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吃过晚饭出来后溜达的时候,不经意间一阵二胡声吸引了我。远远看见前边围一圈人,还以为是耍把戏什么的,小时候经常可以可到这种情形的。走过去一看,原来有三个残疾人在乞讨,其中一个是盲人。不过他们的乞讨方式很特殊,都带着乐器,盲人双膝跪地,拉二胡,还有一个吹唢呐,一个小孩弹电子琴。不像有些残疾人,就坐那儿,赤裸裸的把自己的惨状暴露出来,让别人同情,施舍。这个盲人一会唱,一会拉,边上放一个盛钱的铁皮筒。我看见,很多人都往筒里扔钱,有大人也有小孩,有小商小贩,有学生,顿时感到不解,因为,以前在这条街上,也看见过乞讨的,见人就死缠着要钱,总是让人感到厌恶,躲还来不及。今天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人自愿的往那里放钱呢?
我心生困惑,想探个究竟,就多呆了一会,仔细观察。盲人唱起了《十五的月亮》,在唢呐和电子琴的伴奏下,给人一种异样的感觉。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再过几天就是八月十五中秋节了,本来这首深情的歌曲,此时给人的感觉完全没有了它应有的情调,听着歌曲,很多人表现的都是一脸的凝重。在《母亲》、《父亲》等幽怨的歌曲声中,很多人眼里都含着泪水,大家不由自主地从口袋里拿出了钱,五角、一元、五元放到了盛钱的铁皮筒里,那种掏钱的动作,是那样毫不迟疑。我是一个腼腆的人,在人多的时候一般都会害羞,当时这种羞怯感荡然无存,好像别人不存在一样,也放上了我微薄的一点心意。有骑自行车的、卖菜的小贩走过,放下钱转身离去。不知道为什么,似乎大家都形成了一种默契,纷纷上前慷慨解囊。平时我们买东西为了一分两分、一毛两毛钱都会斤斤计较的,而此时此刻,掏出一块,五块钱却为什么显得那么的从容,那么的心甘情愿?
中秋节快到了,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一个人孤零零在外,没有父母没有亲人在身边,为了求学,为了事业,远离亲人,一个人走南冲北,精神上是倍感孤单,就如此时行乞的盲人的境地。忧伤的乐曲使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苦难,此时似乎有了一种同时天涯沦落人的感觉。我想,可能大家都和我一样吧,一脸的凝重,更多的不是对盲人的同情,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苦难的经历,而此时此刻,在这种氛围里,能够让他们追忆自己曾经的苦难。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描述的也是这样的场景,有一个中年男人从口袋里掏出了50元钱,放进了盲人的搪瓷缸,有人问他:“你这不是施舍吗?” ,“这不是施舍,这是一场音乐会的最低门票,我在音乐厅里听到的音乐缺乏他的情调” 。是啊,在现代这种快的生活节奏里,每个人都匆匆忙忙,为名求利一刻不得歇息,哪里还有时间追忆自己的过去。这样的情调,这样的氛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稀缺资源,稀缺资源就是有价的。
从另一方面讲,使人们产生敬意的是双目失明的人尚且能够靠街头卖艺维持生存,何况我们健全的人呢?生活遭遇如此困苦,他们敢于与命运抗争,重新撑起生活的风帆,这种不屈的精神,给我们以深深的鞭笞。人生的命运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坎坷,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给了我们未来生活的强大动力,激励我们继续向前。奋勇向前的动力,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不是每天都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动力也是稀缺的,稀缺的东西就是有价的。
小孩、学生的行为可以用同情来解释,对于那些小商小贩,我看见他们走过放下钱后,转身离去,没有一刻的停留,我想,也许有更多的人和卖菜的小贩一样都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生活阶层,他们对生活中的艰辛更是有同感,他们更能深切的体会的盲人此时此刻的感受。所以毫不犹豫拿出虽然不多的钱,也算对心灵的慰籍,他们转身就走不作停留,也正说明他们不忍心看悲情的继续。
我站在那儿足有半个小时,我的泪水不停的流下来,我慢慢的走开,唢呐声在夜幕下的时空里异常的凄凉,此时我的心里充满了为了追求明天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
经济学的知识学了不少,而且知道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性的自私。为什么现在围观人的行为与经济学的假设格格不入呢?也曾经看过很多经济学的论文,大家在不停的争论人性是自私的还是富有同情心的。我看用这个例子就是一个很好地说明,因为我们每个人不是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自私的世界里,我们也不是每时每刻都是富有同情心的,什么时候自私什么时候富有同情心是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不要简单的说人生来就是自私的或者人生来就是富有同情心的,人性是社会化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