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调控的形势 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



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是现实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就形成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对商品经济形成毁灭性的打击,使其难也维持正常的运行,无论给企业还是劳动者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的危机还将引起社会动乱,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并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更大损失。为解决通货膨胀和生产过剩问题,世界各国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措施,但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即使使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市场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仍然没有逃脱危机的厄运,在近期仍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所谓金融危机也就是货币债务危机,它是过度借用未来购买力来促进现今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掩盖生产过剩危机失败的表现。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生产过剩危机,没有生产过剩危机的存在也就不可能存在金融危机。利用金融手段掩盖生产过剩危机,最终必然导致金融危机,同时过去被掩盖的生产过剩危机也将全部暴露出来。生产过剩危机是不能掩盖的,掩盖的越多,爆发起来就越强烈,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越严重。如果对小的危机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那么一旦积少成多,就会同时爆发出来,对社会经济形成毁灭性的打击。那么应该如何避免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出现通货膨胀和生产过剩这两种危机现象的发生呢?首先,需要了解危机产生的原因和性质。之后,根据危机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制定出新的经济运行规则,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政策,从根本上铲除导致危机发生的根源。最后彻底消除危机。

 

一、通货膨胀

 

自从政府发行信用货币以来,通货膨胀就随之出现了。尤其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这一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传统市场理论认为,物价波动可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并且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可以使物价趋于稳定。这样将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物价自由波动不但没有使市场供求关系达到平衡,而且还导致了物价的持续上涨,导致了严重通货膨胀的产生。为什么现实中的物价波动趋势与传统市场经济理论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呢?因为只有一个,就是依靠物价的自由波动不能解决市场供求平衡和通货膨胀问题。这也说明传统市场市场经济理论与实际的物价波动情况相违背。

 

虽然在物价放开的情况下物价波动会受到市场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但是在政策锁定物价的情况下小比例的市场供求差距并不会造成物价的波动,这就说明市场供求状况对物价波动的影响并非是绝对的。在供求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政策放开物价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政策锁定物价就会保持物价稳定。但是,在供求差别巨大的情况下政策对物价的控制将失去效果,物价将随着市场商品供求比例同方向而不同比例地进行波动。

 

在物价自由波动的情况下,其波动幅度与商品供求比例并非等量关系,既在供大于求50%的情况下物价不一定会下降50%,在供小于求50%的情况下物价也不一定只上涨50%。为什么物价波动不能与市场供求比例的变化同步进行呢?因为物价波动不仅要受到市场供求状况的限制,而且还要受到商品经营利润的限制。这就使物价波动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商品供求状况来进行。因为物价波动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不是追求市场供求平衡,所以物价的波动与市场供求比例之间不能保持同步的运行状态。物价按照利润最大化波动是实质,按照供求平衡波动是假象。企业经营追求的是最大化的利润,而不是市场供求平衡。在利润与供求平衡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利润就会对物价波动起着绝对的控制作用,市场供求状况将不能控制物价的波动方向,这就是在生产过剩的姿态下仍然会出现通货膨胀现象的原因。物价自由波动不但不会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反而会破坏市场供求平衡,因为在生产过剩状态下的危机上涨将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生产过剩。

 

从收益角度讲,物价上涨可以使商品经营者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物价下跌将减少商品经营者的利润,而且跌至成本以下就会导致亏损,使商品经营失去意义,这必然限制了物价下跌的幅度。从时间角度讲,在市场上畅销商品可以得到及时的确定,物价会及时随之上涨,而在市场上确定滞销商品却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这就使物价上涨和下跌不能在相同时间内进行。从空间角度讲,物价上涨具有无限空间,而物价下跌的最低点为“0”,这同样不能保证物价上涨与下跌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从资源角度讲,供给不足是必然的趋势,这也是导致物价单方向波动的一项重要原因。

市场经济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规律的体现,是一种正常合理的现象,它可以有效调节市场商品供求关系,进而实现市场供求平衡、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放开,不应该对其进行过分的限制。30年改革开放也是从放开物价为起点的。但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通货膨胀始终商品经济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无论是新生商品经济还是成熟的商品经济都是如此,这就使事实与理论发生了矛盾。另外,促进经济发展的是市场购买力,而通货膨胀将导致购买力的相应减少,对经济发展反而会起到阻碍作用。如果通货膨胀是一种合理现象,那么也就没必要对它进行人为的控制了。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何一个国家、企业和个人都不希望发生通货膨胀,更从来就见过有哪个国家利用通货膨胀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只是为促进经济发展不得不违心地将其放开而已。

