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音的歌曲 天籁之音,和谐之韵,混沌之质



“国乐之父”--古琴,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她是世界乐坛公认为最古老、最纯粹、非常特殊的华夏本土弹弦乐器,是一种集中国政治、宗教、文学、绘画、诗歌等于大成的国粹宝藏,每一个曲子背后都有很强的文化蕴涵。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概括与代表着中华几千年的悠久文明与古老神秘的东方思想。琴,不仅具有深沉蕴藉、潇洒飘逸的风格特点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且是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天籁之音,和谐之韵,混沌之质!

 

  [小知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因此,它便有了五弦:宫、商、角、徵、羽。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后来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

  天籁之音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我们一谈起古琴,就讲起20世纪70年代,美国"旅行者号"太空探测器遨游太空,探寻外星智慧生命。作为地球人类向外星生命问候的礼物,录有代表地球上人类最高水平的音乐唱片--黄金唱片将中国古琴曲《流水》作为首支入选曲目。《流水》,这首表现人和自然、宇宙和谐交融的东方古琴乐曲,至今回响在浩淼的旷宇中。

  在宇宙为什么要放《流水》,“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一词怎么来的?就是“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我们在宇宙中去寻找外星人,能找到知音,古琴这个中国的国宝,为什么不能在国内推广,让更多的人成为古琴的知音。所以,真心希望古琴在未来社会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2007年深秋嫦娥一号亲临广寒宫,带来了创新东方的古琴曲《高山流水》等30首经典曲目。“嫦娥”在到达绕月轨道后,于距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太空向地球播放这一组歌曲。每位中国人通过收音机、电视机以及互联网聆听到这些来自太空的中国天籁之音。

  《老子》云:“大音希声”。事实上,古琴的音量较小,音区低沉,音色明净浑厚,风格古朴。在古代,我国文人雅士几乎家家都有古琴。在中国乐器中,古琴的声音是特别的,不似二胡如泣如诉,却比二胡委婉缠绵,是那种回旋往复的缠绵,有点让人心痛;不如古筝响亮欢快,演奏效果立竿见影,却平和沉稳,有一种往心里去的吟哦;也不像琵琶那么锋芒毕露,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直截了然。古琴是细腻含蓄的,指法不动声色地控制着轻缓急重。这样的声音决定了它不宜作合奏乐器,而适合独奏。

  古琴的声音是让人迷恋的,泛音的轻灵清越,散音的沉着浑厚,按音的或舒缓或激越或凝重。古琴注、猱、揉、吟的指法,让人真正体验到余韵袅袅、象外之致的味道,就好像一炷香慢慢地在空中舞蹈,且实且虚,缭绕而去,仿佛中国画中的那种水墨烟云,如郭熙的《早春图》,又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知道《文王兴周,鸣琴而治》这个典故的人不在少数,典故主旨是: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记得还有一首古琴名曲叫《华胥引》,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黄帝夜得佳梦,梦中来到一个叫华胥国的地方。其地“国无师长”,“民无嗜欲”,其国民“美恶不萌于心,山谷不踬其步,熙乐以生。”黄帝见其国之状况,羡慕不已。华胥国的国民所过的安祥自在的生活,正是黄帝心中的理想生活。也可以说,黄帝的华胥之梦,正是他治国的思想境界。

  和谐之韵

  高山流水,和谐琴瑟。古琴文化,不仅是一种很独特且值得参研的文化;而且是一种远远超越音乐的音乐文化;不仅是一种震颤人心的心灵文化,而且她目睹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记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变革,反应了炎黄子孙的安祥、和谐、寂静、洒脱、自在的思想内含。从道家主张调动和发挥人类自身所有的功能,使之与大自然取得和谐,溶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到孔子的"和为贵";从墨子的"兼相爱",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十七大会议会上,中央高屋建瓴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着“和谐之韵”的古琴内涵!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古琴不光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代表作。现在我们都在讲“和谐社会”,我认为和谐世界更重要。了解一个文化,音乐是一个最好的窗口。了解中国文化,古琴是最好的窗口。现在国内或者世界上知道古琴的人很少,但是很多人一听就觉得古琴真好听,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这项乐器,如果有机会接触到的话,我想大家都会喜欢古琴。所以,希望大家用各种各样的渠道去弘扬古琴,让这项中国的瑰宝能够对大家有益。古琴家王菲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说在虞舜治世之时,人们常以捕鱼为生。当时的捕鱼技术并不十分发达,所以捕鱼的位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好的位置往往被年青体壮者所占,许多年老体弱的人生活非常困难。当时舜也参加捕鱼劳动。由于大家都很尊敬舜,所以愿意让出好的位置给他用。可是舜总是把好的位置让给那些年老体弱的人,自己却去不好的位置捕鱼。久而久之,大家都被舜的行为感动了。于是,大家无论强弱,都争相把位置让给他人。大家的生活不仅都好了起来,而且相处和谐,安祥自在。

