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货币信用的形成机制



当代社会,以中央银行为源头、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为基本途径的数量庞大的货币信用,是众多学者和公众高度关注的经济现象。货币形式的信用所反映的是怎样具体的经济关系呢?如果只从表面上看,银行的放贷、货币的供应似乎是相当任意的事。但是,无内在价值的货币是一种具体的信用形式,就如其他类型的信用一样,一切信用,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债权人和债务人。我们现在从当代货币信用量的形成入手,研究货币信用的实质。

 

一、纸币(即流通中货币M0)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货币信用的形成机制

为了弄清楚纸币信用的基本特征,可以撇开已经形成的M0存量。这时候要问的是,流通中货币究竟怎样得以增加的、增加的纸币的具体含义。一旦这一点得到阐明,任一时点的流通中货币存量实际也就被说明了。

现行的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制下,M0的增加是通过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来实现的。中央银行为此目的的放贷,不必以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存款增加或超额准备金存款增加为前提——当然中央银行也可以用商业银行在央行先行增加的存款放贷。当中央银行直接向商业银行开出支票一类凭证——这是中央银行的专有职权,意味着全体国民预先已经给了中央银行以信用。

假定央行增加贷款100亿元,这是央行的资产,同时在各商业银行的账户上记载的是在央行的存款100亿元。商业银行之所以需要这100亿元贷款,现在假定是因为个人、企业或非生产单位需要增加的纸币使用量。因而商业银行在央行此项存款的增加只是极短时间的过渡性现象。从金融实务讲,商业银行给中央银行上缴准备金也是按照存款时点数每个月调整一次。所以商业银行得到中央银行的100亿元贷款后,转手就贷给了个人、企业等客户,并且是纸币形式。这部分贷款而来的存款现金泄漏率是100%,商业银行不会因此而增加缴存的准备金数量。至于商业银行非现金泄漏的存款增加问题下面再作研究。现在来看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个人等客户的资产、负债的变化。

上面已指出,因此项增加的业务,中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动如下:新发行100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央银行的负债;100亿元给商业银行的贷款,这是中央银行的资产。

对于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给它的100亿元贷款是负债。随之商业银行以此向中央银行提取100亿元纸币,所以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并未因此而发生变化,商业银行给个人、企业等客户贷款100亿元,这是商业银行新增加的资产。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提取的100亿元纸币是用于满足个人等客户的增加需要。商业银行的客户存款、库存现金并未因此而发生变化。

 

以贷款方式得到了现钞的个人、企业等单位,100亿元新增加的贷款自然是增加的负债;而新握有的100亿元纸币是增加的资产。但是,纸币是一种什么样的资产呢?通常,个人、企业、非生产单位获得了贷款之后,不管这些贷款是纸币方式还是存款方式,都只是一种过渡形式。贷款是要使用的,这才是贷款负债的意义所在。例如贷款者会用此项纸币或存款购买原材料、机器,或者是购买消费品。通常,从终极的意义讲,纸币形式的资产并不是个人等客户取得一定量信用的真正目的。因此,当商业银行的客户得到了纸币形式的借贷资金之后,接下来的行为才是真正关键性的:当持币者以此项纸币作为购买手段,购入消费品或生产资料商品的时候,以对实体性价值资产的使用为特征的借贷行为才真正建立起来了。相反地,如果贷款获得者就停留于纸币阶段,尽管法律意义的借贷(信用)关系已经建立,但借贷者实际并未行使他本来有权对一定量实体资产的占用。另一方面,客户与商业银行的契约形式的借贷本身当然也是重要的。首先,这是客户获取一定类型的实体资产使用权的前提;其次,撇开其他客户与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当该客户归还贷款时,如果是纸币还贷,相应的现金将回笼于中央银行,流通中现金总量相应减少。

如果我们较仔细地考察本年度新增加的流通中货币,可以推测,当经过不短时间如一年或半年,这个新增加的纸币,其中的大部分已经执行过一次以上的购买手段的职能。初次购买商品是以对实体性价值资产占用为标志的信用关系的真正落实,后来的持币者的再次或多次购买,则是一定量债权债务的转移。与此同时,既定的信用规模也会相应地在不同的社会主体之间转移。即有人还贷,又有另外的人新发生借贷行为。但是可以肯定,货币信用为特征的新增信用量中——也就是以货币信用为特征的全部契约式信用余额中,必定有一部分借贷在得到贷款的客户那里,最终就只存在于流通中现金的形式上,直到相应的客户归还贷款之日。由此得到结论:从社会的实际经济过程考察,由客户和商业银行之间以契约形式存在的信用总量中,一定有一个部分(即一定比例),并未真正转变为实质性的信用关系,即没有转变为对实体性价值资产的占用。

