该确定事物的初始价值观进行修正。这种修正过程需要反复进行多次,才能使自己对确定事物的价值观逐渐趋于精确。

如果无论主体对确定事物的价值观进行怎样的修正,总是不能使其行为方案的实际价值率等于或基本等于其预计价值率,那么主体就会考虑对行为方案的另一相关事物的价值观进行修正,直至两种价值率趋于相等。

如果无论主体对任何相关事物的价值观进行怎样的修正,总是不能使其行为方案的实际价值率等于或基本等于其预计价值率,那么主体就会怀疑整个价值观的结构模式,就会促使主体重构自己的价值观结构模式。

十四、价值观的一般变化规律

虽然人的价值观千变万化,但在整体上,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有着一定的规律性。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原始起点到稳定值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化阶段、修正阶段和稳定阶段。

有几点要注意:

1、有些事物的价值观初始化阶段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基本完成,如某些无条件情感反射;

2、对于新生儿,绝大部分的价值观原始起点一般都是1;

3、对于不同的事物,这三个阶段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些事物的初始化阶段较长,有些事物则较短,还有一些事物甚至没有这一阶段;有些事物的修正阶段较长,有些事物则较短,还有一些事物甚至没有这一阶段;

4、事物的价值层次越高,其初始化阶段和修正阶段所需时间就越长,修正阶段的变化幅度越大;

5、价值观从一个稳定值突变到另一个稳定值,也必须经过一个修正阶段;

6、主体系统越庞大,其初始化阶段和修正阶段的时间就越长。

第六节  情感的数学分析

认知、情感与意志是人类三种基本意识形式,虽然,人们对于人类的认知过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目前的电脑已经能够很好地代替人脑进行各种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但是对于人类的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研究,却举步维艰。迄今为止,机器人除了能够机械性地模拟和很粗略地识别一些人类的简单表情以外,再也无法前进一步,情感成了人脑与电脑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制造一台拥有人类情感的机器人似乎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其实不然,情感只是人类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只要揭开了情感的哲学本质,了解情感的核心内容,就能够建立情感的数学模型,就能够对情感进行科学分析和精确计算。

一、情感的客观目的

情感的哲学本质就是人对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情感与价值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也可以说,人的情感活动的逻辑过程与一般认知活动的逻辑过程基本上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所反映的对象不同,一般认知活动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事实关系,而情感活动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价值关系。

价值观的客观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率,它是事物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人在价值观的引导下,可以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选择倾向。然而,仅仅认识事物的价值率是不够的,人仍然无法真正确定对事物的价值资源的投入原则(投入方向和投入规模)。以经济贸易方面为例,如果一个商人的年平均利润率能够达到50%,那么他对于年平均利润率只有20%的经营项目不会感兴趣,甚至会产生反感;如果一个商人的年平均利润率只能达到15%,那么他对于年平均利润率只有20%的经营项目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事实上,当事物的价值率较小时,人不仅不会对它投入价值资源,而且还会不断把以前投入的价值资源抽调出来,只有当事物的价值率大于某个确定值时,人才会不断追加对它的价值资源的投入规模。这个确定值就是主体的“中值价值率”。

中值价值率:根据主体所有活动的价值率以及相应的作用规模,可以求出一个加权平均价值率,称为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或平均价值率,用Po来表示。

“中值价值率”是主体一个最重要的价值特性,它反映了主体的价值创造能力或本质力量的最重要方面——价值增长速度,主体的情感将会以它为参考系,确定对于所有事物的基本态度:凡是价值率大于其中值价值率的事物,主体将会对它产生正向的情感;凡是价值率小于其中值价值率的事物,主体将会对它产生负向的情感。即情感的客观目的在于以主体的中值价值率为基准,识别事物的价值率相对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的差值,从而为主体的行为和思维活动提供精确、有序和恰当的驱动力。

二、情感的数学定义

不难证明(从略):

中值价值率分界定理:当事物的价值率大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主体就会不断扩大其作用规模或增加其价值资源投入量;相反,当事物的价值率小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主体就会不断缩小其作用规模或减少其价值资源投入量。

可以看出,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是主体对于不同事物确定不同的价值资源投入原则的分界点,主体只要识别出事物的价值率与自己的中值价值率的差值,就可以确定对于不同事物的价值资源投入方向,以实现价值资源的最佳配置。为此做出如下定义:

价值率高差:事物的价值率P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Po之差值,称为该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用△P来表示,即

   △P = P—Po                         (1-21)

根据这个定义,“中值价值率分界定理”又可理解为:当某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时,主体就会扩大其作用规模或增加其价值资源投入量;相反,当某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小于零时,主体就会缩小其作用规模或增加其价值资源投入量。

由此可见,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特性参量,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对该事物基本的“立场、态度、原则和行为取向”,决定着人对该事物的价值投入方式和投入规模,因而必然会反映了人的头脑中来,形成一种特定的主观意识——情感。为此,对情感做出如下定义:

情感:人对事物的价值率高差△P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值,定义为人对该事物的情感,用μ来表示。

情感发生的逻辑过程: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时,人通常会产生正向情感(如满意、愉快、信任等),价值率高差的绝对值越大,正向情感的强度就越大,从而诱导、调节和控制人的各种活动不断趋向于该事物,以不断扩大其作用规模,其结果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会随着作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正向情感的强度也随之下降;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小于零时,人通常会产生负向情感(如失望、痛苦、顾虑等),价值率高差的绝对值越大,负向情感的强度就越大,从而诱导、调节和控制人的各种活动背离该事物,以不断缩小其作用规模,其结果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会随着作用规模的缩小而上升,负向情感的强度也随之下降;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等于零时,人通常不会产生情感,从而维持了事物原有的作用规模。

这里要注意,一般的生物规律或生理规律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并不是以等值函数的形式反映到人的情感强度之中,也不是以线性函数的形式反映到人的情感强度之中,也就是说,情感的强度并不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成正比,而是呈现出指数函数的关系(详见本章第十节“情感强度三大定律”):

μ=Kmlog(1+ΔP)                  (1-22)

式中,Km为情感强度系数。情感强度与价值率高差之间之所以具有这种函数关系,其生物规律或生理规律的客观目的是:当情感强度较小时,情感强度与价值率高差成正比,人的情感就可以较为敏感地、准确地感知事物价值率的变化信息;当情感强度很大时,情感强度与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人就可以粗略而大范围地获取事物价值率的变化信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5304.html

更多阅读

《象棋白皮书-2013》第一章象棋影响力四角度直观 几何直观

象棋白皮书-2013关于象棋现状的调查报告本白皮书仅供参阅,如因个人非法使用引起法律追究问题,责任自负,欢迎传阅!点此下载《象棋白皮书-2013》完整版《象棋白皮书》课题组前言象棋是什么?象棋是一种智力游戏,古今中外不少人痴迷,有

《逆龙传说》第一章穿越 玉桂夫人书包网第一章

穿越的游戏少年,梦飞扬这是本人的《逆龙大陆》系列第一章。有什么不足之处请点评。———————————————————————————————————————————————梦飞扬,今年14岁,是X市高中公认的游戏之王。他

异术 《金融异术》第一章

系列专题:《金融异术》第一章拉尔夫·阿卡姆波拉(Ralph JAcampora)在从事技术分析时,你必须要学会兼收并蓄,因为你的方法总会有无效的时候,如果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你就是在自取灭亡。在40年的从业实践中,拉尔夫·阿卡姆波拉始终在当代技

声明:《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写 《数理情感学》第一章价值与情感2》为网友虹之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