 

市场经济学派认为,大自然中物质资源是稀缺的,所以物价必须持续上涨。其实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即使按照市场供求状况来确定物价,那么稀缺的物质也不一定就是市场供给不足的商品,因为稀缺物质的价格在市场上本来就是非常高的,它已经通过市场确定了本身的价格地位,再涨价是没有道理的。如果按照稀缺物质就要涨价的说法,那么地球上的物质都是有限的,都可以说它们是稀缺的,因此物价应该是永远上涨的,根本就不存在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控制物价的问题。这即使与市场经济关于供求状况决定商品价格的理论也是相违背的。

 

通货膨胀不是商品供求状况的问题,而是货币信用的问题,它是由于商品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所造成的。货币是政府发行的赎回商品的信用凭证。如果这种赎回不能按照原来的数量进行,那么就说明政府发行的货币丧失了一定的信用。如果政府带头不讲守信用,那么企业和个人信用又从何谈起呢?欠债还钱,这是常理,无论借钱者是否有钱都是如此。不能说借债者有钱就多欠、多还,没钱就少欠、少还。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同样如此。货币是商品负债,不能说商品少了就少给,商品多了就多给。货币与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是债权与债务之间的借贷关系,而不是货币持有人的货币数量与商品持有人的商品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也不是债务数量与债务人的经济状况不发生关系。由此可见,通货膨胀不是市场经济规律的体现,而是货币发行者债务信用的丧失,是商品经营者对劳动力出卖者财产的侵犯,是一种违反私有制财产保护法的经济犯罪行为。

 

二、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包括相对和绝对两种不同形式。相对生产过剩指市场上的商品供大于求。绝对生产过剩指满足人们所有消费需求之后的物资剩余。一般讨论的都是相对生产过剩问题。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严重则演变为生产过剩危机,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到极大的破坏作用。

 

生产过剩是由于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创造利润所造成的。有了利润市场经济将能够得以发展,但是同时也导致了生产过剩。没有利润可以实现供求平衡,但是市场经济将不能得到发展。利润越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越迅速,但同时生产过剩也越严重。这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市场经济是围绕“产值-成本=利润”这一公式来运行的。产值是市场商品供给,成本是市场购买力需求,利润是生产过剩。由于商品经济的运行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因此在有利润的情况下产值大于成本,即市场商品供给大于市场购买力需求。这样在商品经济的正常运行过程中出现生产过剩是必然的。

 

产值-成本=利润.

因为:产值=市场供给.

又因:成本=市场需求.

所以:市场供给-市场需求=利润.

所以:利润=生产过剩.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利润越高生产过剩就越严重,否则相反。企业经营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但是企业赢利越多生产过剩也就越严重。另外,个人的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差额,即个人的货币结余也是造成生产过剩的一个主要原因。个人结余大部分以储蓄形式来体现。

 

个人收入-个人支出=个人货币结余.

因为:个人收入=购买力储备.

又因:个人支出=购买力消耗.

所以:购买力储备-购买力消耗=购买力结余.

所以:购买力结余=商品积压=生产过剩.

 

虽然个人货币结余可以导致生产过剩,但这是一种虚假生产过剩。一旦个人用结余货币购买商品,那么这种生产过剩就不存在了。个人可以长期储蓄货币,但是企业不能长期积压商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资金周转,一旦资金周转停止,企业也就不能再继续经营下去了。商品生产企业在商品积压的情况下,就需要向银行贷款,在银行信贷指标不足的情况下就让企业“上市”,直接从个人手中进行融资。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如今庞大的债务经济。虽然债务经济可以暂时缓解生产过剩危机,但是相对现有货币资产来讲债务的扩大是有一定极限的。在债务达到极限的情况下,就会进入到偿还债务的阶段,这时就会造成市场购买力的急剧下降,使被债务掩盖的生产过剩彻底暴露出来。同时,在债务偿还过程中,由于大量的债务难以得到及时偿还,因此导致借贷信用的严重丧失,引发严重的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就是多种债务危机其中的一种。

