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创造价值 生产创新与价值创造



    新开发成功的产品价值(价格)基础在那里呢?新产品研制开发和成熟产品的生产相比,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全社会的角度讲,无效的、无成果的劳动耗费,是一种必须的支出,并且比例是非常之高。一般情况是,在某一社会生产状况和其他社会条件下,社会有比较强烈的对具有特定性能的新产品的需要,这时候,往往就有数家以至数十家企业同时在进行研制,为此自然要支出大量的费用。但最终真正开发成功的,通常只是其中的一家。如果从单个企业的角度讲,照一般概率,开发成功并投入市场为社会所承认的,也就百分之几。有三点是必然的:(1)新产品的研制生产和投入流通是社会所需要的,往往是迫切需要的。(2)许多不成功的研制开发费用,从社会的角度讲是必然的、必须的。(3)从现象上看,成功开发并生产具有优异特性新产品的企业,将获得高额利润;从形式上讲,该企业的劳动耗费,高倍数地被社会承认为必要劳动耗费。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作为一般规律或社会平均数而言,个别企业成功地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其似乎高昂的价格,正是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的体现,是新研制成功产品实际价值的体现;是其他不成功的研制开发费用,增大了各种新产品的全社会总研制开发费用;商品经济社会里,成功地开发生产新产品的企业因此而获得的高额利润,实际是社会为此而支出的劳动耗费必然的补偿形式。当然,就像成熟产品的必要劳动耗费,只能是指社会的平均数,全社会众多企业研制某种新产品的总费用额对研制开发成功的商品价值的影响,也只能是指前者对后者的必然的制约作用。

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和新产品开发销售成功的企业所获得的高额利润相联系,这些企业的实力会因此而大大增强,这实际是和商品生产相联系的价值占有和运用的特定社会形式,进而推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新的发展。

是什么机制使创新失败企业相应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成为某家成功企业的创新产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呢?仍然是各部门之间的竞争,即资本利润平均化规律。因为,如果其他条件都一样,未成功实现创新企业的那一部分耗费,不能体现为该部门成功地实现了创新的企业的高额利润,该部门的利润率必然会因此而降低,该部门从总量上讲,也就难以正常地实现补偿了。实际上,其他部门的情况也是如此。其次,在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成功的高额利润,正是推动各个企业竞争出新的实际动力。因此,成功研制开发的新产品在一段时期里似乎高昂的价格,总的讲正是其实际价值的表现。

因此,相应的劳动者复杂劳动的被社会所承认,不但是和具体的劳动成果的取得,在此是和新产品的研制成功和投入市场为社会所接受紧紧相联的,而且,复杂劳动还有具体的数量界限。

—————————————————————————————————    这里所讲的创新,是指和生产过程紧相联系,对商品价值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创新活动,非生产性的创新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不属于这里的研究范围。

企业的创新活动是各种各样的,但它们都和生产过程紧相联系,更明白地讲,是和某种产品的生产紧相联系的。企业的创新活动,就其对生产的影响或结果而言,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的创新,但所生产的仍是同一种产品。此类成功的创新,将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或者使原料辅助材料的消耗得到节约。这类创新的共同结果是,和原来相比,生产每件产品所必须的总的劳动耗费减少了,即单耗成本降低了——这一类的创新第六章已经作了研究。另一类创新,就是新产品的试制、开发和投入市场。我们在此着重研究这第二类创新,主题是新产品的价值问题。需要指出,上述两类创新之间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就第一类创新讲,即使仍旧生产的是同种产品,但新的工艺技术或技术秘密完全可能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依法登记的专利权,实际是社会产品的特殊形式,是类产品或类商品,技术秘密也是如此。在不少情况下,新的生产工艺,还将造成所生产产品结构、性能或所用材料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可能是根本性的重大变化,这时候实际上就是变成了一种新产品。

 

一、新产品研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耗费

    人所共知,某个企业研制成功并投入市场的独创性产品,通常该企业将会由此获得可观的效益回报,即得到高额利润。那末,这和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从而和商品价值的形成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我们从实际例子谈起。《航空知识》1999年第7期一篇分析美国B—2轰炸机的文章写道:“高性能也带来了B—2的致命弱点——高成本。众所周知,B—2计划的总费用是450亿美元,按照采购20架飞机计算,每架的费用是22.5亿美元;如果加上那架经改装的原型机,每架飞机的费用也要达到21亿美元以上。”“是否增购B—2一度是美国国会、军界和舆论关注的焦点。就算要增加B—2的产量,主承包商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认为,为了生产9架飞机而重开生产线,也需要耗资140亿美元,如果生产20架飞机,估计需要148—245亿美元。这个预算恐怕也是美国政府难以接受的。何况要重新组织生产,也要到2005年才能生产出第一架飞机。”

