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730070)
在我工作的学校里,有好几处打字复印店,其中离我居住的比较近的地方就有两处,一处在教工餐厅的门附近,一处在相距此地百米左右,一条马路之隔的对面。因为学生需要打印东西多的缘故,打字复印店的供应也比较多,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前几天,因为要复印一个东西,就跑到教工餐厅门前的那个复印店里去,去了才发现人很多,大部分都是学生。由于时间紧的缘故,我就又跑到马路对面的打印店里去。打印店的服务人员首先告诉我,复印一张A4的要2角钱。我当时就比较纳闷,因为,我每次去教工餐厅门前那儿复印,一张A4纸只要1角钱啊。
同样的复印一张A4的纸,怎么价格就差一倍呢?
是这家复印店复印的东西和餐厅门前那一家复印的东西有差别吗?复印完之后我仔细观察了一番,纸张的质量两家没有什么差别,墨迹也几乎一样。两家的服务也基本相同。打印一张A4的纸,成本也没有什么不同。在统一市场同样的商品怎么会有不同的商品价格呢?从这两家打字复印店的地理位置来看,仅仅只有百米之隔,应该算作是同一个市场,服务的对象应该都了解这种价格差异。如果是这样的话,根据需求定律,价格则需求就少,要价高的商家应该被淘汰掉,但是到两家去打字复印的顾客都不少。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是不是经济学教科书上讲的价格歧视呢?教科书上讲,实施价格歧视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是要将市场分开或将顾客分开;第二个条件是,支付不同价格的顾客的需求弹性不同。
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和了解,发现在教工餐厅门前打印的顾客基本都是学生,而在对面要价比较高的复印店里打印的顾客基本都是一些参与科研项目的副教授、教授博导。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实行价格歧视,要求商家对价格变化反应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低的价格,而对价格变化反应不敏感的消费者制订较高的价格。显然,商家成功地把顾客分开了,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收入来源,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大,所以商家的要价就低;那么为什么那些参与科研项目的老师们的对价格的变化就不敏感呢,或者说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呢?是因为他们有收入来源吗?显然不是,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需求价格弹性缺乏弹性呢?
经过打听,原来学校有这么一项规定,凡是有科研经费的老师,经费由学校掌握,打印的费用和那个要价高的商店直接结算,老师们只需要在那个商店把打印的份数计在自己的名下就行了。也就是说,这笔经费不直接发到老师手中,而是通过和那个要价高的商店结算。这样一来,可以说,老师们的需求价格弹性几乎是零--完全没有弹性。
从消费者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学生和老师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呢?
根据需求定律,价高需求就小,价格低,需求就大。对学生来说一角钱相对于两角钱便宜。所以教工餐厅门前的那家复印店,学生很多,客似云来。那么老师们又为什么要选择到两角钱的复印店里去呢?是不是违背了需求定律呢?
不要忘了,经济学的价格高低完全是一个主观感觉。找个大排挡蹲在地上吃碗面,和挑个有空调的玻璃房子吃碗面,是两种不同的选择。民工行为受价格约束,就不会选择空调房间吃面,太贵;白领也不会选择蹲在地上吃面,还是感觉得太贵。只不过白领感觉贵的不是一碗面的本身,而是感觉那个蹲下来吃的姿势很要命、很贵,他丢不起那个人。同样一碗面,货币价格是一样的,消费它的地点和姿势也一样,民工和白领的价格感觉是很不一样的,原因就在于人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不同。
有科研经费的老师们没有选择去一角钱的打印店,表明他们认为这里的一角钱对他们来讲比在那儿付两角钱要贵。什么样的约束是他们有这种价格感觉呢?学校里有了那种经费的安排,老师们不用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一张纸花多少钱他们也就不在乎了,相反如果去教工餐厅那个复印店,不管花都少钱都得老师们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来,因为学校财务处和这种商店没有结算协议,在他们看来这里的代价太高了。从另一个角度讲,一角钱的复印店召来了很多的学生,人多了不免就要排队,老师们可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排队,他们的时间的机会成本也很高,所以这对他们来说也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价高,所以需求就少。需求定律不难解释。
每张纸两角钱的价格比一角钱多出了一角钱,这一角钱复印店能完全占有吗?不难想象,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据说这一角钱是要和学校来分成的。分成的比例那就要看和学校的关系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