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说明:此文写成已经快两年了,本来是为拙著《管理原理》准备的绪论,但为了由浅入深起见,准备先发表通俗一些的讲稿。今天上价值中国网看到有关中国式管理的辩论,觉得应该将此文发出来,参与辩论。我看,许德音无非是无知者无畏。——韩德强 以中国式管理主导西方式管理 一、西方管理学还处在炼金术阶段
从学习到讲授管理学,一晃已经快二十年了。1985年,正当中国掀起第一个学习管理的热潮时,我赶了上,以高分考进了北航管理系学习管理工程。管理工程专业只招收理科学生,要求数理基础好,仅此一点就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曾经多少次畅想,一旦学会了这个专业,我就可以掌握西方的先进管理,像设计和控制机器一样设计和管理企业。就这样,我兴致勃勃地学习了规划论(运筹学)、图论、排队论,也学习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在符号和公式丛中感受到了管理科学的魅力。
但是,毕业以后曾经从事过一段管理工作,面对着几十张喜怒哀乐各不相同的面孔,几十个似乎服从却又都在算计的头脑,我感到了极大的困惑。选人,用人,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他人去完成任务,是每天的日常工作。我希望他们各司其责,认真工作,他们却用种种手法推诿拖拉,敷衍塞责。在他们面前,一切管理科学的符号和公式通通失效。我不得不靠极其有限的为人处世的常识工作。一些企业经理到北航来接受培训,谈到学习体会时,也都感慨,管理科学好看不好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中国企业还太落后,还达不到应用西方管理科学的水平呢?一些西方管理科学的崇拜者显然这样认为。果真如此,则西方管理科学对于中国来说就只是一套“屠龙术”。既然无龙可屠,那么我们就既没有必要教,也没有必要学。但是,顾名思义,管理科学应该是解决管理问题的科学,落后的企业应该是展示管理科学功效的最好对象,就像绝症病人是展是医学展示奇功的最好对象一样。如果一位医生对病人说,你的病还没有达到我应用我医术的水平,我们究竟是该怪病人呢,还是怪医生?
这样,带着重重困惑,我阅读了管理科学以外的其他各管理学派的著作,逐渐发现了一个奥秘。管理学实际上还很不成熟,甚至可以说,还没有一个概念清晰、逻辑严密的管理学。每一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管理定义,与其他学派的定义缺乏交流和辨析,基本上是自说自话。有的学派甚至干脆承认,管理没有理论,只有经验,如伟人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随机制宜学派等。对于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人来说,这一发现是有震憾性的。无论是欧氏几何,还是高等数学,无论是物理,还是化学,其基本特征就是概念清晰、逻辑严密。如果说直线既可以是曲线,有时候也可以是折线;如果1+1既可以等于2,有时候也可以等于3;如果物体既可以按惯性作直线运动,有时候也可以作曲线运动,如果水既可以分解出氢和氧,有时候也可以分解出碳和氮;那么,还会有几何、数学、物理学、化学吗?
如果一个学科的同一个基本概念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定义,而且这些定义争论不休,这说明该学科正在形成之中。如果这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定义搁置争议,和平共处,自说自话,那就更糟糕,说明该学科就处在炼金术阶段。每个炼金术士各有各的定义,各有各的信徒,各有各的绝活,但却不能普遍地揭示各种物质的构成,以及物质间相互合成、分解、转换的关系。我的结论是,西方管理学就处在这个经验性的炼金术阶段,而不是可以称为科学的化学阶段。
二、大企业的成功并非源自出色管理
这是个惊世骇俗的结论。什么?你竟然说西方的先进管理是炼金术?难道我们这么多年来是在学习西方的管理炼金术吗?难道说管理科学不是科学?难道说科学管理并不科学?难道全球这么多家商学院,那么多印刷精美的教材,那么多著名的教授,都是在传授管理炼金术?
其实,完全用不着如此惊诧。我们不妨注意这样一些事实。
首先,无论是美国、德国、法国、英国还是日本,即使在繁荣年份也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倒闭破产;到经济萧条时期,破产企业数可以十万计,其中不乏生产技术先进、资产额高达几百亿美元的百年老店。下图是截到1991年止,美国历史上最大的30家破产企业。
从上图可见,美国历史上30起最大的破产案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集中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过,如果时间延伸向21世纪初期,则这30起破产案有点小巫见大巫了。)其中,破产案值最小的罗玛斯金融公司价值3亿美元,最大的美国金融公司价值339亿美元,分布在航空、制造、百货、能源、公共服务、金融等产业,甚至还有一家是百年老店:罗思柴尔德控股公司。这些企业都拥有数以万计的雇员,有十几年乃至一百多年的经营历史,都曾经叱咤风云,是美国各大商学院的成功案例来源,也是管理学教科书总结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的来源。如果西方管理学真的已经像化学那样成熟,企业管理者真可以像操作机器那样稳定而低成本、高效率地管理企业,如果这些企业内部不存在大面积的拉帮结伙、贪污腐败、不负责任,那么这些大型企业的倒闭是很难设想的。
其次,阅读美国成功企业的故事,无论是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还是卡耐基的钢铁帝国,摩根的金融帝国,或是福特的汽车帝国,其创业人都不是管理学的科班出身,甚至完全没有读过任何一本管理学著作,但是,他们创建并管理着这些巨大的企业。更进一步,无论企业大小,无论是高技术还是普通产业,西方各国成功的创业者绝大多数都是从实践中摸打滚爬出来的,而不是从课堂中培养出来的。相反,学习了许多管理理论,研究了许多案例的工商管理硕士们,却不一定能够管理好一个中小企业,更不用说创建企业了。当然,MBA们会争辩说,这些企业英雄靠的是个人魅力,一旦他们去世或离职,这些企业都会经历或大或小的震荡,有的甚至破产倒闭。言下之意是,由科班出身的MBA掌权,企业权力可以顺利交接,企业可以长治久案。事实上,权力具有极强的诱惑力和腐蚀力。企业越大,企业最高权力的争夺越激烈。MBA们同样不能避免权力交接期的震荡。