    我们不必深究,美国政府和国会是否真的有一天决定和批准追加B—2生产。首先很明白,B—2轰炸机是独一无二的,其他企业难以生产的,包含了繁多的一流技术,是创造性劳动体现的新产品。其次,介绍中讲得很清楚,这个独一无二的新产品价格的基础是生产的全额成本,自然不言而喻,其中已经包含了高额利润,否则军火企业靠什么维持其优裕的生存环境呢?这里的成本价格本质上仍然是资金利润率基础上的生产价格。不过,在这个场合,还有许多特殊的条件相伴随,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军工产品的研制和销售,是以牢固的军火订单为基础的;即使因为种种原因,研制成功的新产品(新军用品)未予采购,研制和开发费用实际也是以相应的拨款或补助予以支付的。对于最终未能研制开发成功的费用的支付也是如此,或者以其他军事订货的高昂价格予以补偿。此种实例也举不胜举。比如前几年美国媒体就曾披露,军用飞机的许多极普通的附件,开出的价格之高匪夷所思。很明显,在这场合,新产品的研制所需要的费用——不管是成功的还是不成功的,都由定向需要者——美国政府和军界,最终是由纳税人支付了。

    但是,这样的优裕条件,对于大多数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是不存在的。而新产品研制开发和成熟产品的生产相比,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全社会的角度讲,无效的、无成果的劳动耗费,是一种必须的支出,并且比例是非常之高。一般情况是,在某一社会生产状况和其他社会条件下,社会有比较强烈的对具有特定性能的新产品的需要,这时候,往往就有数家以至数十家企业同时在进行研制,为此自然要支出大量的费用。但最终真正开发成功的,通常只是其中的一家。如果从单个企业的角度讲,照一般概率,开发成功并投入市场为社会所承认的,也就百分之几。在这种必然存在着的巨大风险条件下,如果某企业研制开发某种新产品,即使成功地实现了市场销售,其商品价格只能获致一般水平的利润率,那末,几乎可以说,任何企业也不会去从事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了。

    对于成熟产品的生产,其必要劳动耗费,是占统治地位的代表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企业的一般劳动耗费。而研制开发成功了某种新产品的,通常就是一家企业,那末,新开发成功的产品价值(价格)基础在那里呢?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有三点是必然的:(1)新产品的研制生产和投入流通是社会所需要的,往往是迫切需要的。(2)许多不成功的研制开发费用,从社会的角度讲是必然的、必须的。(3)从现象上看,成功开发并生产具有优异特性新产品的企业,将获得高额利润;从形式上讲,该企业的劳动耗费,高倍数地被社会承认为必要劳动耗费。由此实际已经可以得出重要的结论:作为一般规律或社会平均数而言,个别企业成功地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其似乎高昂的价格,正是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的体现,是新研制成功产品实际价值的体现;是其他不成功的研制开发费用,增大了各种新产品的全社会总研制开发费用;商品经济社会里,成功地开发生产新产品的企业因此而获得的高额利润,实际是社会为此而支出的劳动耗费必然的补偿形式。当然,就象成熟产品的必要劳动耗费,只能是指社会的平均数,全社会众多企业研制某种新产品的总费用额对研制开发成功的商品价值的影响,也只能是指前者对后者的必然的制约作用。

    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和新产品开发销售成功的企业所获得的高额利润相联系,这些企业的实力会因此而大大增强,这实际是和商品生产相联系的价值占有和运用的特定社会形式,进而推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新的发展。

