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伊始,浙江烧毁不合格洋品牌皮鞋,似乎为中国企业在艰苦贸易摩擦中点亮了一把火。这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鞋与洋皮鞋的一场较劲。既然没有发生质量问题的中国鞋要遭受反倾销,那么质量如此低劣的洋皮鞋留给世界的是什么呢?
2006年浙江省工商局对13种国际名牌服饰的抽检结果显示,合格率竟然不到50%。最新的进口鞋类质量检测结果则显示,近八成国际知名品牌进口鞋质量不合格,其中众多国际知名品牌赫然在列。其实,洋品牌的质量问题在2006年已经暴露出大部分端倪,SK-II引起的化妆品风波、屡有发生的洋食品质量问题、佳能相机质量问题等等,有的甚至成为2006年的中国十大商业事件。
换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受到尊重昂首进入中国的洋品牌,与在反倾销逆境中苦苦挣扎的中国企业相比,其所承受的不公平的竞争压力是多么悬殊。睿智老人吴敬琏说,中国企业还处于青少年时期,但是正是这样才给人以机可乘,才会遭受如此多的漠视和壁垒,这或许是中国品牌的真实写照。
也正因为此,才促使中国企业和品牌努力去寻找自我归属。自我归属的感觉不是夜郎自大,抱着几百年的老字号不放,而是要走向全球化的广阔空间。联想国际并购、中国水电与建筑工程大步走向海外,以及包括机械制造等行业的海外并购扩张,代表中国企业从世界市场寻找自我归属的大胆步伐。
洋品牌的质量问题虽然不足以导致世界市场竞争形势的逆转,但是却给了中国品牌实实在在经验教训。换句话说,洋品牌的质量问题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结果,中国企业快速成长、寻找自我归属最终要体现在中国自己的技术和品牌上,而不能以洋品牌的质量问题为借口。所以,洋品牌的质量问题反映的只是全球化的复杂性。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从一开始就与洋品牌路径殊异,洋品牌作为催化剂的作用是充分有效的,但是作为参照物就难免出现差错了。
纵观国内市场这几年的品牌竞争可以发现,家电、服装等行业都说明,洋品牌始终是作为中国企业和品牌竞争的催化剂,尽管进入中国的时候来势汹汹,但是最终都会服从本土化的基本规则。洋皮鞋的质量问题虽然在意料之外,但也属情理之中。这只是全球化中的插曲,是洋品牌还没有意识到中国品牌的威胁,当认识到这种威胁的时候,或许已经晚了。
2007年或许是中国企业潜在的转折期,全面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压力,促使中国企业为品牌而战,为寻找自我归属而战。当然,这种转折不仅要通过国内市场反映出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世界市场反映出来,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积极影响全球化的方向,这似乎才是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终极目标。
(此文发表于机电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