 

从企业方面看,由于在生产过剩状态下市场购买力极其短缺,因此大量企业都不得不采取赊销商品的方式来进行经营,这就在市场中形成了巨大的商品债务。在市场经济中,各个企业之间的债务拖欠数量是极其庞大的,这就给它们造成了巨大债务负担。企业相互之间的大量债务拖欠必然使其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清理欠款,这就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企业之间大量债务的存在必然导致大量的债务纠纷,这就给法律部门造成巨大的工作压力,增加了执法部门的管理费用,造成更大的经济。另外,在危机状态下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大幅降低,欺骗手段日新月异,欺骗圈套防不胜防,这就给企业经营造成极大的困难,对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

 

从银行方面看,它的经营方式是非常被动的。一方面,它必须保证对存款客户本息的按期支付,另一方面却不能保证贷款客户本息的按期偿还。一旦存款客户大量提取存款,而企业贷款又不能及时偿还,那么银行将失去支付客户存款的能力。银行贷款需要按期偿还,而企业借款需要长期占用,这就在它们借贷双方产生了难以调节的矛盾。其结果是:企业的大部分贷款从短期转变为中长期,最终变成长呆滞贷款,给银行回收贷款造成极大的困难。在生产过剩状态下,由于企业的产品大量积压,资金周转极其困难,所以它根本不能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这就埋下了金融危机的隐患。所谓金融危机,就是金融机构的债务危机,它是债务危机的又一种存在形式。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风险的存在而产生的,它是由银行的存、贷款比例来进行衡量的,“存贷比”越高,金融风险越大,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也就大。由于生产过剩造成市场中的商品大量积压,企业实现利润的机会逐渐减少,亏损面逐渐扩大,因此,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也随之逐渐下降,金融风险逐渐增大,严重者将爆发金融危机。

 

从政府方面看,赤字是发生债务的基本原因。其主要解决办法之一是发行国债。由于商品经济基本都是在较低赢利水平的状态下来运行的,所以政府财政收支大多处于赤字状态。这就迫使政府不得不大量地发行国债和承受巨大的债务负担。国债需要按期偿还本金和利息,如果政府不能按期偿还巨额的国债本息,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在商品经济中进行再融资的能力。因此要求政府必须按期偿还国债本息。政府偿还国债的办法之一是发行新的国债,将新发行的国债一部分用于偿还到期国债,另一部分用于弥补新的赤字缺口。这样做的后果是:国债本息逐年增加,赤字缺口逐年增加,财政风险逐年扩大。虽然可以通过以新还旧的方式继续扩大国债发行,但是国债的资金来源是有限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他们的资金剩余也十分有限,难以为国债发行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一旦资金枯竭,就会爆发财政危机。

 

在生产过剩状态下,企业产品销售量大幅度减少,生产受到严重限制。这样,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大幅度下降,于是也就出现了劳动力的过剩现象。另外,商品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减少亏损,自然要将大量的劳动者进行辞退,这就必然导致大量的劳动者失业。在市场经济中,大部分劳动者都是靠工资收入来维持家庭生活的,一旦失业,他们也就失去基本的生活来源,失去了在社会中继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商品经济中,市场竞争同时也体现为压缩企业劳动者数量和降低劳动者工资收入的竞争。在激烈的压缩劳动者工资收入的竞争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逐渐减少,劳动强度逐渐增加,生存难度逐渐增大。在此激烈的劳动岗位竞争的情况下,有职业的劳动者都很难生活,失业者的生活就更加难以维持。

 

劳动力是智慧和力量结合体,是一种具备高度智慧的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社会中最宝贵的特殊财富。如果能够对它进行充分利用,那么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劳动力,造成劳动力的巨大浪费,那么也将是人类的一个重大损失。失业就是对劳动力的浪费,就是人类社会中的一项重大损失。不仅如此,大批劳动者的失业必然造成劳动力的大量浪费,给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大批劳动者生活在贫困之中,他们必然要以任何可能的手段来求生存,这必然导致社会中犯罪现象的增加,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进而导致政治危机和引起严重内乱事件的爆发。

 

