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关于泡沫的议论几乎是伴随着这一轮牛市行情而不断水涨船高的,各位学者专家们时刻警惕的眼睛永远地停留在泛起的泡沫上。那泡沫只有危害吗?泡沫底下是什么呢?此泡沫和彼泡沫有什么不同? 我们成功的经济改革是在不断探索和开放的过程中向前推进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照搬,从某种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也始终伴随着种种经济泡沫,泡沫是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伴生物,不管你承认与否。一方面,我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旧的东西打破了,新的东西催生出来,没有一定的泡沫润滑,恐怕要难产的;另一方面,从传统经济向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经济转型,虚拟化的特征就更加明显了,我们许多人过去的工业经济的经验失灵了,泡沫就自然地被放大为危机。 回想一下这十年,网络经济的哪次大发展不伴随着巨大的泡沫?尤其是被恐怖的眼睛放大的泡沫!开始是电子网络概念烧钱,然后悲壮的倒下;接着移植现有商业模式的电子化交易系统的种种实验似乎唾手可得,一时间BtoB、BtoC、CtoC等等传播铺天盖地——在中国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当面做生意都怕不保险,何况网络上做?当电子网络开始渗透社会生活,首先吸引了年轻人眼球的时候,网恋、网迷等危害的宣传似乎都是电子网络惹得祸。其实如果没有这个基础,BBS、QQ、MSN、BLOG等怎样发展起来呢? 尤其对于虚拟经济或知识经济,适度的泡沫是正常的。一种新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在自身不断形成的过程中,也象一个生命体的不断成熟一样——幼稚、偏颇等特点不可避免。每一个物种的特点只要与环境的变化和谐匹配,就有可能生长出独特的优势特点。我们有些熟透了的专家学者,以自己几乎已经开始失效的经验为基本直觉,判断这个新生儿的种种不合适宜的主要观察点就是——泡沫。 对于很多具有创造性的新领域或新产业,都有这样泡沫的成分。比如文化创意,哈利波特的电影,居然在影视、动漫、游戏、玩具、饰品、演艺、图书等一系列领域成体系发展,但却构成了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很多传统的学者眼中,这只不过是浮躁的泡沫而已,很遗憾,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过度放大的泡沫论者,往往对自身习惯定式太适应,而对开放的新事物不太适应;对危机的警惕太适应,而对机会的判别上太不适应。虽然警世的精神和作用不可或缺,但入世对应的积极状态尚有欠缺。前两年,我作为《金牌策划》丛书的编委写过这样一段话,现拿来做本文的结尾吧: 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在混沌中理出秩序,在危难中走出困局,在竞争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