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生产资料,仍然只是把自己的价值等量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就这个刚研制成功并投入流通的新产品而言,既然每件新产品的价值中,消耗的各种生产资料的价值是既定的,其余部分只能是新创造价值,所以,这些企业因此而获得的高额利润作为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也是反映了相应的商品价值的真实面貌。那末,这些新创造价值是那里来的呢?自然只能是由新产品开发销售成功的企业的劳动者创造的。由此得到了第二个重要的结论:与特具创造性的新产品的成功开发相联系,相应企业的相应的劳动者所支出的就是高倍数的复杂劳动。由此自然也就解决了,科技因素是否成了创造价值的新源泉问题。作为和先进的生产线、品质优异的原材料相结合的科学技术,或者是以专利技术、技术秘密、商标等形态存在的无形资产,当然是实际生产的极重要条件,但在新产品的开发和成功的生产过程中,包括无形资产在内的各种生产资料,作为一般规律——这是极重要的必然性——它们的价值向所生产的新产品的转移,只和自己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消耗量相对应。不错,开发成功新产品的企业因此而获得了高额利润,该企业的相关劳动者创造了高倍数的新价值;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许多也在从事这种新产品研制的企业,却无法得到什么回报,因为它们的研究开发最终都是失败了,这些企业为此支付了数量可观的费用。就这些企业讲,尽管该项研制开发是失败了,但因此而支出的费用必须予以弥补,消耗掉了的生产资料必须以新的形式予以更新,撇开其他因素的变化,这些企业的利润量,必然会因此而相应减少。这恰好是和研制开发成功了该种新产品而获得了高额利润的某企业遥相对应的。生产创新中的新创造价值及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被社会所承认,在商品经济社会里,是经过市场机制,以交换价值的形式实现的。

    虽然任何时候,都有许多企业和个人在进行着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但尤其在当代,大量而又经常性地进行着创新活动的,是那些具有雄厚实力的大企业。反之,企业的规模越小,实力越弱,生产创新的能力也就越弱。而具有强大实力的大企业,在一个不算太短的期间例如一年或几年里,几乎总是既有成功的生产创新,也有未取得成果的无效劳动。所以,这些大企业成功的生产创新所带来的高额利润,部分地为本企业不成功的研制开发费用所抵消了,但通常前者显著大于后者;从另一角度讲,将大企业和众多小企业的生产创新相对比,前者成功的比率通常显著高于后者。

    企业在新产品的开发研制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进行着创造性劳动的,正是该企业相应的劳动者,生产资料和有关的技术因素仍然只是相应的物质和非物质条件,归根结底,新技术也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但是从表面上看,似乎新技术及相应的物质条件倒成了新产品生产的决定性条件,以至于人们认为,技术因素或科技进步,成了新价值创造的主体。包含了技术因素在其中的各种生产资料和相对独立化的技术因素,确实是新产品研制和开发成功的重要条件,但却不是新价值创造的源泉。以无形资产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技术因素和包含了技术因素在其中的各种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实际是相同的。

    上面的分析,在新开发销售的产品和成熟产品之间,划了一条鲜明的界线。但是,前者向后者的过渡既是必然的,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模糊的。我们从新开发产品的价值变化来看这个问题。

    就像开头所举B—2轰炸机一旦追加生产的预算例子,追加生产的B—2轰炸机的单价和新研制订购生产的21架相比,每架价格是大幅度地下降了。如果追加生产9架,估计每架耗资(可以看作每架价格)为140÷9=15.6亿美元;首批研制生产,每架价格为450÷21=21.4亿美元。如果追加生产20架,每架价格范围为7.4(即148÷20) —12.3(即245÷20)亿美元。

    随着追加生产数量的增加,每架飞机的价格在一定的范围内将大幅度地下降,因为固定资产磨损和必须的劳动者工资等固定性支出,大幅度地相对下降了,这是成熟产品的生产所共同具有的特点。而新开发产品的独特之处是随着该种新产品的批量生产,在新产品研制阶段所必须支出的研制费用的相当大部分,现在不需要支出了。这是追加生产9架B—2飞机的单价能大幅度下降的很重要原因,也是新研制开发产品向成熟产品过渡的标志。不过,关于这一点,其实是人所共知的。我们在此要着重指出的另一个更为关键的特征是,随着新研制开发产品向成熟产品过渡,原先创造性的复杂劳动,将向较简单的或简单劳动转变;此时,同样数量的产品,不仅其中包含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减少了,而且其中所包含的新创造价值也减少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一点也是容易理解的,因为新产品的较少数量的首批生产属于试生产性质,而且试生产也未必一定成功,此种情况下的活劳动仍属于创造性劳动,从而属于高度复杂的或较复杂的劳动。一旦首批试生产成功,就标志着向相对较简单的重复性劳动的转变基本上也就完成了。所以毫不奇怪,此时同量产品,无论从其中所包含的转移价值的角度讲还是从新创造价值的角度讲,都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从而产品的总价值也减少了,企业所能获得的利润量也是减少了。