  三皇五帝之治世,虽不能说绝对相同。但其间都有共通之处,即最大限度地顺人性而治,以期达到安祥自在的目的。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说,安祥自在是华夏先人所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三皇五帝的理想,虽尚无文字以记载,但其安祥自在的精神,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为后世所推崇。乃至老子、孔子等顶级思相导师,虽思想各异,而对上古那恬淡宁静安祥自在之遗风,却无不崇敬之极。这当然也是必然之事,因为安祥自在,本是华夏先人共同的理想境界。自从有了伏羲、神农、黄帝等祖先的治世理想,也就有了关于琴的故事。古德先贤的理想,往往是通过琴来表达的。伏羲、神农、黄帝、虞舜等造琴的传说,在琴界流传很广,而孔子、庄子等重量级人物也都是琴学大家。至于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在古琴文化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思想全面繁荣的时期,即所谓百家争鸣的时期。当时生产力发展很快,各地富足,而天子之势衰微。各路诸候,争相自强以期称霸于世。这就给了诸子百家以尽显才华的机会。于是,各家导师争相出山,以期用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国家强盛于世间。百家争鸣之势的形成,自然使中华文化思想空前繁荣,乃至对后世造成了深远影响。在此时期,琴的使用,已成为普遍现象。

  在当时,活动在思想舞台上主要角色约有九大家(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农家)。各家学说,观察事物的着眼点不同,自然会有一些差异。多少年来,这九大家的思想,可以说一直给中国人以很大影响。虽是百家争鸣,但谁也不会将谁“打死”。各家思想一直共存于中国人的头脑中,这正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中国人能够找到各种文化的共通之处,凡是好的,皆为我所用。中国文化原本如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两句话可说是精僻的总结。其实,中国人之所以可以将不同的思想融汇于一心,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因为中国人深知各种思想本有的共通之处:自心洒脱,世道安祥。古今中外,人们内心皆有此声。此内心之声的表达,正是琴的长处。虽诸家思想各不相同,但都同样对琴有着特殊的好感。琴融汇百家神髓,尽展人心深处的恬静安祥,潇洒自在之声。不仅百家争鸣琴,儒道佛三教皆崇。乐是儒学必修的重要内容。而琴更是儒者的最爱.而道者更是喜爱琴那清静洒脱的韵味。就连提倡不观听歌舞的佛教僧人,也同样欢喜自琴中领悟空灵大智。对琴的喜爱,三教皆同。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往往皆尊三教。文人们对琴的喜爱当然不在话下。他们往往借琴以完美自我的人格,修养身心,体悟大道。所以,人们才说,琴实在是中国文化的卓越代表。

  混沌之质

  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具有混沌气质的艺术。混乱无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人们早已从不同的方面认识到宇宙的原始状态:即无序。物质无序才会产生摩擦,产生火,产生运动。苏格拉底也曾肯定地宣称:“风平浪静对世界有害,狂风暴雨才会使事物永存”。庄子在《应帝王》一篇中将“混沌”人格化,并认为会因人类的雕凿而死。大气流变、海洋气候、漩涡、生物链、血液、噪音、战争、股票指数、人类行为、思维、梦、内分泌等等,无一不是混沌的产物。

 天籁之音的歌曲 天籁之音,和谐之韵,混沌之质
  相信听过巴托克作品的人,一定会为那种绚丽纷乱,极度多元化的配器所折服。但是,在印象主义之前的西方古典音乐中,除合唱以外,深刻表现出混沌美的作品并不多。音乐更多地被运用到宗教所带来的秩序中。他们就象绘画中的埃舍尔一样,是人类使用数学精神制造完美的最高权威,同时也是对三维透视的讽刺——因为那永远是非自然的,人文的。事实上,中世纪的宗教也是反自然的。作为歌剧作曲家和哲学家瓦格纳出现之后,为西方音乐的解放提供了氧气,他在《革命》中彻底地写到:“我要将现存事物的秩序摧毁”。他的理由是,一切仇恨,不平等和权力的划分,都是因为有“秩序”。把这种理论放到音乐上,象征主义就出现了,虽然那时还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对位法,但是统一的和谐开始被打破,千篇一律的和声开始被喧嚣的配器干扰。

