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虚物质



大家都知道,自然现象的根源在于(实)物质;根据现代物理学新成就,我们说社会关系的根源在于虚物质。

一、虚物质矛盾原理及剥削产生之理

根据本丛书第十章之方向不变原理和第十一章之层次结构论,虚物质既决定物体欲望无穷同时又决定了物体能力有限。这对无穷与有限的矛盾集中体现在物体之消费体系矛盾律上。从消费体系矛盾律概念可知,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根源也在于虚物质,从《五构素物体论》中图6得到虚物质同消费体系矛盾律的原理简析为:虚物质→消费体系矛盾律→问题基础论点。这就是说,虚物质性能造就了消费体系矛盾律,消费体系矛盾律衍生出问题概括成了问题基础论点。因为物体中的虚物质使得物体生命运动必须遵循物体存在法则,存在法则是指任何物体均沿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而物体按层次存在于宇宙中自身不能最佳实现消费体系。

自身能力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从而导致剥削产生,反剥削又导致压迫产生。这正是虚物质恶性使得武力镇压存在,邪恶的武力使社会矛盾经济问题上升到武力冲突。即使在TMS网系社会,人权虽然高度平等,但由于武力的存在,财力、权力剥削仍不会完全消失,也说明共产社会仍是剥削社会。以剥削为标志的问题基础论点虽然始终存在,但人类可以抑制剥削程度,无限追求公平、效率,这就需要在TMS网系上输入“法治程序软件T1”。

二、问题基础论点的基本范畴

虚物质矛盾原理是物体存在法则矛盾论,要搞清社会矛盾与经济问题的出处,就必须弄清虚物质、物体存在法则、消费体系及其矛盾性、消费体系实现途径的可选择性等概念。这就是要搞清楚广义物质→物体、事件→生命运动→消费体系→消费实现途径→总矛盾等的整个演变过程。下面按这个顺序作相关介绍,因为这些是问题基础论点所要概括的现象。

(一)虚物质在物体中的作用

    参考《五构素物体论》中图6。广义物质分为虚实二个层面,实物质在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比较丰富,大体上是现有的唯物主义范畴。而虚物质在宏观世界中难以感知,在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相当模糊不定,因而了解虚物质概念在此就成为重点了。虚物质是波动方向性粒子,主体为人性物性,主要范畴有阴流子、矛盾、事件、现象、本能、意识、时空、方向、精神……。虚物质主要以对物体的机械、物理、化学、生命及思维等运动方向予本能或意识式控制来表现其存在。而这个“方向与控制”是虚物质的基本功能,只有有了目标方向运动、才有本能或意识式控制,物体才算有生命意义。很显然,这个有生命意义的物体生命运动,是寄寓于时空里物体间由虚物质控制的物质与能量之交换及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过程中的。这种物能交换与转化和生态平衡关系,归根到底就是新陈代谢或称消费体系的综合实现。概括起来就是:虚物质+实物质→生命加上能量→物体运动→消费体系,其中虚物质具软件特性可比拟为灵魂,是物体本体发生生命效应的物质支持,而实物质即载虚物质之实体具硬件特性,能量则以力热形式表现物体的运动功效。

(二)物体与事件

根据五构素物体论,虚、实物质在一定时空点作方向运动瞬间构成物体。从原理上解析,物体按虚物质决定的存在法则运行,存在法则又衍生出消费体系矛盾律,消费体系矛盾的总效应就是事件或现象。从表面上解析,事件或现象是广义物质具体存在之运动形式的派生表现,是对虚物质决定的物体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消费性矛盾、问题的通称。事件是物体运动的派生,是生命物体围绕实现其消费实现的矛盾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表象,也属虚物质范畴T2。

(三)事物运动与消费体系

    在弄清了物体构成、物体生命性与事件概念之后,接下来论述事件、物体运动与消费体系的概念。

    物体产生、生存、成熟、灭亡、转换存在形式之生命周期性运动是生命体消费体系运作一般形式,其中贯穿了消费资源配置、分配等矛盾性。事件有类似于物体的生命周期和运动规律。所以事物生命运动同消费体系有着等价关系,没有不要消费的物体,也没有脱离物体运动的纯粹消费;消费运动就是事物矛盾运动。