    生产创新,从向社会提供商品或类商品成果的结局来看,有三种可能。第一种结果是,只能或只是体现在新研制开发出来的产品上,那就如上面所指出的,一切劳动耗费包括物化劳动耗费和新加劳动,就全额表现为试制产品的价值。

    第二种结果是,既研制开发成功了某种新产品,同时相应的新技术也成了相对独立的副产品——最明白无误的就是新的专利技术和技术秘密的形成。这时候,第一,试生产成功的该新产品的价值量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因为技术因素相对独立化的专利技术和技术秘密实际是一种类产品——和通常意义的社会产品略有差别;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包括新创造价值和消耗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部分地就将通过别的企业购买专利技术的途径得到偿付。和新产品的交换价值的大小一样,专利技术价值(价格)的高低作为必然性,也要受到别的企业研制同种产品最终未获成功而耗费的劳动的影响。显然,正因为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技术因素,成了相对独立的专利技术产品,试生产的新产品的价值,将会相应地有所降低。这将有利于新产品迅速地为社会所接受。开发研制成功新产品的企业也并未因此而有所失,因为该企业的一部分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现在是以相对独立的技术产品形式存在着,企业的总资产将相应增加。

    第二,相对独立的知识形态的产品专利技术和技术秘密,成了购买该专利技术和技术秘密的企业所生产产品价值(成本)的一个相应部分。在性质上,这是过去劳动所体现的价值在新生产出来的产品中的再现。实际上,这还表示着下述结果:新试制产品的价值相对下降,而由该试制产品转变而来的成熟产品的价值则相应提高。

    第三种结果是,只形成了专门的新技术,并以专利技术等方式向社会出售自己的技术产品。不管这样的技术产品是由一般加工生产企业完成的,还是由开发研究为主要业务的科技企业或其他类型的生产单位完成的,相应的创新研究成果中的劳动耗费及其被社会所承认,是和前面所分析的新产品研制开发情况类似的。

 生产要素创造价值 生产创新与价值创造

    不少专利技术,属于初步开发性质,购买这样的专利技术后,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开发投资,才能生产出为社会所接受的新产品。但这样的专利技术也是一种类产品,社会地讲,为研究这样的专利技术所耗费的劳动,也会成为相应地开发成功的新产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已经指出,研制开发试生产的新产品的价值,将会受到别的也为研制这种新产品,但未获成功企业所耗费劳动量的影响与制约。仔细讲来,这实际是在试制产品价格相当大的区间范围的影响。这首先是由于,各个研制开发失败企业因此而支付的劳动量,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对此事先或事后的估计,也只能是不算小的区间范围;其次,因此而造成的对开发试生产成功的该种新产品价值的影响,也是间接的趋势性的影响;再其次,试制产品向成熟产品的转变实际也是模糊的,而不是界限绝对清楚的,试制产品的价值的社会定位,也只能是相对的;最后,正因为是试制开发的新产品,所以在试生产、试销阶段,供需关系几乎必然存在着大的不平衡,大多数情况下,需求显著大于供给。所以,新产品一出世,实际销售价格偏离其价值的量通常也是相当大的,有时试销阶段的新产品价格异常高昂。总的讲这有利于激励企业积极投入新产品的研制开发。

    以上所考察的是一般竞争性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开头所举B—2飞机例子则属于垄断性的或排他性的研制开发。这种排他性的研制开发形式也十分重要,而且也不限于军用品。目前最突出的实例是航天产品的研制开发。无论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不管资本主义或是社会主义,都是如此。其中的最重要原因是,大多数重要的航天产品的研制,所费极为浩大,同时往往集中了该领域的一流科技人员;因而在一国的力量范围内,排他性的研制开发几乎成了必然。甚至一国的力量尚嫌不足,必须进行国际性的联合研制和开发。

    那末,在这种排他性的独家研制开发体制下,研制的总费用和最终研制成功航天产品的价值,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就以各种科学探测卫星和实用卫星的研制为例,结局地讲,是成功了,但毫无疑问,在此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失败,因此,看起来未取得成功的耗费,其实却正是最终的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是必须支付的费用。显然,这些中间性或局部性失败所支付的费用,直接成了最终研制成功的科学探测卫星或实用卫星的价值组成部分。当航天研究开发机构是独立的企业时,成功研制的卫星产品的价格,大致而言,就是曲折的总研制过程中,包括失败和成功的研制中耗费的各种生产资料,再加上耗费的活劳动。不言而喻,航天企业的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以往我国曾是财政拨款性体制,但事情的基本性质并不会因此而变化。此时一切失败的和成功的研制费用,必须全部由财政拨付。

