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深圳特区
1、深圳特区的成就
中央自建立三个经济特区以来,深圳特区1983年工业总产值为7.2亿元,四年超过30年,一年相当于30年总和的85%。前30年平均每年递增7.75%的速度发展,后4年却以每年递增85.7%的高速在前进。
20年来,深圳特区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从昔日人口不足3万的边陲小镇变为面积2020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1980—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递增分别是31.2%、45%和41.8%。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436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人均35908元,居全国首位;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85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外贸出口282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7,连续7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819亿多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近41%,已成为深圳经济的第一增长点。
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到1999年底,深圳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00亿美元,近5年实际利用外资123亿美元,占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3,有67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深圳投资兴办了1.4万多家三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已有78家落户深圳。预计今年全市新批外资项目数、协议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都将比去年有一定增长。
2、深圳特区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变化呢?
(1)设立经济特区
1980年,肩负着邓小平同志“杀出一条血路”的嘱托,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的开拓者们在罗湖口岸挖下了第一块地基,确立了特区建设的具体框架。
(2)大力引进外资
深圳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00亿美元,近5年实际利用外资123亿美元,占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3,有67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深圳投资兴办了1.4万多家三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已有78家落户深圳。
(3)坚持不断深化改革
今天,也许有人还记得开放之初的艰难与困惑:当时,外资被视为异端,开办特区担心是“搞资本主义”。偌大一个国家,只有11家国有专业总公司获准做外贸业务,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每一种进出口商品都由中央计划严格控制。三来一补、保税区、国民待遇、配额招标、引进跨国公司、自营进出口、自费出国旅游……这些我们现已司空见惯的事物,在20年前却会让人不敢思议。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20年来,禁区,一个个被突破;时代,一步步在前进。从小平同志激励深圳特区“杀出一条血路”开始,对外开放由点及面,由沿海到内地,地域逐渐扩大,领域不断拓宽,从初期的加工制造业延伸至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开放格局业已形成。
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先行一步的深圳,不断以自身的实践成果明确着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方向,使举国上下认识到基本国策的正确性,从而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坚定了发展经济、强国富民的信心。
(4)使土地产生经济效益
深圳早期开发资金奇缺,但能生钱的土地又不容“转让”,1980年,深圳市首次将0.8平方公里的土地有偿转让,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时过7年,深圳终于敲响了中国有偿转让土地的第一槌声,公开拍卖一块面积为8588平方米土地,起价200万元,最后以525万元成交。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促使深圳特区如此快的发展是主要以引进外资为主而发展起来的。从深圳特区的发展原因来看,也看出深圳特区的最主要特点是引进外资。
(二)
为何说设立特区以引进外资为主的“深圳模式”不能在全国推广呢?
1、“先下手为强”的特区效应是全国广大地区所没有的
设立经济特区当然是引进外资的重要因素,但是设立特区的时间要早才行,中国的特区越多,那么对外资的流向就会产生分流多,特区少外资流向相对集中,这就说明了“先下手为强”搞特区的好处。一些发展好的企业都是先下手为强的缘故,因为先生产产品,能抢先占领市场,往往能先入为主,使客户首先了解和购买他们的产品从而使企业获得利益。区域经济发展也是如此,如龙港模式是以抢先于其它城镇进行大规模集资,用农民的资金建起了一座现化化的城市,这是发展区域经济先下手为强的又一个例子。温州模式也是一个先下手为强的典范,如温州一大批供销员抢先于其它地区的供销员与全国的国营企业挂钩,这种以贿赂型建立起来的关系一般人是很难插进去的,因为腐败所造成的关系不象市场买东西那么可以自由选择,如选择贿赂多一点还不如选择保险一点的老关系好。所以先下手为强也是振兴区域经济的一个秘诀。
由于深圳特区是全国首先对外开放的城市,这样子有利于首先吸引外资,使外资的流向相对集中,这样子就促使了深圳特区的飞速发展。而现在全国各地区都在搞引进外资,开放城市也吸引,内陆城市也吸引,这样使外资分散的流向越来越多,从总体上说,对宏观经济是好的,但是很少有可能使外资集中于全国广大地区的某几个甚至于几十个地区,并产生象深圳特区那样的效应,所以这是深圳特区不能适用于全国广大地区的原因之一。
2、从总体上看,深圳靠近香港,有较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其它地区来说有利于吸引外资
由于深圳特区靠近香港,所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很方便,但并非任何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都是轻而易举的事,如从浙江省来看,“三来一补”的项目寥寥无几,改革以来的九年内,工缴费收入累计只有6500万美元,1987年只有250万美元。什么原因呢?前几年的“三来一补”项目主要来自香港。我们接不到来自香港的业务,原因之一是思想不重视,政策也不够优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路途遥远,交通不方便。广东离香港近,有些地方汽车可以当天来回,运输费用低,“三来一补”项目就集中在这些地方。除非这些地方饱和了,或者劳动费用高得难以承受了,港商才会舍近求远,到浙江来。所以全国广大地区没有象深圳特区那样好的地理位置,这是深圳特区不能推广的原因之二。
综上所述,设立特区以引进外资为主的“深圳模式”不能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