有人认为,失业之后可以去自谋职业。其实“自谋职业”并不能解决失业的问题。想想看,大量的失业者谁不想“自谋职业”?如果“自谋职业”可以解决失业问题,那么大量的失业现象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想想看,以政府和企业有如此之大的权利和财力都不能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就业机会,那么一个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什么都没有的普通劳动者怎么能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呢?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讲,劳动岗位是由企业和政府提供,劳动者所能提供的只有劳动力,而不能提供劳动岗位。因此说,大量失业现象的存在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而不是劳动者的责任。

 

有人认为,社会中不是没有工作,而是有些工作比较艰苦,大家都不愿意去做。实际情况是,虽然工作艰苦,但是收入微薄,难以维持一个正常人的一般生活支出,因此很多劳动者都不愿意去做这种工作。为什么辛苦的工作反而工资收入较低呢?其原因就是市场竞争机制对普通劳动者工资收入的极限压制。对于企业来讲,它是希望存在失业现象的,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对于劳动者来讲,只要有口饭吃就可以活命,就可以低价出售自己的劳动,因为他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选择。于是,市场竞争实际上也就具体表现为使用廉价劳动力的竞争。谁使用的劳动力便宜,谁就具有了竞争的优势,谁对广大劳动者心狠,谁就具备了竞争的优势,谁强迫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多,谁就具备了竞争的优势。这样,广大劳动者自然也就成为市场竞争的牺牲品。

 

在生产过剩状态下,市场上商品大量积压,销售时间大幅度延长。由于很多商品都具有一定保质期,不能在市场上积压过长时间,因此过长的市场停留时间必然使很多商品失去使用价值。这就造成了商品在市场销售过程中的大量浪费。过去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过剩危机中,就曾经有过牛奶经营企业将大量超过保质期的牛奶倒入大海之中的事情。市场中的任何商品的生产都要消耗掉大量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因此商品的大量损失同时也是资源和劳动力的巨大浪费。这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在生产过剩状态下,科学技术的利用空间将被大幅度压缩。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产品开发,它将增加市场中的商品品种,同时也增加市场中的商品数量;二是提高现有商品的生产效率,它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增加市场中的商品供给数量。在生产过剩状态下,提高生产能力只会造成更多的积压,导致企业更严重的亏损,因此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必然受到极大的限制。由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激烈竞争,所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竞争的基本手段,一旦某种技术开发出来,它必然成为开发者的所有财产,不会在社会中普遍推广使用。这就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另外,在变化无常的市场中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企业是非常困难的,而企业生产规模与科学技术的应用规模及企业生产效率又是成正比的关系,因此这就限制了高效率科学技术的使用和发展。

 

三、双重危机

 

双重危机指的是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同时存在的经济危机。在此危机状态下,采取任何一种限制单方面危机的办法都将加重另一方面危机的严重程度。一般认为,生产过剩和通货膨胀是一种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两者只能交替出现,不能同时产生。其实并非如此。生产过剩指的是商品供给过多,与它相对的是商品供给不足,而通货膨胀指的是货币贬值,与它相对存在的是货币升值,它们之间不存在相互矛盾的关系。这就说明,通货膨胀不但可以在商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发生,而且也可以在商品供求平衡和商品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出现。由于利润最大化存在于生产过剩状态,而不是存在与供求平衡状态,因此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总是同时出现。这就形成双重危机。见图

供求状况与物价波动对应存在示意图

供小于求                 供求平衡               供大于求


 

      物价上涨                 物价稳定               物价下跌

从图中可以看出,物价波动与商品供求状况之间存在9种不同的对应关系。但是,在常规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只有“ 物价上涨——供大于求”这种组合最为常见。在这种双重危机的状态下,扩大需求将导致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扩大,而压缩需求又将导致生产过剩的增加,因此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都将难以同时消除通货膨胀和生产过剩这两种相动的经济危机。

 

四、根治措施

 

既然在现有市场经济的运行下难以解决双重危机的问题,那么就应该考虑通过改变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和运行方式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市场经济是通过物价自由波动来调节商品供求状况的,那么就可以考虑通过固定物价,通过调整商品供求量的方法看实现市场供求平衡。其次,企业的大部分经营资金来源与银行贷款,那么就可以考虑以正常的商品销售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这样,债务经济就变成了债权经济,双重危机才能得到彻底根治。

 

1、法定物价

 

