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试论投资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一个具有突破性意义的观点,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发展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是我国少数民族摆脱贫困、走向繁荣兴旺的必经途径,是缩小东西部差距,最终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的根本之路,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前,发展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譬如交通运输、流通领域、技术人才、陈规旧俗等等。而资金短缺,则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而又不易解决的一个大间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间题?这是我们在探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投资问题时必须作出回答的一个问题。

  民族地区资金缺少,投资活动与东部地区相比则很不活跃,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民族地区的特殊环境和条件,这是内在因素;二是国家投资宏观决策的特殊作用,此为外因。

  影响民族地区投资的特殊环境和条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远偏僻之地,较为封闭,科学文化落后,商品经济观念比较淡漠,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排外心理也比较严重。第二,民族地区大都地处国防第一线,容易受国内外政治变化的影响,国家对该地区的经济建设投资远远低于国防投资。第三,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难度较大。民族地区大都地处边疆、深林、山区、高原和草原地带,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第四,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基本配套跟不

上,投资环境不理想。第五,民族地区城市化水平低,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区和企业群,财政大都靠中央补贴,居民收入较低,导致储蓄额也不大,资金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日趋扩大。据资料,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广西的经济发展速度若要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那么"八五”、“九五”期间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额至少要在600亿和1000亿元以上,而自治区能筹措的大约是85%左右,缺口很大。

  国家投资宏观决策的特殊作用,是影响民族地区.投资的外在因素。解放前,广大民族地区,几乎没有什么近代工业而言。面积占国土45%的西北和内蒙广大地区,当时的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30o,面积占国土23%的云南、贵州、四川和西藏,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6%。这些地区不仅没有铁路,就连公路也少得可怜。解放后,党和政府为改变这种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民族地区经济,经过40年的建设,民族地区已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重心东移,民族地区投资比重下降,导致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

 民族地区的投资活动受内外两因素的相互作用,呈现出与其它地区:不一样的特征。第一,国家进行投资方向、投资布局和投资方式决策时,考虑到国防和政治斗争的需要,表现为国防投资比重大,非生产性投资比重大,国家直接建设项目比重大的特点。第二,生产性投资又多为原材料、初级产品和交通运输项目,具有大规模、高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第三,开发性投资资金的投入产出率较低,但其整体效益较好。第四,投资主体单一,国家居主导地位,筹资渠道狭小,外资利用率很低。第五,产品价格不合理,政企没有分

开,现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缺少活力,计划经济观念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市场经济观念淡薄。

  通过对民族地区影响投资因素及其作用下投资特征的分析,要解决民族地区的资金短缺问题,要发展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国家投资宏观决策方面,中央政府应该认识到经过40多年建设,民族地区已经形成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一定的技术管理素质,在政策和资金、物资诸方面对民族地区实行倾斜。譬如通过沿边开放和开发带动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创办民族经济特区,发展边贸等等。同时应该改变不合理的价格体系,维护民族地区的经济利益。与此相配对的是.民族地区各级领导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民族地区的现实情况出发,走出地域界限,进一步深化改革,利用中央政府的倾斜政策,扩大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从过去的“等、靠、要”

状态中摆脱出来。

  其次,要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上来,用于现有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上来,用于发展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急需的生活用品和民族用品的生产上来,用于发展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所需的流通网络和经济中心上,用于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上来。只有把有限的资金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在最低限度把民族地区经济搞上去.

  再次,拓宽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加强东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目前,民族地区财政大都靠中央补贴,经济建设所需的投资资金缺口很大。这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每年追加一定比例的资金来解决,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是民族地区各级领导多动脑筋,多方筹措资金。如通过开办地方性投资公司、创办地方开发银行、发行地方债券、企业债券等手段,把居民手中暂时闲置或储存的货币集中起来,转化为投资资金。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试论投资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不仅如此,民族地区还可通过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建立互补型产业结构,通过区域和国际贸易,取得比较利益,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取得经济建设所需的投资资金。

  当前,国际间的投资活动日趋频繁,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亚太地区投资热点中的热点。

  近年来,外商投资活动有向中西部地区推进的趋势,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等都深深地吸引着海内外投资者。民族地区应大力引进外资,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1992年9月,湖南省湘西州在香港举办的经贸i洽谈会上,一次签订合同协议**个,总投资3200多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1700多万美元,有力地促进了湘西民族经济的发展。

  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是民族地区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发展经济的一种很好途径。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先进的技术、设施、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组织一些省市间对口支援,将为民族地区节约大量资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专门组织东部地区一些省市、中央各部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如北京对口支援内蒙古自治区,河书省对口支援贵州省等等,据8个受援省区的不完全统计,仅在1980-1982年,对口支援经济技术协作项目1178项,已完成381项。

  此外,还可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提供的开发专项基金等等。

  最后,加强对民族地区教育投资,是进行其它投资的前提。这是因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决定性因素,发展民族地区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有待于大批有才能的人去加以解决。投资建设的各个项目,都有待于大批懂得市场经济知识的人去经营管理。大力培养、造就、发现、选拔大批懂经济的人才和有专门技术的人才是民族地区进行其它投资活动的前提。近些年来,内地一些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纷纷办民族班、招收民族地区学员,有力地支持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注:本文为笔者在大学期间发表的一篇论文,近日在网站上查阅到,杂志的名称是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第4期),责任编料;都永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5568.html

更多阅读

A11作业:“一带一路”与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

“一带一路”与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建设,将极大的推动沿线中国和亚欧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要求。本文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制造业无疑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制造企业面临着缩短供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同样,我国现代物流业存在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的问题。因此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实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它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使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我国西部地区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

在创新时期更注重的是 试论新时期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创新

     1、更新管理会计观念  1.1 更新市场导向观念  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是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的产品生产,市场个性化需求较少,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主要竞争体现在市场占有率的不同。与此相适应,企业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 高校图书馆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之我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有不少人提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问题,只因条件尚未成熟,问题很快就搁浅了。当今我国经济进入了腾飞时期,物质生产丰富,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共建繁荣富强和谐的小康社会快步推进,随之人们的思想改变了,“各人自扫门

声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试论投资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网友旧时光的容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