纸币形式的信用工具还有另一种特殊性,就是有一部分纸币在流通中灭失了,这是另一种类型。对此可以这样来考虑:这一部分信用量,债权人的权利已经因此而灭失,但原先由信贷关系建立起来的契约式信用量,并不会因此而丧失,通常贷款总是要归还的。现在,无论那一个社会主体,都不可能用已经灭失的这些纸币作为还贷来源了。与全社会灭失的纸币相对应,中央银行的这一部分负债实际已经无须承担了。因此,这部分利益的获得者是社会整体。这虽是个小问题,但不妨在此提一下。

二、存款形式的信用量

我们现在来考察存款形式的信用量。这时候可以撇开现金泄漏,即假定现金泄漏率为零。关于纸币形式信用上面已经作了研究。

假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不考虑超额准备金,因为那对问题的性质没有影响。进一步地讲,法定准备金加上实际超额准备金作为商业银行统一的准备金整体,下面的分析方法也是适用的,而且更为彻底。因为正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全部存款比例的高低,决定着货币乘数。现在我们考察某一时点以存款货币为特征的信用存量。可以举下面的简明例子:

假定各商业银行的客户存款余额10000亿元。这10000亿元存款,按规定1000亿元缴存中央银行准备金,9000亿元贷款给各类客户。全社会客户资金在其运用过程中,实际还是体现为客户在银行的存款,只是各位客户的存款数量随着过程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在这里,商业银行的客户存款是来自个人、企业等生产单位、国家机关等非生产单位。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的多样化运用是可以撇开的,即是说,中央银行必须运用准备金存款,现在的研究方式下,央行只能将此1000亿元准备金存款再贷给各商业银行使用。现在来看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个人等客户的资产和负债状况。

中央银行。1000亿元准备金存款,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1000亿元贷款给各商业银行,这是中央银行的资产。

各商业银行。10000亿元客户存款中,9000亿元贷款给企业、个人等客户,1000亿元上存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得到1000亿元再贷款,商业银行得到的中央银行资金也是贷款给各类客户。商业银行的资产是9000亿元客户存款来源资金的放贷、中央银行1000亿元再贷款资金全部对客户放贷、1000亿元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所以商业银行的资产:9000亿元贷款+1000亿元贷款+1000亿元准备金存款=11000亿元。商业银行的负债:10000亿元客户存款+1000亿元央行贷款=11000亿元。

个人、企业等生产单位、非生产单位。在商业银行存款10000亿元,这是资产;同时,全部客户得到的也是10000亿元贷款,这是负债。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货币形式的信用,从最终的结果来看,真正的信用给予者和信用接受者,都是个人、企业等生产单位、非生产单位。从根本上讲,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只是过渡性的信用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特殊类型企业自身所需要的货币及其运用,可以和其他类型企业一样看待。

由此我们实际也已经看到,中央银行供应货币属于表面现象,是一定的社会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真正讲来,给予信用的是让度了实体性价值资产使用权的卖者。这些卖者将货币存入银行所获利息,是来源于相应的贷款运用者,存款货币或纸币则是具体的信用工具。

存款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和流通中现金一样,就如上面已经分析的,以实体性价值资产的占用为特征,实质性的信用关系是形成于获得贷款的客户,运用此项存款货币购买消费品或生产资料商品。该存款货币因再次购买而在不同社会主体间的流动,则是一定量信用的转移。和前面分析的纸币形式的信用工具类似,也必定有一定比例的信用获得者,或者是一定比例的名义信用量,最终只是以存款形式保留于借贷所得者自己账户直至归还贷款,而并未真正使用过。

上面所讲的货币的使用,都是指对实体性价值资产的购买。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重要类型,这就是衍生品交易、二级市场的股票买卖等博弈性金融投资品交易领域。很明显,无论货币的具体形式是存款货币还是纸币,也无论是贷款获得货币还是出售实体性价值资产获得货币,握有货币却不加以使用的客户是相当少的。如果目的是为了对实体性价值资产的购买,绝大多数持有货币的客户,过了或长或短时间,就会运用此项货币资金,购买生产资料或消费品。由此从全社会整体,就形成对货币的相应需求量。但这只是一种类型的货币需求。当代社会还有另一种重要的货币需求类型,这就是博弈性金融投资引起的货币需求。性质上,这种类型的货币运用和购买商品时的货币运用相比,存在着相当大差别。