稳定物价是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稳定的物价,那么在扩大市场购买力需求的时候不但会引起通货膨胀。有人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其实并非如此。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市场购买力将被大大削弱,企业产品将大量积压,其效益也难以实现,因此说通货膨胀只是起到了限制经济发展的作用。事实上是货币投放在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通货膨胀在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在扩大货币投放的同时会引起通货膨胀,所以使人们误认为是通货膨胀在促进经济发展。通货膨胀受到法律的控制之后,物价也就摆脱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这样在扩大货币发行时候市场购买力就会获得同比的增长,社会经济效益也将获得同比的增长。

 

目前主要是通过压缩市场购买力的方法来控制通货膨胀,但是在压缩市场购买力的同时也就扩大了生产过剩,扩大了失业队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这并不是控制物价的理想方法。过去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大多是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物价。虽然这种方法非常有效,但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得以实行——因为政府没有权利给别人的商品制定具体的销售价格。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法律来稳定物价。虽然这种方法很少使用或不曾使用,但它的确是一种最合理和最有效的方法。之所以说它合理,是因为通货膨胀本身就是一种侵占广大劳动者财产的犯罪行为;之所以说它有效,是因为政府通过法律对这种犯罪行为进行了最严格的禁止。

 

其实,通货膨胀并非市场经济运行的合理行为,也不是平衡市场商品供求关系的正确有效的方法,而是商品经营者非法投机的结果,是投机者侵犯他人财产的犯罪行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付出劳动,领取的是工资,之后再用工资去市场上购买商品。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是劳动者工资购买力的信用保证。如果物价上涨,那么就说明代表劳动者财富收入的部分工资被抬高物价者所剥夺,进而使劳动者受到一定的财产损失。因此,允许物价上涨就等于是允许侵犯他人财产,等于允许犯罪。想想看,在一个国家中允许和纵容犯罪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另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但需要劳动者为创造利润,同时还需要他们向市场提供购买力。但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劳动者的购买力将相应下降,这必然给企业的商品销售造成困难,使企业效益难以实现。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即使对企业也同样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即使用私有制的法律来进行衡量,通货膨胀也是一种犯罪行为,——因为私有制规定私有者之间不能侵犯对方的私有财产。既然要禁止犯罪行为,那么就不能通过调整市场供求关系这种和善的经济手段来进行引导,只能通过严格的法律来强行禁止,否则将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当前宏观调控的形势 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

 

虽然私有制的法律保护私有者的经济利益,但是它对因通货膨胀而受到严重财产损失的广大劳动者却不给予任何的法律保护。这就是私有制法律的一种严重缺陷。建立新的物价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它的这种严重缺陷。新“物价法”规定: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有国家物价部门进行统一制定,任何企业或个人都无权制定商品价格;一旦价格确定,将作为商品的“法定价格”,没有特殊情况不再对其进行更改;所有私自制定和更改商品价格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并根据消费者的损失情况给以相应的法律制裁。这样,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就可以长期保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水平,广大劳动者的财产就可以得到应有的保护。既然商品价格摆脱了市场商品供求状况的控制,那么就可以将市场商品供求状况调整到接近社会实际商品供求状况——供小于求的水平。这样,社会的商品生产就具备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2、补充货币

 

根据什么发行货币和应该发行多少货币,这一直是理论界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过去曾经根据国家金银储备的多少来发行货币,后来通过实践证明这并不能满足市场商品流通的需求。再后来根据市场商品流通的需求来发行货币,但是,由于大量货币债务的发生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掩盖了市场真实的货币需求量,因此,货币发行始终不能与市场真实的货币需求相匹配。从表面看货币供给十分充足,而实际上货币供给却存在着的巨大缺口。目前市场经济中存在巨大货币债务就是存在巨大货币发行缺口的有力证明,比如庞大数量的国债、企债、银行贷款等等。既然存在巨大的货币供给缺口,那么就应该通过货币发行来进行弥补,就应该通过货币发行来偿还国债、企债、银行贷款。除此之外,货币发行要根据社会整体“商品效益”的多少来进行。所谓商品效益,就是产值与成本之间的差额。见公式

 

商品效益=产值-成本.

 

产值是市场商品供给总值,成本是市场需求总值,商品效益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因此该公式还包含着市场商品的供求关系。见公式

 

商品效益(供求差额)= 产值(商品供给)- 成本(商品需求).

