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推演 货币经济的沙盘推演



【题外】《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在谈到货币体系的深层问题时说到:“一个不具有价值计量功能的货币体系带来的后果就是给财富投机造成便利,给消费者造成损害,损害的积累效果就是彻底推倒这个体系。这就像‘八两称’的使用给奸商投机造成的便利一样,最终导致的将是彻底整顿计量用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257)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经济陷于崩溃。1949年阿登纳组阁后,任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创立者,路德维希·艾哈德( Ludwig Erhard)为经济部长。1948年6月艾哈德主持了对德国战后政治经济有深远影的货币改革行动,废除旧马克,发行新马克,彻底治理希特勒时代留下的恶性通胀。在艾哈德任经济部长及联邦总理的17年里,联邦德国的经济重建与发展堪称奇迹。艾哈德被称为德国战后经济奇迹之父。

 沙盘推演 货币经济的沙盘推演

1949年,蒋介石带领国民党败退台湾,由于经济崩溃,从大陆带去的法币在台湾一钱不值,很快就销声匿迹,台币成了台湾的法定货币。同年六月,为挽救台湾经济,国民党政府发行“新台币”,新旧台币兑换比例为4万旧币兑1元新币。

几天前,津巴布韦的恶性通胀达到千倍之上,最大货币面额为5000万津元,当局无奈之下,只好彻底放弃,重新发行货币。新币的币值等于是在旧币的面额上去掉了八个零!

 

【正题】

我们不妨对一个经济孤岛上的货币经济进行一次纸上谈兵的沙盘推演。首先,在人人平等的原则下,给“经济岛”上的每位居民发放一定量的货币。允许使用货币进行自由交换。

岛上货币流通的结果是众所周知的,即首先岛上的货币量不会增加;其次,通过流通货币会在部分人的手中集聚,而另一部分人则丧失货币。这两点就是货币市场经济的前景,即第一,货币只起凭条和流通作用,并不能增加以货币为价值计量尺度经济体的经济总量;第二,一定会导致贫富分化。

怎样才能克服上述第一个结果,使得岛民变成货币拜物教者,以追逐货币拥有量的增加为生活目标,即使得岛民拥有的货币量总只增不减?惟一的办法是不断向岛上输送货币。这种“输送”是单向的、无偿的,而不能回收,更不能以借贷方式收取利息,否则岛上的货币量只会减少而不会保持总量增长。这就是说,货币当局一定不能够是一个要求利益回报的组织,不能够把货币发行当作是一个利益获取的手段,这一点同现在的银行系统商业化的做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也就是说,以货币总量不断增加为成功标志的货币经济是要求货币当局的非营利性质即排斥其内生性而要求其对经济体是“外生”的。换句话说,货币由货币当局到居民手中的过程是“分配”而不是“交换”。

这就引出下一个问题,即货币的发行机制或说是赋权机制问题。

如上所说,“借贷”的方式肯定是不行的,但是也不能把货币送到经济岛岸边堆在沙滩上让岛民自由取用。一种建议是按照人头“平分”。这在理论上可以满足分配的“公平性”要求。

前面的几点,要求货币当局的外生性以及强调公平原则,尤其对于首次配发货币。但是还有问题,即配发的量和速度的问题,也就是说多久配发一次、一次配发多少。既可以按照人头一次配发终身不再配发,也可以按照年度、月份甚至“周”来发放,在相当于寿命期限的时间内发放的总量与一次配发持平即可。分期发放可以避免部分居民一次性获得货币后的挥霍或者理财不善行为。这种分期配发,性质上就是一种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金”了。

当然,还有一个渠道就是政府雇佣居民的劳务(如公务员)用于公共事业的建设,政府支付劳动报酬。这也包括政府面向厂商进行的各项“政府采购”行为。政府采购的实质就不是货币的分配了,而是“交换”。它是以居民的劳务作为交换条件的和支付物的。

政府采购,无论是居民的劳务还是厂商的货物,所支付的货币都只能作为提供劳务或货物的人的额外收入,不可以因此取消基本的货币配发。

如果是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把货币赋权于居民所有,则意味着给出了一个货币量的依据,即以居民付出的劳务量或者厂商提供的货物量为货币发行量的基础,当然,这一定是“本位货币体制”,即要求制定一个基本的劳务单位和货币单位作为货币的计量单位。

