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导刊》:现在,国家、各地政府批了很多开发区,而以优惠政策带来的核心竞争力正逐渐下降,开发区将如何走?
石定寰:开发区要形成良好的环境。环境是通过政府政策,通过服务,通过软硬件建设等各方面来体现,这样对产业形成集聚效应、产业集群,形成上下游结合的产业链,在不同园区形成不同的特色产业,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政策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采购、金融财税、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等。任何时候政策都很重要,政策不会退出。当然减免税的政策可能在一段时间。比如企业所得税从原来的“三免两减半”变成现在的统一按15%征收。任何国家对新兴产业都是有政策扶持的,如果没有扶持,很难发展起来,但政策扶持只是一个过程,将来一定要走向市场。
在不同时期,政策内容不同,特点不同。怎样引导社会资本,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参与支持发展?金融、进出口政策等怎样支持?政策环境需要不断完善,服务水平需要提高。比如建立孵化器,现在不光是帮它租个楼,而是要对它进行服务,进行辅导。孵化器种类等越来越多,将来朝专业孵化器方向发展,园区对企业发展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开发区的发展,首先要强调创新,未来在关键技术,在核心技术方面,我们要拥有主导权,但这不等于不要国际合作,从根本上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园区在发展中,要形成产业群、产业链,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基地,这对开发区非常重要。
《新经济导刊》: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很多地方政府在政绩工程、惟GDP主义的驱使下,还是比较急功近利,对开发区盲目扩张,搞圈地运动。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石定寰:随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地方政府逐渐看到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特别是园区在推动创新方面,有很好的手段和土壤,各地方会更加重视创新的作用。现在有些地方解决得比较好,更有战略发展眼光,发挥科技园区对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而不是急功近利,光让它去创造GDP。
很多开发区有看重GDP的倾向,如果对GDP过分看重,就可能忽视其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创新的培养需要过程,不可能今天种下一棵种子,明天就长成大树,因此需要长远支持,起码要将近期、中期的支持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不搞长远,没有方向,只搞长远,没有后劲,因此要远近结合,使产业有效、有序、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园区在发展战略上研究布局。
另外,各园区要办出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要雷同,全都是一样的东西,那就是无序竞争。要在区域中加强总体规划,在区域经济之中,加强优化的布局,产业链的形成要更好关注。这给地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建设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要跟中国整个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独立看待地方经济的发展。
《新经济导刊》:目前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功能定位有些模糊,分不清各自扮演的角色。
石定寰:现在很多经济技术开发区光靠引进显然不够,都把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要素(如科技孵化等)拿进去了。事实上,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区的融合也是一种趋势,两者应该协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要重视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作为自己更大的特色,而经济技术开发区更注重产业发展。有的地区把两者融合起来了,效果很好。地区内要总体布局,不要让两者争项目,互相打仗,要有合理布局。地方政府需要做很多工作。
《新经济导刊》:另一种现象是,很多开发区独立于城市的功能之外,甚至与城市脱节。有人担心这样是否不利于挽留优秀人才,甚至影响开发区长远发展?
石定寰:这个问题值得注意。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强调“先生产,后生活”,只管生产,不管生活,把园区变成产业区了,造成白天热闹,晚上一片漆黑,没有人气,这样对城市长远的发展,对城市交通的发展都非常不利。发展初期,开发区想要兼顾两者,没那么多精力。
将来高新区也是绿色发展区、低碳发展区、适宜人居区,高新区聚集的都是知识型、科技型的产业,更多的是研发、设计或关键技术制造、总装、销售等,将来更多依靠人的智力,不可能与人离得太远。将来,居住、产业、研发在一个区内,并且更加有机结合,尽可能就近工作,就近生活。当然,有些制造环节可以放到其他地方,与经济开发区进行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