 

当产值(商品供给)大于成本(商品需求)时,企业将获得商品效益,但此时商品供给也大于商品需求,这就必然造成与商品效益相等数量的商品积压。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向市场补充同等数量的购买力,即创造“货币效益”。所谓货币效益,就是新增加的货币投放。见公式

 

货币效益=市场货币收入-市场货币支出.

 

在不增减货币数量的情况下,市场货币收入与市场货币支出是完全相等的。增加货币投放之后,市场本期的货币收入大于货币支出,因此也就产生了本期货币效益。如果在后期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不投放新的货币,那么后期的市场货币收入与市场货币支出仍然是完全相等的,但是后期的市场货币收支数量要大于前期。其实,创造商品效益和货币效益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所谓经济效益,就是销售收入与成本支出之间的差额。见公式

 

经济效益=销售收入-成本支出.

 

社会经济效益是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实现的:一是创造商品效益,即创造大于商品消耗的商品产出;二是创造货币效益,即扩大的货币投放量。创造商品效益是企业的职能,企业只负责生产商品,不负责发行货币;创造货币效益确是政府的职能,政府只负责发行货币,不负责生产商品,这就需要企业和政府在创造经济的过程中进行紧密的配合。否则将阻碍社会的经济发展。如果商品效益大于货币效益,那么就会引起生产过剩;如果商品效益小于货币效益,那么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只有在商品效益等于货币效益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供求平衡。经济效益的增长取决于商品效益和货币效益的双向增长。见表

货币发行参照表

单位:亿元

第一生产周期的货币发行量=第一生产周期的国民经济总效益(商品效益).

第二生产周期的货币发行量=第二生产周期的国民经济总效益-第一生产周期的货币发行量.

第三生产周期的货币发行量=第三生产周期的国民经济总效益-前两个生产周期的货币发行量.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商品效益的不断增加,货币投放也在同比增加。这样才能达到市场供求平衡,才能使企业生产的商品全部销售出去,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全部实现。另外,新发行的货币不是用于社会消费,而是用于购买商品,并将其作为商品储备。当企业进行下一周期生产时,它的购买力也将同比扩大,因此市场上必须保证等量的商品供应。表中显示第一生产周期的货币发行量是2000亿,而第二生产周期的货币发行量反而减少为400亿呢?原因是,第二生产周期销售第一生产周期购买的商品,回收货币2000亿。出货币发行合计看,第二生产周期的“商品效益”额(2400亿)与第二生产周期的货币合计发行量(2400亿)是完全相等的。

 

在市场经济中,所有生产企业、服务行业和管理部门的运行都是依靠货币来进行的,因此也就都存在一个货币收入和支出的问题。没有货币收入,就没有货币支出,没有运行费用和运行结果。因此货币收入是决定它们的运行和运行效果的关键因素。当然,凡是独立的经济体都希望以较小的货币支出换取较大的货币收入,都希望在其本身的运行过程中获得一定的货币效益。但是,如果大家都想扩大货币收入,那么这部分扩大的货币量又来源于何处呢?它只有一个来源,就是管理机构的货币发行。

 

以往发行货币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这就使货币发行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货币只能起到扩大国民经济总成本、降低国民经济总效益和降低政府未来税收的作用,因此这种被动的货币发行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主动的货币发行情况就不同了,它一方面可以扩大市场购买力,增加商品销量和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市场提供充足的商品,以保证市场的商品供应和充分满足生产、生活的正常消费需求。同样是货币发行,但其效果却存在着天壤之别。

 

以往的货币发行只局限于小面值现金货币。由于这种货币的面值较小,不适用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大额经济往来,所以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大部分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来进行。由于银行转账省略了现金交易环节,因此对现金的需求量也就大大地降低了。由于在货币资产方面存在巨大的缺口,因此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大部分依靠债务的方式来进行。货币债务与货币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区别不同,货币债务在使用上有额度、期限和利息的限制,而货币在使用上则不存在这些限制。扩大货币债务一方面不能满企事业单位巨大的和永久性的货币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增加了它们的经济负担,导致其经济效益的大幅度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发行一种大面值的企事业单位专用货币,或者叫做转账货币,一方面保证企事业单位在彼此之间大额经济往来方面的资金供给,另一方面化解企事业单位巨大的债务危机。企事业单位的转账货币是一种大面值的专用货币,除面值和流通范围之外,它与现有的小面值现金货币完全相同。见图

