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在几乎是一边倒的人民币升值呼声不同,格林斯潘在卸任之前对人民币的态度是,“人民币升值无异于解决美国的双赤字问题”。对于这种胆识,恐怕不仅是良心,还有眼光与科学。 现在回顾格老这番话的影响力,我们可以看到,格老卸任后的近一年的时间里,人民币一直在升值,美国赤字一直在增长,人民币升值并没有解决多少问题。不管人民币实际走势是怎样的,最终结果升值多少,保尔森、伯南克也始终没有唱黑脸,尽管对人民币比2005年的要求增加了,但这与当年的格林斯潘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 鲍尔森在就任财政部长的第一次公开演讲之前,曾经会晤舒默和格雷厄姆这两个“中国汇率操纵案”的始作俑者,但是鲍尔森不仅没有直接施压人民币升值,反倒是退而求其次,提出的是人民币汇率更具弹性。 所以,美国当局里面基本上没有迈出格老这个坎的,就包括鲍尔森与伯南克,尽管在言论中多次强调人民币升值与放开金融管制,他们两个也绝对不会在这个问题上与中国翻脸,我们看到的是比支持人民币小幅升值的欧盟还要稳妥地美国官方态度。 由于人民币升值中隐藏着美元的巨大利益,甚至相当于美元要摆脱一次危机一样,所以不能说美国当局的这种“积极稳妥”是美国政府的“良心”。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相对缓和的并不是良心发现,只是一种更加精确的计算后的冷静,是牌局中坚持到最后的那种理智。 由于对手的冷静与理智,我们反而有更多的回旋余地,这种类似于人道主义的“良心”,才是世界游戏的规则。 而从英国或者美国民间经济学家的激烈的言论里面,更加说明在关系到切身利益时,没有人会讲良心。那些几乎要把判断强加于中国央行的国外经济学家和评论家,则在“人道主义”的表现上稍差一些,以至于良心的颜色暗淡的多。于是,他们不仅与美联储争辩加息,还要与巴菲特争辩美元的走势。 去年,当巴菲特看空美元的时候,就有美国的经济学家拿着美联储一定会持续加息说事,嘲笑巴菲特一番。今年,巴菲特又做空美元赚了8700万。这不仅说明经济学家与市场是两回事,更说明,经济学家凭着良心与科学的论证向你建议时,你可必须要小心。可惜巴菲特不做经济学家,不然的话,经济学家的可信度要好得多。 可是,偏偏就有一批又一批的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很有市场。国外的,国内的,某某亚州首席经济学家,似乎不说几句狠话就是“良心被狗吃了”,不批评一下中国当局就不具有科学性。 于是,中国经济高增长也带来了经济学家“良心”与“科学”的高结合。这种经济学的进步,在国内更加有市场,似乎势必要推演出美联储与经济学家“誓死顽抗”的那种结局才罢休,甚至是美联储与多数美国人相“顽抗”的那种结局,才能说明经济学家是有“良心”的经济人。 说到这里,还是那句话,要是巴菲特也做经济学家的话,经济学家会不会更加有良心,更加科学?我想,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巴菲特一般不愿意公开发表咨询建议,要听到他的言论,或者跟他吃一顿午餐,那可是要花大把的钞票的。
![经济学家 再谈经济学家与良心](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435599110118.jpeg)
(此文2006年9月发表于东方早报,发表时已经编辑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