    由此可知,在排他性的研制开发体制下,阶段性失败的研制费用对最终试制成功的新产品的价值,成了直接的无可怀疑的制约因素。由此反观一般竞争性新产品的研制开发,社会多家企业为研制同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对最终有一家企业研制开发成功的新产品价值的大小,也具有内在的影响力;但和只由一家企业(或数家联合)排他性研制新产品相比,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就是了。

可以把研制开发新产品的创新劳动,和各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努力作一对比。在后一种情况下,虽然生产的仍是同一种产品,但由于某些企业率先使用了新式的劳动手段或改革了工艺方法,生产效率大为提高,这实际是另一种形式的创新劳动。此时,虽然是同一的商品价格,但对于还不代表社会一般水平的少数先进企业说来,他们的劳动耗费实际是加倍地获得了社会的承认,这些企业会因此而获得高额利润,这些企业的劳动者创造了更多的新价值。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仍旧沿用旧的工艺方法的企业,其所能获得的利润或快或慢会下降甚至亏损。可见,产品价值的形成和变化机制,即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的社会衡量机制,利润的社会分配机制,在上述两类创新活动中,实际具有相当大的共通性。

 

二、新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创新利润

    现在我们研究新产品的价值构成。为此,先要比较仔细地具体分析一下社会在新产品的研制中的各种耗费。这既包括成功创新企业的相应耗费,也包括创新未成功企业的相应耗费。先看活劳动耗费。比如有11家企业竞争性地同时进行着某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新产品的研制,如具有重要治疗功能的新药、运算能力不断提高的计算机芯片、具有优异或特殊性能的新材料。

从实际情况讲,既然这11家企业同时进行着某种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所以可以认为,它们分别基本具备了相应的研究条件和能力。很明显,这11家企业在研制开发过程中,一方面要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等。另一方面,相应的技术人员、一线工人及管理人员,都为此支付了具体数量的活劳动。作为实际问题,这11家企业相应的劳动者所支出的活劳动量,至少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衡量,一是他们的工资水平(劳动力价格),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劳动力价格是其新创造的价值的指数;二是统计相关企业劳动者的新创造价值量。两个指标各有特点。劳动力价格较少受企业一时性的经济效益好坏的影响,但工资并不是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各个企业实际创造的价值量则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别,这时候可以取相应生产部门的平均数,作为企业活劳动耗费(新价值)的计算依据。之所以要全额统计活劳动耗费,也是完全反映着生产过程的客观情况的。企业的劳动者,当其中的一部分人去从事某种新产品的研制开发的时候,在同一时间内,他们也就不能进行其他生产活动了,不能有其他的产出了,而不仅仅是工资成本。比方说,实际统计了某部门各类劳动者某年的新创造价值如下(工资和新创造价值其余部分的比例为1:1.15)。 

     

每人全年创造的新价值                         元

    假如全年245个工作日,则每日全额新价值即每日活劳动耗费,从高层管理者到一线操作工依次分别为404、162、149、88元,所以,相关的企业在同一时期为研制开发某种新产品而耗费的活劳动量,是可以具体地进行统计测算的。但竞争性研制开发的结果,最终成功的通常只是其中的一、二家企业,这些消耗的活劳动量全部,作为一般规律,正就是开发研制成功的新产品价值的相应部分;另一个部分,则是相关企业为研制开发此种新产品而耗费的各种生产资料的价值。

       全额活劳动耗费                                元

                        

续表

 

假定上述11家企业在研制新产品时消耗生产资料价值如下:

     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元

    11家企业为研制某种新产品,消耗生产资料价值共786972元,消耗的新劳动转换为价值等于223587元,两者合计1010559元。但在这11家企业中,真正取得了成功,即研制开发出该种新产品的只是企业9。其余的企业虽然都既有新劳动的消耗,也有过去劳动的消耗,却均未获得最终成果,而是都失败了;这些耗费,无疑会在相应的程度上影响它们的利润率,即平均利润率将因此而相应降低,其影响额等于其未成功的创新中消耗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价值额)总量。至于造成利润率降低的具体比例,取决于上述各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尤其是存量资本的多少。之所以对于除序号9之外的其余10家企业,其相应的物化劳动与新劳动耗费全部会成为利润的负值,是因为,对于它们说来,相应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由于创新不成功而未能转化为本企业的产品,这些企业的产出总量实际将因此而相应减少,对于这一点,却往往不易为人们所察觉。