 

 


  

在生产过剩状态下,市场经济需要通过不断扩大债务的方式来扩大购买力。目前用于扩大市场需求的方法是五花八门的,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种类:一是真实的扩大需求,即货币债权的发行,它可以起到增加货币供给总量的作用;二是虚假的扩大需求,即扩大货币债务(比如国债及企债发行和银行贷款等),它可以起到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货币债权是发行者的商品负债,货币发行是商品负债的发行,商品负债必须用商品来进行偿还。货币发行之后将永久地流通于市场。只要市场中有商品存在,其商品负债就可以不断地得到偿还,货币信用就会得到保护。货币债务是负债人向债权人的货币借款,它需要负债人用货币来进行偿还,而不是用商品来进行偿还,否则将违反原来签署的货币借贷合同。这就是货币与货币债务之间的本质区别。

 

虽然通过发现货币债务可以提高现有货币的流通速度,可以扩大动态的市场需求,但是货币负债需要偿还。一旦偿还,由它所创造的市场需求也就会随之消失,市场需求将出现更大的缺口。比如银行贷款是一种货币负债,偿还银行贷款必须用货币来进行偿还,而不能利用商品来进行偿还,否则将造成金融风险。另外,货币债务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减少利润,造成企业经营上的巨大负担,阻碍企业生产发展。因此,扩大需求应该采用扩大货币发行这种真实的需求扩大方式,而不易于采用扩大货币债务这种虚假的需求扩大方式。

 

3、偿还债务

 

在市场经济中,债务主要有国债、企债和银行贷款这三种形式。国债用于补充政府财政赤字,企债用于维持和扩大企业经营,银行贷款用于企业经营、政府执政和家庭消费三个方面。

 

政府在出现财政赤字的情况下,一方面通过发行货币来进行弥补,另一方面通过发行国债和向银行借款来进行弥补。国债和向银行借款都需要进行偿还,而且都有很高的利息,这就加大了政府赤字的额度。久而久之,政府的债务负担将越来越重,赤字越来越大,最终将难以维持正常的财政支出,给政府执政造成困难。转账货币发行之后,政府可以用它逐渐偿还国债和贷款。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政府债务,保持财政健康运行,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利息费用,减少赤字的数额和政府的财政负担。于是,政府的债务问题就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企业在生产过剩状态下仍然需要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这样必然导致货币资金的严重短缺,因此就产生了大量的银行贷款和其他不同形式的企业债务。银行贷款和以其他形式发行的企业债务不但需要企业支付大量的利息,而且需要进行偿还,这可增加了企业的经营费用和经营困难。一旦企业不能按时归还欠款和利息,那么就会发生债务危机。另外,企业之间的经营性债务也是非常巨大的,比如过去所说的“三角债”问题,就是由于企业相互之间大量欠款所造成的。“三角债”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是极其不利的,虽然过去政府曾经努力进行清理,但是效果极不理想。

 

股票市场也是一种企业债务,只是它是一种永不需要偿还的债务而已。从表面看股票市场将个人资金投入企业,相当于个人参与企业经营,不存在企业债务的问题,但实质上个人投资是需要从企业那里撤回的,一旦大批个人需要从企业那里撤回投资,那么就会引起股市的暴跌。想想看,一旦个人从股市中撤资,而又没有新的个人进入股市,企业又不退款,那么股指的走势自然也就一目了然了。

 

股票市场将生活资料购买力转变为商品生产力,这样一方面锁死了巨额的生活资料购买力,另一方面扩大了生产资料购买力,生产出更多的商品,造成更多的商品积压,使生产过剩更加严重。其实个人只有向企业借款的权利,根本就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利,通过银行借给企业和通过股票市场借给企业对于投资者来讲没有本质区别,所不同的只是投资风险增大而已。个人向银行存款比较安全,投资风险由银行来进行承担,无论企业是否倒闭,个人存款都不会受到损失。但是投资股票市场就不同了,一旦企业倒闭,投资者的大部分资金也就损失掉了。

 

