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做一道数学题:假设您现在拥有100加仑石油,可以供您消耗10年,但如果您每年在石油利用方面提高10%的效率,这100加仑石油您能用多少年?
第一年您消耗了10加仑,由于效率提高了10%,从第二年起每年只需消耗9加仑,则剩下的90加仑可以再用10年;
第二年您消耗了9加仑,由于效率又提高了10%,从第三年起每年只需消耗8.1加仑,则剩下的81加仑可以再用10年;
以此类推,您总能剩下能用10年的石油。
这是个极端的推理,因为在现实中我们无法做到每年提高10%的效率,但这个推理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设计能抵消资源短缺产生的压力。
在自然界,由于竞争,任一物种的资源都趋向于越来越少,物种不断改变自己的结构,以适应越来越短缺的资源,这一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就是设计的过程。
在经济社会,人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应对资源短缺:
上世纪七十年代,由阿拉伯石油禁运引起了两次全球能源危机,石油危机虽然触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但“坏事”却导致了一些“好事”。油价便宜时,西方主要工业国毫无节制地消费,导致了大量的浪费。从第一次石油危机起,西欧国家和日本的企业除了采取能量多样化策略以外,开始加大节能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政府也采取各种规定,鼓励节约使用能源的技术:房屋的封闭性得到了加强,取暖的能耗下降;工业加工技术的能耗也大幅下降;汽车工业着手改善利用能源的效率,新型汽车的耗油量大幅下降。这使得石油消耗量大减。尽管近30多年来西欧经济增长了很多,但石油消耗却几乎与70年代初持平。
从这30年的情况看,出现了我在文章开关谈到的数学推理相似的状况:设计代替了一部分短缺的资源。
第一次石油危机出现以后,美国采取了另一套办法。通过对石油价格控制,使得美国国内生产的石油价格低于进口石油。短期内,美国经济受石油危机的冲击较小,美国经济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上看都好于西欧国家,但它也失去了一些机会。如果没有价格控制,美国石油公司可能会扩大开发与生产的活动;美国的消费者可能会更注意节约能源;美国的汽车可能在节能上做出更大的进步;美国的工业可能在提高使用能源的效率上做出更大的成绩,等等。
资源极大丰富并不是好事儿,除了浪费和产生更多的垃圾,还会阻碍社会的进步。放眼全球经济,能源丰富的国家很少挤入经济强国之列,而很多资源贫瘠的国家却长期稳坐其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源危机已经很难影响到发达国家的经济了,因为他们把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以消耗能量极少的信息业为主要竞争力,参与全球资源和收益分配。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企业应该更重设计,但目前人们对待设计的意识,大多以有形物为对象进行“设计”,鲜有人提出“企业设计”的主题,或者说不够重视。企业作为一个具有有机特性的开放性复杂系统,应如何设计,或者说如何引导它的“自组织”呢?形成企业的基本因子是什么呢?
模式语言管理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经研究表明:“模式”是开放性复杂系统的基本因子,系统的“模式语言”呈现出系统的基本特性。企业设计就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提炼、选择和关系梳理,它生发于“主题”(一般意义的企业文化或目的),体现于各种“标准”(一般意义的流程、标准、制度、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