消费体系包括生命运动周期中的生存、发展、自由三个主要内容,是个三层一体化的有机体系。生存、发展、自由三方面统一于消费体系,三方面又处在此消彼长、互为转化和补偿的对立面。这就是消费体系自身运动的矛盾性,它决定了社会经济生活中要确保共同生存,就会走向计划平均主义,难以顾及发展、难以体现充分的民主自由;要发扬民主自由、极大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并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就会走向盲目竞争的资本主义危机,打破共同生存。这正是传统上称作难以医治的困挠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顽疾。

(四)消费体系实现途径

消费体系的实现途径有:广义生产体系、阴流子手段、不劳而获三条。其中生产体系是根本的物质的途径,不劳而获是或理想或空想之实现途径,阴流子则为高明的金融手段。加上三条途径的排列组合之不同比值的混合形式,则实现消费体系的途径至少在六条以上。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去实现消费体系,历来是社会经济管理中的焦点、难点,因为共生存与剥削是不劳而获存在的根基,而目前令人厌恶的辛苦劳动又是齐出力的基本要求。因实现消费体系对劳动的要求往往是人们不愿意的,从而引起了对消费体系实现道路的选择。消费体系实现途径的可选择性引出了社会经济总矛盾、剥削盗骗等形形色色不公平现象,进而制造了矛盾斗争和人类社会依靠革命推动进步的历史,而不是聚精会神地提高管理水平搞科技创新进而走和平公正之路的发展史。

(五)总矛盾

问题基础论点的焦点是共生存与齐出力不能同时出现。因为只有方向一致地齐出力才能发生不同个体之间生产能力的共振,从而大大提高社会生产效益、获取最佳的可消费资源总值C的规模。这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也为资源分配、配置减轻了压力。但没有共生存就意味着人类社会不允许多才多艺的人才群体共同生存而作储备,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产工具不同的生产方式,从而有不同价值取向。如此以基因遗传下去的特长就会消失,所保存特长就会越来越少而不适应未来社会对不同特长的需求。如现代战争因对现代武器操纵而用不上长茅、大刀等的应用技巧,使得古战场上的勇士不被现代社会所取。所以,没有共生存,以特长为依据的社会分工就不会得到基因遗传的优良品种支持,齐出力水平也就得不到逐代提升。

共生存与齐出力应同时存在且相互促进,但总矛盾的根本困难也就在共生存时不能齐出力,齐出力就不能共生存。其主要内容指二方面,一是大家实现了共同生存就不会主动去求发展,因努力求发展是艰苦的,会损害自由。俗话说,不进则退,因共生存引起的不求进步状况若任其发展下去,社会生产之最终结果必然是生存不保。二是大家一起齐出力竞争必然因社会生产按职能分工对特长的取向而形成劳动技能差异、职业职权分化,职权分化等级形成导致“三力剥削”出现,发展出贫富悬殊。贫富差距过大而不合理的社会历来是不公平、不人道,令广大人民痛绝的社会。这种资本主义特征的社会浪费极大,生产不是针对全社会而是个体对利润的无限追逐,因而生产服务全民的消费率极低,不是什么好社会。

世界是矛盾的世界,问题基础论点就是将这充满世界的矛盾打点成有限的系列概念包,从而简化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对物体消费运动的矛盾现象从时空上进行概括就是时空总矛盾,从人类社会上概括就是社会总矛盾。社会总矛盾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比宇宙层面低的总矛盾,其中经济总矛盾是关键。 

 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虚物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6447.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中国当代社会问题之分析:创造性历史VS重复性历史

原文地址:中国当代社会问题之分析:创造性历史VS重复性历史作者:滚滚红尘如果我提出这个问题: 中国现在是在创造历史还是在重复历史? 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是在重复已经经历过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没有经济上的盛世吗? 当然不乏. 贞观康乾都

当前主要的社会问题 当前社会问题

当前主要的社会问题《华夏时报》:20年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也积累了许多问题,我们该如何认识和把握?周瑞金: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20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全面融进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发展取得奇迹

声明:《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虚物质》为网友讨人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