从成功创新企业的角度讲,按上面已经阐明的新产品总研制费用,即体现为新产品价值的是等于1010559元,其中218734元是本企业消耗再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其余部分即1010559-218734=791825元,是表现为本企业相应的活劳动新凝固的价值,其中的一部分是要作为工资支付的,企业的这部分工资成本如下:46000÷245×4+18500÷245×263+17000÷245×69=24052元。所以体现为企业剩余劳动部分等于791825-24052=767773元。这里没有考虑因企业创新成功而额外支出的奖金,否则,体现为剩余劳动的金额将相应地减少。很明白,创新产品的销售将使企业的利润率提高,但利润率实际因此而提高多大比例,还取决于成功创新企业存量资本的大小。

    是什么机制使创新失败企业相应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成为某家成功企业的创新产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呢?仍然是各部门之间的竞争,即资本利润平均化规律。因为,如果其他条件都一样,未成功实现创新企业的那一部分耗费,不能体现为该部门成功地实现了创新的企业的高额利润,该部门的利润率必然会因此而降低,该部门从总量上讲,也就难以正常地实现补偿了。实际上,其他部门的情况也是如此。其次,在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成功的高额利润,正是推动各个企业竞争出新的实际动力。因此,成功研制开发的新产品在一段时期里似乎高昂的价格,总的讲正是其实际价值的表现。

下面以更一般的形式,再举一个例子。

如果在某一时期例如某一年里,全社会共有12家企业在从事着某种新产品的研制,所以这12家企业都有相应的劳动耗费,包括相应的活劳动的支出和生产资料的消耗,但最终只有一家企业成功地完成了对该种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并能在本年度成批量地试生产和销售这种产品。假定在本年度,全社会就只有这家企业能够进行市场化生产与销售。第二年开始,或者该成功企业向别的企业作专利技术转让,或者别的企业受到已投入市场的该新产品实例的启发,也能够开发出同类产品。我们在此不必考虑第二年及再以后的情况,总的讲,那就是一个这样的演变过程:研制产品————试生产产品————成熟产品。

    各相应企业的劳动力,现在要当作同等水平的劳动力看待,或者具有差别不大的潜力。对于研制开发成功了新产品的企业的劳动者,开始也可以这样看待,但最终,当该企业在年

内成功地实现了当时只它才能胜任的此种新产品的批量生产与销售的时候,与其他11家企业形成鲜明对比,该企业的相应的活劳动才真正转变成了复杂劳动。

    这12家企业为研制该种新产品的劳动耗费中,以n代表消耗的新劳动,C代表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⑴230c+55n=285,⑵187c+63n=250,⑶366c+87n=453,⑷63c+20n=83,⑸25c+12n=37,⑹216c+23n=239,⑺163c+51n=214,⑻254c+61n=315,⑼48c+14n=62,⑽134c+15n=149,

⑾105c+35n=140。1—11家研发失败企业合计耗费为1791c+436n=2227。⑿研制阶段耗费358c+70n=428。批量试生产阶段耗费4442c+1000n=5442,合计4800c+1070n=5870。

    据此,本年度生产并销售的该种新产品的价值是等于第12家企业的研制费用,加上当年批量试生产费用,再加上1—11家企业未获成功的研制费用,合计为5870+2227=8097,或4800c+1070n+1791c+436n=8097。

    但是对于第12家企业说来,2227的耗费却是不存在的,所以,当该新产品以此种价值形成机制为基础,并转化为商品市场价格的时候,以曲折的形式得到社会承认的2227就表现为本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了,这也就表示本企业的相应的活劳动真正被社会承认为复杂劳动了。如果第12家企业原本作为标准劳动力看待的工资总额为1070-500=570,并假定企业存量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等于年生产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本年度该企业的利润率就等于(500+2227)÷4800=56.8%。而如果没有2227这个因素,即只是一般的成熟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该企业的利润率是等于500÷4800=10.4%。

    新产品的价值形成原因,和成熟产品的价值形成原因,从根本上讲并无不同,共同点仍然是社会必要的劳动耗费,只不过具体耗费方式和特点有显著差别就是了。至于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差别,无论新产品还是成熟产品,同样是存在的。