  打乱一切现存的规则,就是现代音乐创造的开始。“乱”是一种动力。因为它提供机会。所谓机会,就是灵感。一个秩序井然的地方是不存在机会的,正如音阶永远不是音乐一样。在乐器的即兴演奏中,最重要的也是把握机会,创造灵感。

  “乱”作为一种久已失传的歌唱形式,如今只剩下了一些猜测。但作为一种理念,却一直存在于历代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中,譬如中国的绘画。曾有西方画家认为,“中国画无透视,他们的人物之间比例不对”。就连博学的利马窦神甫当年也曾觉得“中国山水画无透视,所以象假的”。但当代美国艺术家大卫8226;霍克尼就说:“中国画是有透视的,他们的透视是记忆。西方画家是照着窗外的风景对象画,而中国人是先到外面去散步,回到房间后,再记录自己看到的东西”。人类的思维是线性的,而且是虚线。一个人不可能一直想一个事情,而是跳跃性地想这想那。所有的想加在一起,才能构成中国画,所以,没有一幅好的中国画是真实环境,都是“乱”画的——因此也都是创造性的。即便用技巧将宋元绘画隔离到传统秩序中去,那么明以后大写意山水的诞生也远远早于西方,先驱般地抓住了“乱”的精神。徐渭、朱耷、石涛、担当等人对散乱事物的提炼,他们对世界的特殊的皴法,点法和没骨法,是康定斯基、波洛克、米罗或克利们望尘莫及的。

  所谓的乱,不是不负责,而是不刻意。古代军事的最高境界是“草木皆兵”。不存在一种只能用士兵打的真实战争。创作也是这样。不仅音乐和美术,现代文学最伟大的那些成就也是这样。杂家是无拘束的,自由的,最有创造力和魄力的。艺术家和政治家都必须是杂家,而不是专家。精通历史,哲学,书法,军事,诗歌和权力的毛泽东在文革时致江青的信中曾写到:“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他就是个“杂家”,而且有着“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境界。

  说了这些,再回到古琴上来。古琴最需要的,就是杂家精神。古代最好的琴人无一不是杂家。古琴减字谱为此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无节奏。忽略“无节奏”是一种浪费。古琴是可以“乱”弹的。乱声,应该是一种音乐空间。近年来的一些与电声合作的古琴和别的民乐似乎在开始走这条路,但主要目的是市场,而不是态度。现代“琴人”如果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将永远是古琴的阻力,甚至反而会成为罪人。老子的两句话:一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还有就是“大巧若拙”。“乱”作为一种音乐的高潮,有时是需要一些“拙”气的。不是墨守成规的拙,而是糊涂,随意和直觉的拙,是胡思乱想的拙,是跳跃性思维的拙。太精细聪颖,计划得失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据说有人将一团无数聪明人都无法解开的复杂连环结送给亚历山大大帝,希望这位征服过东方的君主能解开。而亚历山大直接抽出自己的剑,用力一砍,连环结立刻从当中绷散了。对于一些没有价值的麻烦和废物,减法永远比加法好。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广陵散》最伟大的遗产其实是一个悖论:因为它没有完成,所以我们永远可以自由地,不断地去完成。

   

 参考文献:《杨典琴论之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5480.html

更多阅读

歌颂父亲的歌曲大全_幸福学者 歌颂父亲的文章

歌颂父亲的歌曲大全  (2010-09-18 19:00:40)转载标签: 歌颂父亲的歌曲大全娱乐1,闫维文演唱的《父亲对我说》2,王胜利演唱的《父亲》3,张明敏演唱的《爸爸的草鞋》4,崔京浩演唱的《父亲》5,爸爸的祝福--刘欢

《我是歌手》最让人感动的歌曲 让人感动的歌曲

《我是歌手》最让人感动的歌曲:NO.1羽泉《妈妈》这首歌,羽泉确实唱到人心里去了,真假音的转换,高音轻语间的游走以及情绪的把控都十分到位,在场的很多观众的泪奔如河。NO.2黄绮珊《离不开你》这首歌以前没听过,经黄

声明:《天籁之音的歌曲 天籁之音,和谐之韵,混沌之质》为网友情何以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