但是,显然,以政府采购的数量作为经济体的货币入口,并不等于经济体内部居民与厂商之间的交换也可以作为货币入口。前者属于货币由经济体外向经济体内的流入,有明确的货币源头和接受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货币赋权过程;而后者不是,属于内部流动,这种货币流动是已经被赋权的货币的流动,改变的仅仅是货币的所有权人,并不增加经济体内的货币总量。居民向厂商购买消费品,货币由居民流到厂商手中,货币流动已经有“源”,如果货币当局据此增发货币,就找不到货币的接受者了。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看沙盘之外的现实的货币机制。首先,没有基于基本需求的货币配发,社保覆盖面狭窄;第二,货币进入经济体的方式讳莫如深,据说都是贷款方式,但如上所说这不是注入而是钓鱼式的回收货币。第三,货币已经和本位商品脱钩,连价值单位的作用都不复存在了。第四,通常的发行量依据是GDP增量,但是正如上段所说,GDP涉及到的货币流量完全是内部流动,不能够作为货币发行依据,据此增发货币也不知道该发给谁。

这样一种现实的、既不符合公平原则、也不能满足货币拜物教要求、还不具有价值尺度作用的货币体制,我们可以指望它能稳定存在吗?相反,这种体制为投机者提供了无尽的便利,最终沦为货币当局巧妙盘剥居民的一种机制。

 

现实的情况是,经济体内的居民拥有的货币来源不明但是却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尽管传说的、表面上的是以借贷方式向经济体提供货币供给,但是货币总量增加意味着货币当局实质上并没有从经济体内抽走货币,或者说不断以更多的货币供给去抵消抽走的利息——也就是以借给借贷者更多的钱的方式来增加和保障借贷者的还贷能力。

有钱人为何要把钱借贷出去?厂商不是敛聚财富为乐趣的吗?为何把聚集在手的钱再散发出去?厂商当然知道,钱不能吃不能穿,当燃料不仅违法而且燃烧值也不算高。鼓励借贷不过是为了把索取利息的权利强行而巧妙地推销出去。

英国的Rosecheld银行就甘愿把巨额的货币借贷给皇家,而且从来不提回收本金这档事儿。为何只收利息不回收本金?因为“本金”源于授权,其实是“无本”。Rosecheld代为皇家发行货币,作为回报,是以利息的形式把皇家利用皇权从民众手中收缴的供奉当中分走一杯羹。

“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费雪尔在《利息理论》一书当中开篇就这样写道。

收回本金,就意味着“投资”的终结,而投资是为了获利,终结投资就意味着投资收入的终止,因此,银行是不会收回投资的本金,而是把投资变成永久化,保留一份永久的收取利息的权力,何况这个权力是依靠强大的私有制和政府的力量来保驾的。

收入是投入的回报,要维持“一连串的事件”,自然不能让投入中断。银行资本家不回收本金,就如同地主不会把土地收回自己耕种一样,地主惟有永远地将土地租给农民,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取地租收入。地主的财富是放在拥有所有权的坚实土地上的、用地租堆砌起来的金山,如果把出租的土地收回了,不仅金山没有了,即是有,也会坐吃山空的。有意维持一个长期的借贷关系意图永久地作为食利阶层,本质上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强迫借贷——而且是高利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6375.html

更多阅读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本位制崩溃的原因

一、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增长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经济增长状况始终是决定一国货币价值的根本因素。其原因在于: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较高,人们对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状态产生信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及改革探析 货币体系

李太后摘要: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弊端日益暴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世界经济体系的顺利运行。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探索新国际货币体系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国际货币体系

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 次贷危机是什么

摘要: 从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其影响不仅局限于资本市场,而且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在饱受次贷危机影响的全球大经济环境下,世界各国在采取宽松经济政策的手段来刺激经济的同时,也开始呼吁重建国际货币

货币的演化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演化的文献综述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进  1979~1983,我国处于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价格的制定、货币投放量完全由政府控制。货币政策的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  1984~1997,人民银行开始履行央行的职能,计划体制转变为以国家调控为主的宏

声明:《沙盘推演 货币经济的沙盘推演》为网友吱嘎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