第三,西方企业的寿命也并不长。“据壳牌石油公司1983年的调查发现,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500家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有1/3已经销声匿迹。依据壳牌石油公司的估计,大型企业平均寿命不及40年,约为人类寿命的一半!”多年来,国人常常有一个西方企业制度健全、长生不老的神话。这个神话最典型地体现在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阐述中:“产权明晰,管理科学,政企分开”(待查)。每当某个中国企业出现什么问题时,人们总是会说,这是企业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言下之意是,健全的企业制度可以使一个企业长生不老。更进一步,健全的企业制度又等同于西方企业制度,特别是美国企业制度。这样,就制造出了美国企业制度健全、管理科学、长生不老的神话。正是由于这种神话的流行,美国的管理模式,实际上还在炼金术阶段的西方管理学才会在中国风靡一时。
结论很清楚:少数西方大企业的成功,既不是企业制度的成功,也不是管理学的成功,而是意志、品质、经验与技术、制度、文化相结合的成功,是自身实力和市场机遇相结合的成功,是个人创业与国家支持相结合的成功。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任何简单化的处理都只能制造神话,而不能揭示真相。简单化只能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只能使中国企业付出高昂的学习成本,削弱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巩固西方大企业的垄断地位。
三、案例教学的无奈与管理学的贫乏哈佛MBA教学特别重视案例,这一方面说明了哈佛对管理经验的重视,另一方面却意味着哈佛承认管理学的贫乏。高等数学只需要习题,习题中的信息极其有限,其关系非常明确,可以用公式来处理。学完高等数学,全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能够对同一组数据做出完全一样的运算,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高等数学不需要案例。然而,管理教学却不然。由于缺乏真正的管理学,不得不借重案例,即别人的经验。然而,案例教学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补救理论的贫乏呢?
案例教学有多重局限。第一,任何一个管理案例中都包含着大量的复杂信息,在没有比较鉴别的情况下,单纯通过课堂讨论,无法理清这些复杂信息之间的关系。设想,如果不是伽利略爬到比萨斜塔上,也许至今我们在课堂上还在讨论究竟是否重的物体下落得快。在伽利略的故事中,需要处理的信息只有一对,重和快。但在管理案例中,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极大,关系极其复杂。第二,案例编写过程,本身就是对实际管理过程的取舍。为什么取?为什么舍?这就取决于编写者自身对于管理的理解,这种理解就是一种管理理念,只不过该框架是模糊的、不自觉的,既有可能是错误的,也有可能是正确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部分正确的,部分错误的。于是,在课堂上讨论案例,看上去是在讨论实际情况,实际上是在讨论不同案例作者的模糊的、不自觉的管理理念。第三,案例讨论过程,与其说是对案例材料本身的展开,不如说是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不自觉的,因而有可能是零星的、偏片的、错误的管理理念的展开。即使不同学生各有若干正确的管理理念,这些正确理念也不见得能够被其他学生所辨识,甚至不能被自己所确认。事实上,如果不能形成一个前后左右关联的自洽的理念体系,个别的正确理念会迷信在复杂的管理全局中,因而不能坚守,也不能实行。
为什么理念那么重要?为什么一个理念系统那么重要?说到底,是因为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理念在处理事务。学生如果不能从案例教学中形成系统的、有效的管理理念体系,那么案例教学就可以说是不成功的。管理事务如此复杂,零星的正确理念显得无能为力,因此需要一个系统的有效的理念体系,这就是管理学。人们很容易注意到,为什么许多有着丰富管理实践和经验的经理还要到课堂上学习管理学?就是因为自己无法将这些经验整理清楚。问题是,当这些经理经过了案例讨论之后,可能不是更清楚了,而是更糊涂了。
因此,无论从教学实践看,还是从对该教学过程的理论分析看,案例教学都是不成功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案例教学仍然广泛被接受呢?为什么管理理论教学如此不受欢迎呢?答案很简单:缺乏一个有效的、完整的管理理论。现有的管理学理论基本上是一些管理术语和现象的分类汇编,既缺乏对管理现象进行有效抽象的清晰概念,也缺乏概念间的严密的逻辑联系。结果,学习管理学就成了一种聊胜于无的现象和名词记忆。与这种枯燥无味的“管理学”相比,案例教学多多少少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或整理一些零星的、但实在的管理理念,而且案例本身细节丰富,生动有趣。这样,案例教学就成了管理教学的主要模式了。
至此,读者可能会同意我的看法:在西方,管理学仍然在炼金术阶段,有待向化学演进。对于这个结论,我相信诚实的西方管理学者都会承认。哈罗德·孔茨形容管理学是在丛林时代,就是承认缺乏统一的、成熟的管理理论。许多年过去了,其教科书的继承人海因茨·韦里克认为,“这种丛林里的植物生态结构了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新的方法发展了,但管理科学和理论的发展,仍然具有丛林的特色。”他们承认:“在管理领域,理论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手段,把重要的和有关的管理知识进行分类。”而他们的《管理学》则象一个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分类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他把各流派的观点都装了进去。最近有一位熟知各管理学派、又与商界有着密切接触的资深记者斯图尔特·克雷纳写了一本书,叫《管理百年》,也感叹: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
四、为什么管理学仍然会停留在炼金术阶段?那么,读者不禁会问:西方近代以来产生了无数巨型企业,积累起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知识,又有无数商学院教授在研究管理学,为什么管理学仍然会停留在炼金术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