    上面讲的是具有特出的核心技术的典型形式的新产品。非典型形式的新产品,如:改变产品的外观形式,更为公众所欣赏或更具新颖感;产品的品质经改进后比其他同类产品有明显优越的方面;相当多新服装的设计销售。凡这些,也属于新产品的范围或一定程度上具有新产品特征,但研发费用相对要少得多,其他进行同类研究的企业未成功的耗费也相对较少。因而这样投入市场的新产品的价值也就相对较小,但通常,成功地研发销售此类新产品的企业仍会因此而获得不错的效益,利润量和利润率相应地会有明显增加和提高。就事情的性质即价值形成机制而言,具有突出核心技术的典型形式新产品和技术并不十分突出的非典型形式的新产品,两者并无根本性的差别,只不过在程度上有差异,两者也并无不可逾越的界限,所以不必再作分析了。

    本章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⑴与成熟产品一样,新产品的价值的基础,仍然是新产品的生产即研制和试生产中的社会必要劳动耗费,只是由于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成熟产品的生产相比具有很不相同的特点,因而新产品的研发所必要的社会劳动耗费的形成机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⑵个别企业由于成功地研制开发了技术含量很高的新产品而获得高额利润,诚然,这是相应的劳动者复杂劳动的体现,但是,复杂劳动的被社会所承认,不但是和具体的劳动成果的取得,在此是和新产品的研制成功和投入市场为社会所接受紧紧相联的,而且,复杂劳动还有具体的数量界限。这个界限就是,与具体的新产品的研制开发的难易程度相联系,社会要为此付出较多或较少的总研制费用,这个研制费用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成功创新企业的相应耗费,也取决于研制开发未获成功企业的相应耗费。这些社会必要劳动耗费,是新产品价值的内在基础,而新产品的价值,虽然通常不会正好与新产品的实际市场价格相等,但却是市场价格所围绕的基础。

    ⑶对于成功创新的企业说来,它由于向市场销售了新产品,既使企业的销售产值总量增加,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利润会因此而大增,因为企业销售的新产品的价值构成中,新价值部分占有大得多的比例。与之相反,创新失败的企业,其相应的耗费是等量地减少了企业的产出总量,也造成了总利润的相应减少,当然,这种减少从全社会的角度讲又会互相抵消,而各种新产品的不断研制开发,正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着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占全部劳动时间的比重有越益增大的趋势。因为,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随着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的越益提高,为劳动者更多更好地提供了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条件和机会,劳动者的创造潜能也更多地被发掘出来了。这既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各个企业和劳动者不断地自我提出着的任务。

    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价值理论,始终是科学的经济学的基石。

    试图研究新的理论问题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的、致命的缺陷,这就是,无法从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基础出发对实际经济过程作出分析与概括。之所以如此,部分是由于社会总产品数量和货币数量的炫目增长,模糊了人们的双眼,结果所谈论的实际是使用价值,却还自以为是价值。

    那些宥于前辈的科学成果的人们,既然无力对发展着的现实过程作出说明,那末,他们取来作为武器的科学理论,在他们手里必然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变成荒谬的东西。

    那些自始就反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人们,也并非只能一无所获。别的且不论,忠实地描摹的现象形态,总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折射出事物的真实面貌;但正因为他们和科学的基础无缘,其才智的大部分往往作的是无用功。

    虽然终极地讲,理论经济学和各专门的应用经济学总是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应用经济学越专门化,也就越是需要形成和运用自己专有的语言和概念,所以容易理解,像会计学和金融学所取得的显著发展;另一方面,当必须涉足和理论经济学密切相关的方面时,就又难以免窘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6284.html

更多阅读

北京工商学院何明珂:创新与低碳—物流供应链产业的未来

 北京工商学院何明珂:创新与低碳—物流供应链产业的未来东方财富网:何教授,感谢你接受我们东方财富网的专访。中国加入WTO已经十多年了,国际贸易这几年也是蓬勃发展,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贸易相比,我们都是呈现大幅度的顺差,那么随着国际贸

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有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论文

近期阅读了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85年写就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他在这本经典之作中将实践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所有企业和机构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工作核心。不一定说当今的成功企业或组织就一定是受德鲁克

声明:《生产要素创造价值 生产创新与价值创造》为网友开始恋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