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融资战”的“内战”与“外战”
企业的“战略战”、“生态战”、“融资战”、“管理战”和“营销战”都包含“内战”与“外战”两方面的内容,都需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都需要“攘外必先安内”,都需要“前方打仗,后方支援”。 企业在确立“战略战”和“生态战”的战略定位后,那么“融资战”的目的就非常明确了,企业的“融资战”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理想生态的价值。企业厘清的生态如企业家的精力、行业幅度、经营幅度、市场幅度和管理幅度等需要有相对应的生态资源如企业家保护以及精力的调配等、市场经营所需的资金等、技术研发所需的投入等等。资金是有眼睛的,它要看看你的企业;资金是有耳朵的,它要听听别人对你的企业的评价;资金是有鼻子的,它要闻一闻、嗅一嗅你的企业有没有“异味”;资金是有嘴巴的,它要说一说你的企业的短处,“鸡蛋里面挑骨头”,也会尝一尝你的企业是苦的还是甜的;资金是有触觉的,它要摸一摸、碰一碰你的企业是热的还是冷的;资金甚至是有第六感觉的,它凭借“超感”来感受你的企业是有未来的还是仅有几年的“寿命”。由此,可以想见企业的“融资战”是多么的艰难和困苦。 企业的“融资战”可分为“内战”即“内部融资战”和“外战”即“外部融资战”。“向内融资”是企业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一场绝非轻松的“战争”。如果雇主心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根本没有“共同富裕”的念头的话,如果雇员心想着“人挪活,树挪死”,一心一意“人往高处走”的话,就不可能发生“向内融资”这回事,它考验雇主和雇员的价值观是否能够达成统一的认识。一般情况下,从金钱的价值驱动作用来看,企业的“向内融资”行为是很容易贯彻执行的,“看在钱的份上”,“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嘛!从主人翁的价值驱动作用来看,企业的“向内融资”行为不但很容易贯彻执行而且能得以长足发展,因为身份由雇员变成了股东,大家成为“自家人”,人人唱着“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企业”,每个人都关心企业的发展了。既有钱又有精神,就好像“面包+爱情”,这种联姻应该是美好的。如今,有的企业采用“全员股份制”就是“内部融资”的一种形式。 “向外融资”包括“私募资金”、“风险投资”、“银行借贷”和“上市融资”等方式。“向外融资”无疑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企业经营的产品或服务等项目如果没有“让资本未来超常增长,让资本家未来大赚特赚”的价值,就很难“向外融资”。不具有真正风险价值的企业是没有风险投资的可能性的。 企业“向外融资”应该重点考虑的是“我拿什么换资金”的问题。从企业内外部情况综合来考量,可以先问问企业自己“有什么?”,比方,是有意识还是有人才?是有产品、品牌还是有技术?是有顾客还是有终端?是孤军奋战还是有很多战略合作伙伴?同时,还要弄清楚企业自己“真正有价值能用于融资的到底有多少?”,例如,企业的产品占有多大的市场?技术是行业领先、国内领先还是国际领先?渠道是否顺畅?有多少忠诚的顾客?这些都是一个企业的有价值的资产,都要“让数据来说话”,要经得起“资金的通感审计”。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老板的价值有多大?是否值得别人为你投资?一些企业的雇主很想有“风投”能“青睐”自己,可是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来,结果是“我被融资撞弯了腰!”,搞得雇主筋疲力尽。 融资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理念导入,到资金投入,期间要过很多关卡如企业理念关、人才团队关、经营管理关、销售关、品牌关、诚信商誉关、消费者评价关、行业评价关、政府评价关等等,否则融资渠道不可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