转账货币发行之后,政府可以通过它来收购企业债务,这样企业债务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彻底解决。银行贷款是针对企业、政府和个人发放的,转账货币发行之后,企业、政府和个人的货币资金将能够顺利周转,这样银行贷款可没有得到逐渐的偿还了。银行贷款大幅度减少之后,存款准备金将非常充足,无论个人提取多少存款银行都将有能力进行支付。在这种情况下任何金融危机都不可能发生。另外,银行信贷业务的大幅度减少还将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社会节约大量的财富。一旦以上债务得到大量偿还,那么债权经济逐渐取代债务经济,人类社会的经济将步入健康和快速的发展阶段。

 

4、收购商品

 

货币是政府发行的赎回商品的信用凭证,因此它的信用必须由政府来进行承担。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大部分商品都是由私人来进行生产的,属于私有商品,因此就出现政府发行货币让私人来兑现商品和承担货币信用的弊端。一旦私人拒绝用自己的商品兑换政府发行的货币或兑换原来约定的兑换数量,那么政府的货币信用也就要大幅度地丧失,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存在也就是政府货币信用丧失的体现,这就说明商品所有者,即商品生产和经营者没有履行承担政府货币信用的职责。政府用保证自己发行的货币具有良好或完整的信用,它自己就必须掌握足够数量的商品。这样,在其他商品所有者不履行承担政府货币信用的情况下,政府就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商品来维护货币信用。这样,通货膨胀问题就不存在了。

 

转账货币发行之后,政府可以通过它来收购企业生产的质量良好和用于维持人们基本消费需求的产品。一旦政府就掌握了大量的生活必须品,那么它的货币信用也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了。不仅如此,政府收购商品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好处。对于企业来讲,政府收购它的产品可以商品销售难的问题,将生产企业从烦琐的销售工作中解脱出来,全力进行商品生产,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另外,企业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商品销售费用和借贷费用,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劳动者来讲,企业产品产量的增加将使其对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增加,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企业效益的增加还将使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大幅度增加,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讲、企业商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普遍增加必然使社会经济得到大幅度的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宏观调控经济来讲,政府通过对企业产品的定向定量收购来控制整个市场经济的商品生产种类、数量和质量,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有力的控制,将社会经济发展的发现和进度牢牢控制在自己的受中。对于金融机构来讲,由于企业资金周转顺畅,贷款额度极少,存款额度较大,因此金融风险自然就不存在了。政府定向定量收购企业产品之后,那么企业的商品积压变成了政府和社会的商品积累。这样既解决了企业产品积压的问题,又解决了基本生活用品积累不足的问题,进而弥补了市场经济缺少积累环节的缺陷,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用品的供给。

 

5、降低利率

 

在债务经济中,企业需要不断向银行贷款才能维持或扩大经营。由于隐含贷款是根据储户存款的数量来发放的,因此银行就通过支付利息的方式来吸收个人和机构存款。这样,一方面个人购买力大幅度上升,形成通货膨胀风险,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对其经济效益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还有,个人大量储蓄必然大幅度减少生活资料购买力,这就必然加大企业产品的积压数量。

 

转账货币发行之后,企业将主要依靠新品种的货币和正常的商品销售收入来维持资金周转,因此银行贷款的数量将大幅度减少。在贷款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为个人存款支付利息已经没有必要,因此可以大幅度降低存款利率或全部取消存款利息。贷款率可以进行适当的保留,以用来支付银行的正常营业费用。降低存款利率或取消存款利息(利率为零)之后,一方面将促进个人购买生活用品,将大幅度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大量销售商品和获得大量的经济效益。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6040.html

更多阅读

经济学阶梯教室 当前宏观调控的问题与建议 宏观调控

2008年是我国历史上极不平常的一年,在国内冰雪、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全球金融危机扩大蔓延的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逆转下行,外需急剧萎缩,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下降,企业效益明显下滑,中小企业倒闭现象愈演愈烈,资产价格下跌惨

央行金融宏观调控的“三大法宝” 央行货币政策三大法宝

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并称央行金融宏观调控的“三大法宝”,其中公开市场操作以其灵活性、主动性和可逆性等优势,为多数国家的央行所青睐。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的六大好处

国家的宏观调控(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健

声明:《当前宏观调控的形势 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为网友西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