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有可能出现泡沫吗?这一点目前没有争议,即使是认为没有泡沫的人,大概也会承认,目前的条件下,未来也会出现泡沫。但目前不少经济学家或者学者、官员将当前的中国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狂涨,和1998年金融风暴之前的东南亚国家金融泡沫联系在一起,其中不少人更是预言中国将再现其悲惨景象。这就有点文不对题了。
股市已经上了4000点,对于中央要不要管股市,业内争论颇多。前大摩经济学家谢国忠近期一直坚持,政府应该为股市降温。他指出一般股市上涨的周期是2年至3年,中国股市开始上升是在2005年下半年,到现在为止两年不到,如果历史重复的话,那就还有一年,每次泡沫都是市盈率到60倍左右,就要出现暴跌这个问题了,中国离这个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是40倍左右,政府是不是应该压一压?因为你走太远再倒下来,很多人会受损害更大,往往都是社会上最弱势的一些人。日前,高盛也发布报告称,行政调控股市的风险在加大。但是,春节前,国研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曾明确表示调控政策不应该针对股市。就央行来说,领导层也只是多次表示“仅仅”关注股价。那么,随着股指的进一步攀升,中央究竟会不会管股市?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看看中央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上的做法。单纯地从产权理论上来说,允许农民土地流转可以提高效率。但是,《物权法》仍然不同意。除了所谓的部门利益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中央认为土地自由流转,可能造成农民失地,他们将失去基本的社会保障。对于目前的股市来说,已经有点类似于农民的土地了,因为很多人,正像谢国忠所指出的,尤其是工薪阶层已经把自家的养老的钱、保命的钱也投进股市了。换句话,股市问题正在演化成一个民生问题。而关注民生是目前中央重要的战略部署。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是肯定要管股市的。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其实是东南亚国家自身经济结构的问题,由于政府管制严厉,裙带资本主义盛行,金融系统效率极为低下,但金融领域开放度很高,资本管制较为宽松。日本泡沫经济在1990年初期破灭之后,日本金融机构希望通过资本大规模输出,在国外捞一把之后好填补国内的坏账。这样,廉价的日本资金以及一些国际游资源源不断地涌向资本开放度较高的东南亚国家。然而包括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原来带动经济起飞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此时已经发展到尽头,而效率低下的金融系统和管制重重的经济体制,使得外来资金不能有效地投入到生产领域,产业结构升级并没有出现,劳动生产率没有得到提高。这样,大量的“便宜钱”就自然流入到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泡沫就这样吹起来了。而这些国家此时实行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政策,金融市场化完全是“半拉子”。一旦外贸出口连续出现逆差,警觉的投资者就开始卖出本国货币,而在市场上以美元结算贸易,因为此时这些国家的货币已经被高估了。之后就是国际投机资本的最后一击,从泰国开始,挨个放空这些国家货币。之后的悲惨故事天下皆知。这些国家经济都被打回原形,于是国际投机资本成了替罪羊。
假如一个人借钱不干正事,总是买房买车然后挥霍一空,被债主逼债最后破产,说这人破产错在狠心的债主身上,恐怕没有人同意这个逻辑。199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东南亚国家本来就是穷鬼,之前所谓的经济繁荣其实是借钱借来的,金融危机不过是剥下他们身上的华丽外衣而已。
拿这个逻辑去套中国目前的泡沫,显然离题万里。中国大陆目前的经济基本类似于1980年代中期的台湾经济。由于汇率低估,人民币计价的商品和服务等于全球大削价,国外需求极为旺盛带动外贸顺差连连走强,结果外汇储备暴增。由于人民币低估,全球资本都狩猎中国,纷纷卖出美元给央行,拿到人民币做多中国。在目前“准联系汇率”和结汇政策下,央行只得发人民币回收美元,因此基础货币暴增,央行又只得想出种种手段回收流动性,从央票、外行掉期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等手段,不一而足。纵观央行多种紧缩手段,都是“拖”住货币过多供给,而非根子上彻底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准联系汇率”下,由于没有多少自主的货币政策空间,利率一直居低不上,目前实际利率为负。因此现在中国大陆再现了当年台湾钱多淹到脚的局面,市面上游资充斥,从房产到股市等资产的价格连续飙升――目前实际利率为负的条件下,资产价格理论上可以是无穷大。
汇率不过是货币之间的价格。固定和联系汇率实际就是货币的管制价格。一旦价格被管制,不能反映各国经济资源的供需关系,那么就会带来全球经济资源的错误配置。就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而言,它是日本泡沫经济的延伸,其高估的汇率是引发其经济泡沫破灭的导火索。而目前中国大陆乃至当年台湾的泡沫,却是由低估的汇率价格催生,其根源在于固定或联系汇率下本国缺乏独立的货币政策,结果导致低利率下的信用扩张吹大了资本市场的大泡泡。这和1998年东南亚金融泡沫,表象完全一致,但形成机理却完全不同。拿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给现在的中国敲警钟,算是打对了屁股,却拿错了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