衍生品交易领域或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是一个拥有众多投资者的相对独立的交易领域。从全社会整体讲,数量庞大的货币资金就只是在这一领域内流动的,它们是相对独立的社会信用资金运用领域。虽然单纯从社会机制上讲,社会资本在不同领域、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流动和转移并无根本性的障碍,但实际上,博弈性投资领域容纳着数量庞大的货币资金已是一种必然。性质上虽然不一样,但可以作为例子,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我国居民储蓄的持续高速增长,相当一些人称为笼中老虎,又喜又忧。但实际上,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到较高水平,全社会必然会形成巨额信用资金,居民储蓄存款则是社会信用资金的一种具体形式。当然,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的社会资本的投入会更多地采取自有资本投入方式,但这和社会信用资本总量的日益庞大并无根本性对立之处。

无论在加工生产部门进行投资还是在服务业进行投资,或者在博弈性金融品投资领域,从各个投资人的角度讲,他掌握的货币资金既可能是自有资金的体现,也可能是借贷资金或其他形式信用资金的体现。从这个角度讲,不可能由货币资金本身判定该资金属于投资人的自有资金抑或借贷资金。但现在所进行的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的考察,并且这种考察理论与实际也是统一的。这就是,从全社会整体看,存款货币形式的资本或纸币,都是社会债权(对应的就是社会债务)的存在形式,是特定类型的社会债务的存在形式。与之不同,从全社会整体看,实体性价值资产才是社会基础资本的存在形态。从根本上讲,之所以形成了货币形式的信用工具,也是因为那是占用实体性价值资产的手段,是媒介形式。

获得了商业银行贷款并转化成贷款者的存款货币之后,就如纸币形式的信用工具一样,也会有一定比例、一定数量由贷款转化而来的客户存款,从来就未真正被用于实体性价值资产的购买,直至该客户归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但是对于存款形式的信用工具说来,更加重要的是对博弈性金融投资品的交易和清算。人所共知,通常纸币不参与博弈性金融投资品的清算。

运用于衍生品交易领域和二级市场进行股票交易的巨大数量的货币资金,从全社会整体形成机制讲,和运用于商品交易的货币资金一样,也是通过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信用总量的扩张来实现的。衍生品交易、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当巨大数量的存款货币的流动就是为了用于这一类博弈性交易时,从性质上讲,这些存款货币也就不再作为实体性价值资产的媒介物。但这些货币资产仍然以另一种方式与实体性价值资产发生着联系。

现在略为谈谈货币量与币值的关系。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中央银行为源头的当代货币的供应,似乎相应的信用量只要落实到各个具体的社会主体,即具体的债权人和债务人,币值就不会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问题恰恰正在于此。因为,现有的货币存量包括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债权人和债务人。这意味着进入流通的全社会的商品量,必须能够满足握有货币并且打算购买商品的那些社会主体的需要。这种对商品的购买,实际就是具体的信用关系的落实。博弈性金融投资品交易对货币的需要量,则是与购买实体性价值资产引致的货币需求不同的另一类需要量;社会对这部分货币的需求量,既受制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受制于博弈性金融品交易自身具有的特殊规律。一旦货币过量供应引起商品的购买发生困难,币值必然相应下跌。这实际还表明,归根结底,全社会信用总量包括货币形式的信用总量的大小,取决于商品形式下社会生产的实际发展程度。

                    2008-7-1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6805.html

更多阅读

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机制及治疗 肝硬化腹水怎么治疗

1 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机制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最突出的表现,亦是代偿与失代偿的区别点:其机理如下1.1 门静脉高压肝小叶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使门静脉血流通道减少,再生细胞团中毛细血管异常曲折,阻碍血液流通,门静脉和肝动脉之间分支直

苏力: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_vicky

标 题: 苏力: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9年05月10日11:16:31 星期天),转信,仅作学习参考用。[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定强奸之司法解释的法理和潜在实践后果。论文论证了这一解释有悖于法理、人情,违背

中国男人成熟和不成熟的十大表现 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中国男人成熟和不成熟的十大表现男人真正成熟的十大表现一、重视诺言:成熟男人绝对不会出尔反尔,他对自己的每个承诺都相当重视,在许愿之前周密考虑,自己的话是否真能兑现,不能兑现的话他决不说,言出必践。他的每一句话都让你觉得放心、可

后天性近视眼的形成机制 近视眼怎么形成的

后天性近视眼的形成机制作者:汪芳润长时间近距离用跟时,为了明视物体,调节不断加强,睫状肌持续收缩,引起紧张或痉挛而诱发近视眼。据此,Brown曾倡称“过度用眼(useabuse)”学说。过度调节引起近视眼的理论比较符合逻辑推理,易被人们接受

声明:《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货币信用的形成机制》为网友谎言大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